(武汉理工大学 艺术与设计学院,武汉 430070)
一、武汉里份概况
(一)历史背景
作为武汉独特的民居形式,里份是其最具代表性的建筑群落和传统社区之一。它的由来从唐朝一直延续至今。里份的建筑风格是传统石库门向新式里份住宅转型时期的过渡住宅,一般有天井,它的建筑特点是进深大、外墙厚、空间较高等,冬暖夏凉,适应武汉当地的气候条件。武汉里份诞生时一般为两到三层,单元层面上采用中国传统的三合院、四合院的住宅布置,废除传统院落,将其压缩为天井,大大提高了土地利用率。上海邨,位于武汉胜利街与江汉路的交叉口,遥对花楼街,属于一个建筑群,是典型的武汉里份建筑。1923年华商李鼎安在此投资建设房屋,房屋落成后即命名鼎安里。1938年武汉沦陷,伪汉口特别市政府在汉口鼎安里设汉口特别市立医院。抗战胜利后,李鼎安将这里抵押给上海商业储蓄银行,改名上海邨。在1993年被武汉市政府命名为“武汉市历史优秀建筑”。(图1)
上海邨的布局是主次巷行列式,一条主巷与江汉路垂直相接,是上海邨的主入口,两条平行的次巷与主巷垂直。建筑屋顶除了临江汉路的9栋是坡屋顶,其余均为平屋顶。(图2)
(二)现状分析
在人文环境方面,上海邨是近代汉口繁荣和西方文明交汇的见证,虽经历了腐蚀,但它的存在也丰富了城市的建筑形式。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产物,是“中西建筑文化交融”的标本。中式的布局、中西合璧的建筑样式,形成一种独具特色的景观。而如今,随着经济迅猛发展,城市化发展进一步加快,大量耳熟能详的里份建筑在机器的轰鸣声中成为过往,对当地的人文环境造成致命的威胁。在物理环境方面,上海邨居民为适应生活需要,满足日常生活基本要求,通过各种方式对人口密度过大导致住房拥挤、厨卫公用等物理条件差的现状进行不同程度的室外加建和室内改造。但由于缺乏区域整体规划设计,大部分是违规改造,马上面临被拆迁重改的命运。
由于缺乏合理的规划设计与保护,建造之初上海邨的传统建筑、空间布局与特色的地域文化环境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如何让传统社区在适应当代都市宜居的同时,保留、继承、弘扬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环境,成为现当代急需解决的问题。

图1 上海邨地理位置(作者自制)

图2 上海邨布局(作者自制)

图3 绿植(作者自摄)

图4 车辆(作者自摄)

图5 晾晒衣物(作者自摄)

图6 改造后建筑鸟瞰(作者自制)
二、环境中存在的问题
(一)生态环境方面
1.绿色空间独立,缺乏联系住宅巷道内随处可见一些盆栽植物,通常表现为点状绿化。有孤立的树木和矮灌木环绕着短篱笆。绿色覆盖率非常低,且分布较散,显得杂乱无章,缺少相对大面积的绿化场地。(图3)
2.立体绿化层次单调
社区内的绿化只有一些小乔木,高度不足两米,缺乏高大乔木、藤本植物、攀岩植物形成的垂直绿化,植物搭配不合理。
3.绿化形式千篇一律
未能根据上海邨社区的具体环境因地制宜,绿化形式单调,仅种植单种树木和草坪,使得景观环境缺乏层次感和丰富感,未能发挥最佳的生态效益。
(二)人文环境方面
1.居住问题随着人口的增多和房价的不断增长,不少居民与亲属生活在一个社区甚至一栋住宅中,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几代人混居、住房拥挤、居住条件物理环境差。
2.公共活动空间问题
上海邨片区场地紧张,不少居民将自行车、电动车随处摆放,影响居民通行及日常活动。(图4)
房屋内无法满足居民晾晒衣物的需求,不少住户将衣物晾晒在过街楼内,遮挡街巷阳光且阻碍日常通行及活动。(图5)
一些建筑垃圾及废弃物品堆放在公共区域,侵占公共设施位置,影响社区老人儿童日常活动。
三、环境优化改造策略
(一)改造与历史相结合
1.保留原有建筑格局上海邨的建筑形式完备,保存较为良好,是典型的武汉里份巷道住宅结构形式。在对上海邨进行优化改造时,保留原有的街巷式建筑结构格局,将整栋三合院建筑一层开发为咖啡厅、清吧、民宿等商业店铺,与江汉路商业区进行呼应,连接构成完整的商业模式。这样的改造既保留原有的地域风格和特色,又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图6)
2.复兴传统功能
改造上海邨的传统里份建筑,主要为了复兴里份建筑的传统功能。传统里份被删繁就简后一切以实用主义为原则,这样来拉近邻里之间的距离,促进大家的日常交流。改造上海邨传统建筑,应改善居民传统居住环境,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为居民日常沟通交流活动提供便利空间。
3.局部建筑再利用
上海邨虽条件较差,建筑整体艺术价值不高,但是像老虎窗、石库门等部分局部构件有很高的的研究价值。在上海邨的优化改造中,应该对里份局部建筑构件中一些艺术研究价值较高、保存较为完好的部分进行修复再利用,用这些传统建筑构件唤醒人们对传统里份社区的记忆。
(二)改造与自然环境相结合
1.考虑自然生态因素改造上海邨传统社区环境时,要注重考虑自然生态因素,优化社区植物绿化要考虑武汉市的气候、水文条件和当地区域的地形地貌问题,选择生长习性与之匹配的植物种植,保障植物健康成长,增加本区域生物多样性。在配置植物时,也要因时制宜,因地制宜,注重本土植物的应用,如计划种植大乔木时可以考虑选择武汉的市树——香樟,切勿贸然引进新品种。
2.充分利用建筑表皮形成绿色建筑
传统老社区水平绿化面积有限,人均占有绿地面积很少,而建筑表皮可以完美解决传统社区中绿化面积稀少的问题。选择诸如紫藤、葡萄科类落叶藤本、爬山虎之类的攀缘植物,打造立体绿化景观,最大化利用建筑表皮资源,在社区打造独具特色的垂直花园。
结语
环境优化视角下上海邨传统里份社区的改造,要趋利避害,在传承原有地域风格和特色的背景下,优化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挖掘上海邨建筑风格与本土文化的融合之处,营造宜居宜游的舒适空间,同时提高经济效益,增加城市魅力。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