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科技大学, 天津 300457)
一、综述
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历经五千年而绵延不绝。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们的历史五千余年不断根脉,其生机和活力就在于根植于我们基因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崇德向善、明德惟馨。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带领下,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保护和传承越来越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深表关注,他表示,可以通过改变传统文化传播的方式,来积极推广和宣传传统文化,同时还要大力弘扬优秀的文化精神,大力发展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髓。在落实习总书记关于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几年中,我国先后发布了关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和中国传统工艺复兴的一系列重要文件,这就使得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与应用成为传统艺术保护工作的重中之重。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信息时代的来临,科技的不断进步,计算机、网络数字技术的普及,大数据的广泛运用,多种媒体融合发展,数字媒体技术也就迅速走到大众面前,传统艺术传承工作者们开始探索运用数字媒体来传播、普及、推广、重现甚至再生传统艺术,有了这种数字媒体技术支撑的新型媒体,传统的艺术形式才更加绚丽多彩。数字媒体是一种信息载体,其中包括数字化的字、图、音、像和动画等感觉媒体,还包括表示媒体、实物媒体等。数字媒体在新时代具有强劲的创新驱动力,为传统艺术的传承提供了全新的科技手段。
二、数字媒体传承传统艺术的优势
1.随着数字信息时代的来临,计算机、网络甚至大数据等信息科技的普及,数字媒体已经在人们不经意的生活中,迅速开始应用到现代社会的各个领域、各个阶层中去了,也正是由于数字媒体广泛地渗透到大众生活的方方面面,使这种新媒体对信息的传播、推广就越发便利起来。而且,数字媒体的多维空间,对于展现和阐述传统文化、传统工艺的魅力,也具有独特的优势。透过数字媒体对于传统艺术的多角度、多方面的解构和重现,使大众可以轻而易举深入、直观地了解传统艺术的强大魅力,而且,还可以在数字信息的基础上,保护和修复传统文物,建立起一个文化遗产数据库,更有效的保护传统遗产。数字媒体技术最为人称道的优点就是有很强的交互空间,譬如,它运用多元立体的、沉浸式的表现手法,使传统国粹变得近在咫尺、几乎伸手可及,极大地拉近了传统艺术与大众之间的距离,让人们更近距离地感受到这些民间工艺的外在形式和内在精神。传统艺术不单单是以一个物件、一种工艺而存在的,更多的是以一种民族内涵、一种人文精神而存在的。通过与时俱进的数字媒体,可以让大众在现代生活中体会传统文化、艺术的精神内涵,只有从情感层面上感受到传统艺术的独特魅力,触发共鸣,产生认同感,才能更好地理解与传承传统艺术。
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的河北博物院,在2018年就携带河北博物院的镇馆之宝长信宫灯、错金银四龙四凤铜方案座,参加了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制作播出的大型文化节目《国家宝藏第二季》。在节目中出现的文物就运用了3D立体制作、全息影像等数字技术进行展示,生动而形象,使观众能够直观地感受到文物的魅力。2019年初,河北博物院还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展览——《敦煌不再遥远——走进河北》。此次展览主要展出敦煌壁画、洞窟和彩塑等文物,并且依托于敦煌石窟研究出的数字化成果,将科技与艺术相结合,包括一比一原大洞窟复制(图1)、高保真壁画精品(图2)、彩塑三维重建艺术复原、遗产地实景远程传输、多媒体展演、分层壁画立体呈现、交互体验等展览板块,让观众沉浸在虚拟的逼真环境中,不出远门就能体验到敦煌艺术的恢弘灿烂,这些都充分运用了数字媒体的技术与手段。

图1 数字化复原敦煌洞窟藻井(来源:作者摄)

图2 数字化高清敦煌壁画(来源:作者摄)

图3 故宫“紫禁城上元之夜”灯会(来源:故宫博物院官网)

图4 故宫“贺岁迎祥——紫禁城里过大年”展览(来源:故宫博物院官网)

图5 故宫文创产品(来源:故宫博物院官网)

图6 北京印刷学院新媒体学院的电子出版物《造物的智慧》截图
2.对比传统的纸质传播媒介,数字媒体优势是显著的。数字技术的普及,网络的互联互通,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全景仪等等数码终端的广泛应用,使数字媒体传播信息时间短,速度快,范围广,信息量大,更重要的一点是形象新颖生动,比起静态展示,动态的多媒体更容易抓住人们的目光。不同的时代语境,有不同的文化传播方式。数字媒体所呈现的内容,不像纸质媒体需要联想,也不像冗长的纪录片那样难以集中注意力,数字媒体更容易让受众找到切入点,不限时间,不拘地点,更符合现代社会的生活方式,也更易为年轻人所接受。
将数字媒体运用于传统艺术,是科技支撑,是手段,并不是不重视技艺的传承而只重视外在的形象,也并不是让广大传统艺术都迎合现代审美,变成“网红”,而是结合现代社会的运作方式,在保留传统艺术文化内核精神的基础上,使更多的人重新认识到传统艺术的美,意识到传统艺术的价值,建立认同感,从而才能发自内心的爱护、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艺术。
2019年正月十五和正月十六,故宫举办的“紫禁城上元之夜”灯会(图3),以一种全民参与的方式来让故宫“活”起来,这也是故宫首次开放夜场,这样的互动,能让故宫摆脱古板、高冷的传统形象,走下庙堂,拉近故宫与大众的距离,使它变得亲民且富有生机,促使越来越多的人关注故宫中的传统文化、传统艺术。在元宵节灯会之前,故宫还举行了“贺岁迎祥——紫禁城里过大年”的主题活动(图4),主要以展示春节吉祥元素为重点,展览文物数量之多,展览场地之大,都创下故宫历史展览之最,因此备受观众的好评,一票难求。这样的展览,让传统的节庆文化鲜活起来,为观众带来节日喜庆氛围的同时,也让大家感受到传统节庆艺术的魅力。故宫别开生面的两次展览,有褒有贬,但无论怎样评论,这确实给了人们一个难得的机会去接近传统艺术,让传统的文化以喜闻乐见的形式走进大众的生活,唤醒了沉睡的文物,让庄严肃穆的故宫“火”了起来,而这些机遇的出现,都与数字媒体技术大量应用、“互联网+”的时代特征有着密切的联系。
3.数字媒体的展现形式,相比传统媒体来说通俗易懂,老少皆宜,数字媒体所具有的强大综合性和适应性,使它可以和绝大多数传统艺术进行互融、结合,是在现阶段时代背景下的传统艺术走向大众、开始普及化并且形成文化产业链的一种重要载体。
想要更好的继承和传播传统艺术,绕不开的方法就是进行产业化运作,建立文化创意产业链。一般认为,传统艺术的发掘过程应该先是抢救与保护,其次是技艺与精神的传承,最后是应用,在这其中,应用的过程显然需要创意的加持。现在,传统艺术的传承传播面临着许多的问题,比如传承人的青黄不接、产业化的运作不足和传播方式的单一等,都制约着传统艺术的发展,而随着现代化科技的进步,数字媒体的出现,就为文创产业提供了新的思路。近年来,各大博物馆的文创衍生品设计颇受广大群众喜爱。例如,广受欢迎的故宫文创(图5)和台北文创,这些文创产品让老手艺变成新时尚,再加上新媒体的推广和运营,建立文创品牌、公众号、VR全景和手机APP的设计等,逐渐形成自己的超级IP,发展成一个完整的产业模式。
各大高校也相继设立数字媒体艺术学院及相关专业,并且和众多文化遗产保护单位、学校建立合作,共同研发文创产品。北京印刷学院是我国最早开办数字媒体相关专业的院校之一,多年来一直致力于研究数字媒体,作品也多和传统艺术相关。2015年,北京印刷学院新媒体学院的电子出版物《造物的智慧》(图6)集图文声像为一体,每个器具均采用三维建模、精细渲染、精确动画等数字媒体技术,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与科学性,再现已经消失或即将消失的传统工艺的精妙之处。这些结合数字媒体的文化宣传和文化创意,逐步积累着经验,挖掘着文化资源,用最恰当的方式和人们的生活对接,促进了传统文化的传承。
三、启示
保护和传承优秀的传统艺术是一场艰巨而伟大的长期事业,这需要社会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国家、政府的政策鼓励和资金扶助,相关技术人员的深入研究,多层面群策群力,共同努力。数字媒体和传统艺术的有机结合,明确展现出传统艺术的可塑性,可以融入人民群众的生活中,在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同时进行传播。它们的每一次的结合都是为下一次的设计积累经验,都是在不断地进步。在未来的传播中,高科技,新创意,大市场,将会激发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参与到制作当中,长江后浪推前浪,文化的继承依靠的是一代又一代的传承。处于互联网信息时代,数字媒体的应用已成为传播传统艺术的必然,这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而在多元化发展的社会领域中,数字媒体技术可以运用的方面也不仅仅限于传统艺术,在许多设计的领域都可运用数字媒体手段,这为现代设计的方向和形式都开辟了新的可能性。新时代需要我们与时俱进,不断地更新观念,才会涌现出更多富含中国元素、中国思想的前沿设计。■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