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工业大学,北京 100124)
一、我国现有展陈空间设计的弊病解析及应对策略概要
自1905年中国建立第一座博物馆“博物苑”以来,展陈逻辑与形式始终沿袭国外展陈体系。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传统文化的不断重视,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题的展览数量与日俱增,但越来越多的传统文化展览却呈现出展陈思路西方化、展陈形式单一化以及展陈材料与工艺过分工业化的突出问题,由此而产生了①展陈大纲影响理解,与中国传统思维逻辑相脱节;②展陈主题阻碍传统文化传播,对传统文化展示不全面;③展陈形式雷同,文化区别不明显;④展陈形态孤立,与整体氛围相异;⑤展陈材料单一,文化带入感差;⑥工艺现代,缺乏文化传承等一系列现象问题,严重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效果与成果保留。为了改变目前国内展陈空间设计存在的这些问题,就有必要从展陈逻辑与形式沿袭国外展陈体系这一根源入手,从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积淀中汲取适合传播与保留传统文化的内容,以中国语境为审视标准,从而形成符合自身的展陈策略,达到“用中国话讲中国事儿”的最终目的。为此,新型展陈空间设计策略将从问题集中的展陈思路、展陈形式、展陈材料与工艺三部分入手。(1)展陈之道,主要体现在传统叙事逻辑与展陈思路的融合共构。(2)展陈之形,主要体现在传统空间语言与展陈形式的结合创新。(3)展陈之技,主要体现在传统材料工艺与展陈材料工艺的传承应用。本展陈策略一方面体现了系统的解决逻辑,即现有展陈空间设计的问题不是个体表象原因造成的,它一定是自上而下的问题反映;另一方面,随着我国文化的越来越自信,展陈设计的主体也越发向文化传播转变,在越来越强的文化传播需求面前,急需一个适合传统文化传播与发展的展陈策略,因此本策略也将很好地引导我国展陈空间设计的发展。
二、展陈之道——中国传统叙事逻辑与展陈思路的融合共构
针对当今我国展陈设计思路“与中国传统思维逻辑脱节”“对中国传统文化展示不全面”的问题,在设计时应着重考虑展陈大纲的叙事逻辑性以及展陈主题对大纲内容的概括性这两点;通过展陈主题设定连接展陈大纲与展陈形式内容,从而达到支撑大纲、引导设计的作用,故展陈主题设定也可被视为是展陈空间设计的第一步,进而提出以下策略:(一)文史贯通,展陈大纲的横纵关系并重
当前我国展陈的分工中,大纲的编写普遍由委托方进行;一方面受多年来西方展陈逻辑影响,展陈大纲呈现出“重纵线轻横线”(重一级展示线逻辑,轻展示内容深度)的现象,这种贪大求全的逻辑忽视了展览深度的同时也背离了中国传统逻辑语言的叙事逻辑;另一方面委托方大纲编写人员多为项目行业人员,对展览展陈的流程并无了解,因此极易诞生过于专业化的非展览语言展陈大纲。中国传统叙事文学逻辑讲究“文史贯通”,强调既可以当作史学文本也可以当作文学文本;历史之真与文学之美的并存关系其意义是将严谨的历史背景同鲜活的历史细节相结合,进而塑造出饱满的历史时代感;这种以故事化为主的叙事逻辑恰恰是当下展陈逻辑所需要的。通过传统叙事文学逻辑的导入,大纲的纵线(历史事实)在得到尊重的前提下,大纲的横线依托故事化将会愈发饱满,最终达到横纵关系的协调,增强展陈大纲的可读性与可展示性。此外,由于委托方大纲编写人员并不具备展陈设计能力,因此在大纲目录编写阶段也应由设计相关人员进行参与,形成大纲目录共同编写、大纲内容委托方细化、大纲呈现设计方深化的大纲编写方法或许是最有助于展览的方式。

图1 “知古鉴今——《资治通鉴》”展览效果图

图2 大青山地区革命史展览实景图
(二)识题应景,展陈主题对大纲高度概括
展陈主题是展陈设计逻辑与内容的依托,是对展陈大纲的展陈语言转变,故展陈主题应是对大纲的高度概括。以笔者参与的项目“知古鉴今——《资治通鉴》”展览展陈设计为例(图1),本项目的展陈大纲是一个以章回体为顺序由六部分组成的庞大结构,内容以百余幅古诗文图片及大量文字与实物构成,大纲也存在上文中所提到的问题,这给后续设计的进行造成诸多困难,因此重新针对现有大纲提出新的展陈主题就变得尤为重要;通过对大纲进行规整梳理,可以将内容组合为23个展示点;再通过对展示点所展内容背后发生的事件、人物进行分析,进而结合《资治通鉴》的历史地位,得出了“以书为灯,掌灯明道”这一展示主题;该展览主题以“灯”这一物化标志作为整体展览的依托,将23个展示点比作23个故事,最终形成了一个“人在灯中行,事在灯中生”的形象化呈现,做到了展陈主题对大纲的高度概括。三、展陈之形——中国传统空间语言与展陈形式的结合创新
针对当今我国展陈空间设计“形式雷同,文化区别不明显”“形态孤立,与整体氛围相异”的问题,在设计时应注意到展陈形式是与展陈主题紧紧相扣的,它起着连接展陈大纲与展示内容的作用,是对展陈大纲的一种物化演绎,因此展陈主题演绎也可被视为是展陈空间设计的第二步,进而提出以下策略:明末计成的《园冶》将古典园林的空间布局概括为“虽有人做,宛自天开”,体现了中国传统园林空间语言不以功能为出发点而是追求自然与人为的平衡空间的逻辑;而在《江南园林论》一书中,概括了“小中见大、步移景异”以及借景、对景、点景和障景等空间营造手法,这也更加说明了传统空间语言的重点意在强调建筑空间与自然空间的融合,创造一种相互依存的空间结构,以达到屋中有景、屋外赏景、内外共景的和谐空间语言。这种极具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空间内外关系、景物借代关系也是当下展陈形式设计可以借鉴应用的,故以笔者参与的项目“大青山地区革命史展览展陈设计”为例。(图2)
通过导入传统空间语言中的借景的逻辑,在遵循“大青山里的革命故事”的展陈主题、尊重大纲与展示内容的基础上,选取“山”作为形式的承载物,以群山作为展陈的物化表现;从正观,犹如层层山峦气势恢宏,真正将“景”带入室内;从背景看,“山体”又是一幕幕故事的载体,大青山里的革命故事沿山谷徐徐展开,观众在参观过程中仿佛置身于山谷之中,既可以回望已经走过的“山路”,又可远望即将进入的下一个山谷,参观过程充满期待与惊喜,使人印象深刻。借助景观化的演绎手法,将会使展陈形式很好地连接展陈空间与展品的关系,从而做到“展陈并重”相互映衬,更好地突出展览主题,增强展览效果。
四、展陈之技——中国传统材料工艺与展陈材料工艺的传承应用
针对当今我国展陈空间设计“材料单一,文化带入感差”“工艺现代,缺乏文化传承”的问题,在设计时应注意到展陈材料工艺是展陈主题表达的主要细节呈现,是对展陈形式的一种现实表达,因此展陈主题表达起着决定展厅主题演绎效果的作用,故展陈主题表达也可被视为是展陈空间设计的第三步,进而提出以下策略:(一)对传统材料的应用
传统材料历史悠久,文化内涵深厚,具有一定的地域特色,这有利于将文化精神与时代精神有机结合。而当今中国传统文化展览展陈大量采用现代工业材料,既与展陈内容无文化启承也无美感关系,这导致文化传播出现障碍;而传统文化展览的根本目的是在于将传统文化的时代精神与文化精神有机结合,以达到宣扬、教育的作用,因此在展陈空间设计中应用一定的传统材料就变得尤为重要。以砖、木、石、瓦、竹为代表的传统材料在不同地区进行不同的应用所产生的文化感也不尽相同,以隈研吾的建筑作品“中国美术学院民艺博物馆”为例。(图3)该项目虽为建筑项目,但实则是一个贯穿建筑内外的整体设计,展厅空间一侧拥有完整的玻璃幕墙,而幕墙外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分布整片区域的古瓦造型;隈研吾的创新设计使得展陈空间做到了内外景色相互借透、展厅空间无限延展,古瓦造型这时就起到了展陈空间中墙的边界作用,相当于用瓦制作了一扇可以透光的墙,而瓦作为文化符号与地域象征很好地通过玻璃幕墙影响到了室内,使得展厅空间不通过任何后期展陈处理就自带文化属性。
(二)对传统工艺的传承
我国幅员辽阔,丰富多样的自然人文环境孕育了各地独具特色的传统建筑和传统营造技艺,它们是我国在文化性上的重要体现。以木构、夯土等为代表的营造技艺,在当下受到了现代工艺的极大冲击,进而迫切需要传统营造技艺的回归。以夯土为例,随着现代社会对传统营造技艺的呼唤,夯土的文化性愈发凸显;在展陈空间中,夯土可以作为文化性象征被应用,既可以与展陈空间建筑共同诞生,也可以作为补充展陈形式的一种表现方式;但夯土庞杂的施工工序以及过于饱满的肌理效果在展陈空间应用时很可能出现不适的情况,因此就需要通过对夯土材料进行创新来解决这一问题,例如透明夯土、骨架系统夯土。(图4)
图3 隈研吾建筑作品“中国美术学院民艺博物馆”项目

图4 透明夯土(左)、骨架系统夯土(右)
总结
习主席曾经说过:“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向历史发问、向传统取经不失为解决当下我国经济、政治、文化转型问题的最好方法。如果将中国传统语境下的展陈空间设计比作一个人,那么中国传统叙事逻辑的展陈思路决定了这个人具有中国人的思维逻辑;展陈主题对展陈思路的高度概括决定了这个人会说中国话;中国传统空间语言的展陈主题演绎决定了这个人具有中国人的身材比例;而中国传统材料工艺的展陈主题表达决定了这个人具有中国人的相貌特征;最终以上四点才组成了一个完整中国“人”的形象,也只有做到了以上四点才能真正意义上地有别于国外的展陈体系,最终尝试建立一套符合中国语境下的展陈空间设计体系,达到“用中国话讲中国事儿”的目的。本文中的许多策略还存在着应用生硬、概念直白的问题,策略的应用面也并不能做到适应所有展览形式,因此往后笔者将继续沿着此策略方向深入研究,以期创造一种真正符合中国自身特点的展陈逻辑体系。■
致谢:感谢王国彬教授对本文撰写的悉心指导,感谢工作室成员的支持与帮助。
注释:
①王国彬.从“跨界”到“无界”:“五字联结”的环境艺术设计理论研究与实践[J].艺术教育,2016(08):271-274.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