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广州 510300)
理想的建筑空间不仅能够满足人们庇护身体的需求,同时也能够引起情感上的共鸣,肩负着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功能。建筑空间通过设计者对形态、尺度以及色彩的配比,并通过精心设计光影的虚实关系来唤起人最本真的情感,而光影正是使物体的形态、色彩、肌理呈现于视觉的基础。建筑大师路易斯·康说过:设计空间就是设计光亮。在建筑空间中光影是情感表达的极好媒介,通过光影与空间的相互映衬所产生的场所感染力,能够激发人的某种情感的产生。
一、光影与空间情绪
人的情感的产生是人将外部的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等感官信息综合后转化为情绪或情感的一种复杂的心理过程。光影和色彩是视觉要素中最富于感官刺激性的视觉元素,对于主观情感的表达起到关键作用。光影拥有多种“情绪”,不同的空间环境、不同的明暗与色彩都会对人们的心理有着不同的影响力和暗示力。例如在伸手不见五指的黑暗空间中人们会产生憋闷、恐惧不安的心理;在明亮的办公空间的光线环境下人们会产生亢奋、清醒的情绪;在低色温的暖光环境下人会感觉到舒适温馨,而在高色温的冷光环境下人会感觉到清爽。空间情绪氛围的营造与光源的设置有着很大的关系。不同的光源形态会产生不同的心理感受:点光源通过不同的排列组合可以给人形成活泼的感觉,而直线光影则给人刚硬的感觉,曲线光影又会带给人活泼的动感。不同的照射方式也会形成不同的空间氛围:利用直射光、反射光等不同的照射方式可以产生不同虚实交替的阴影轮廓,营造出不同的空间氛围,使人从视觉体验上引发心理情感的变化。
二、光影在建筑空间中的情感表达
建筑空间的动人之处并不是以华丽的装饰取胜,而在于它所表达的场所关系和情感体现。光与影以自身特有的语言体现了不同的建筑情感空间,通过对空间中光与影的设计,使人心理体会到一种更深层次的触动,心灵随光影的变换而起伏,或平淡如水,或紧张压抑,或豪情万千。在建筑空间中,光影上升为一种灵魂艺术,给人们提供一种情感归属和精神庇护。(一)神圣之光
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对光有着与生俱来的崇拜与依赖,光影有着先天的神圣和崇高的意义。《圣经·创世纪》开篇讲到,上帝第一天便造了光,从此有了光明与黑暗。光成为神明的象征,代表一种神圣崇高的力量,因此在西方宗教建筑空间中的光是神的象征。传统教堂的室内空间往往是狭长、高耸的长方形,并且通常采用向心设计,这种大尺度空间与人的尺度形成鲜明对比,凸显了其宗教的神秘与崇高感。利用光线从顶窗或是高侧窗倾洒下来的视觉效果来形成神圣崇高的光感,自上而下倾洒的光线恍若来自于天国。其他空间由于离采光口较远,自然成为暗部空间,这样光就成为其象征人神之别的明、暗空间的缔造者。以大面积的暗空间与小面积亮空间的对比来渲染神圣的宗教气氛。同时这种在顶部和高侧位开窗的方式隔绝了视线,消除了凡尘俗世的干扰,使人们的身、心沉浸在对神明世界的向往之中,置身于教堂建筑空间中的人对光的渴望就升华到了对神的敬仰。尽管由于历史上民族众多而宗教信仰各异,但是光始终作为一条联结人类信仰的精神纽带,成为人膜拜景仰的信仰载体。从古罗马万神庙的穹顶天光的泄入到安藤忠雄光之教堂的光的升华,光被看作是神圣崇高的宗教精神的化身。建筑空间的围合与开敞可以控制光影,而通过光影的渲染也能体现出宗教空间对于“生命”与“死亡”的诠释,如由日本建筑师安藤忠雄所设计的“光之教堂”(图1)可谓是借助光影营造建筑空间情感的杰作。整个建筑规模约113平方米,能容纳约100人左右。有意面向阳光而建,人们从入口通过一个有意降低亮度的楔形空间,再被光导引到一个幽暗的教堂室内空间。阳光直接透过远端素水泥墙壁上的“光的十字”缝隙射入教堂,紧紧抓住了人们的视线。这个巨大的光的十字架作为教堂内空间的视觉中心,整个光环境使人的精神情感得到升华,使建筑成为一个反省沉思的空间,营造出教堂空间的崇高和神圣氛围。当虔诚的祈祷者身影沐浴在十字透过的光下时,圣光净化了灵魂,神圣的信仰仿佛将人的精神通过墙壁上的十字架引到高远的天国净土之中。宗教的神圣力量就是在光的这种具象与意象、实体与虚空的对比中感染了空间中的人们。

图1 “光之教堂”室内神圣之光

图2 “冥想之庭”的冥想之光

图3 “犹太人博物馆”中的希望之光

图4 “望京SOHO”中的愉悦之光
(二)寂静冥思之光
寂静本来是听觉上对环境的感受,但在特定的光环境下也能营造出这种听觉上的心理感受。实验的结果证明:人的说话声音在明亮的环境中要比在幽暗的环境中明显增大,这表明光在空间环境的心理营造上起到关键作用。幽暗的光空间环境虚化了周边景物的繁杂装饰,淡化了颜色,使人在心理上感觉处在自我的空间领域,更能够沉淀自己的内心世界。被光氛围放大了的“我”会自然被触发内心深处的思考,引发对人生的感悟。例如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冥想厅的设计,这个空间设在序列高潮万人坑之后,使人进入思绪沉淀、悼念追思的过渡空间。冥想厅光线幽暗,通道两边的水池布满蜡烛形状的灯光装置,两面磨光的巨大花岗岩墙面映射着微微烛光,昏暗的光线使空间显得寂静无声,整个空间仿佛是逝者灵魂的安息之所,营造出一种庄严肃穆的凝重气氛,让人不禁为国家和人民所经受的耻辱和伤痛而冥思。同时这种类似放河灯的传统习俗场景的再现,也会使人产生对遇难者的悼念心理,特殊的光影营造了沉痛哀思的场所情感。营造寂静冥思的光影氛围首先要避免空间中过于繁杂的视觉元素,空间界面设计简洁,用料朴素自然;其次要控制空间环境的亮度,避免运用大面积的明亮直射光线和复杂的光影给人产生紧张、兴奋的情绪波动,宜采用均匀扩散的漫射光线。规则且秩序的光影形态能在心理上给人安定感,使人的精神得到放松,有助于营造幽静的空间氛围。
安藤忠雄设计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冥想之庭(图2),其建筑体是一个浅水池环绕的圆柱形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面积约为34.5平方米,高度为6.5米。这个为祈祷世界和平的小空间,线条简洁,用料仅为素水泥,抛弃了一切装饰,仅在建筑体的顶部圆周开缝,光线自上而下洒下,在墙壁上形成由亮到暗的均匀过渡,并逐渐消逝在底部。光影、形态与材质的巧妙组合将这个狭小封闭的空间营造出幽静的氛围,当人们处在这种超越了宗教、种族、历史文化的差异与冲突的空间里,会自然地引发沉思和冥想。
(三)希望之光
光是生命之源,它不仅是一种文化,也是一种精神寄托。光的变化会引起人们心理情感的变化,并引发人的联想,给人一种心理上的暗示。荒郊野外的寒夜,火光给人以生的希望,迷途的人能在光的指引下走出困境。看到通透明亮的光,我们会联想到生机与活力;看到暗沉的光,我们会联想到黑暗与压抑。我们总把美好的未来称作前途光明,把压迫与困苦叫做暗无天日,光明与黑暗早已超越了视觉的范畴,有了更深层次的情感象征意义。希望之光的营造常见于一些灾难性纪念空间,既让人融入灾难的悲情空间氛围,又给人以生的希望,这就是光影所能传达出来的精神力量。黑暗象征压抑与苦难,光明代表希望,这种关系在德国柏林犹太人博物馆中被发挥得淋漓尽致,尽管建筑空间中没有直接展示犹太人遭受迫害的血淋淋的场景与图片,仅利用形式与光影的营造就能给人以强烈的震撼。整个建筑空间不是传统的水平、垂直结构,而是以不规则的线条和尖棱角为主要元素装饰空间界面,墙壁上不规则、倾斜的开窗象征着犹太人躯体遭受的伤痕;室外自然光透过建筑墙壁这些不规则狭小镂空射入建筑空间内,设计师以此来隐喻犹太人在饱受摧残的苦难世界也会有希望的曙光。正是在这种压抑、不安全的空间才会使人感受到光在人的心里所崩发出的强大力量,给苦难中的人以活下去的希望。建筑师丹尼尔·里伯斯金还设计了一个高达27米的素混凝土大屠杀纪念塔,在这个四面硬壁的黑暗空间,仅靠高塔顶部通过折射渗入的一点微弱的自然光来照亮黑暗,且这个空间没有采用取暖和降温设施,冬冷夏热,黑暗、幽闭隐喻着被屠杀者悲惨的命运以及在这场大浩劫下的孤立无助,当然这种死寂并不是彻底的绝望,顶部那点光亮给人带来了生的希望。(图3)
(四)愉悦之光
人类在漫长的历史中,欢乐的气氛场景总离不开光的渲染。人们往往通过光和色的浓妆艳抹来表现喜悦、欢快的心情,诸如节日夜空的喜庆烟花,家家户户点起的大红灯笼等,甚至跳起举寨同庆的篝火舞,可以说光是欢乐节日气氛和心情渲染的重要媒介。而建筑空间光与影的呈现,驱走了黑暗的恐惧感与压抑感,提升了空间的欢快愉悦氛围,使空间焕发出勃勃生机。营造欢快愉悦的空间光影气氛应该从光的形态、颜色和亮度等几个方面入手。首先,光影的形态要具有动感,多选用不规则线条或曲线的光影形态,抑或是运用动态的光影变化来营造动感的欢乐氛围;其次是多选用色彩对比较强的光,鲜艳的色彩会激发人的兴奋神经,更容易带动活泼的气场;再次是需要较为强烈的明暗对比,刺激人的视觉感官,太柔和的光会使人过于平静,不利于欢乐气氛的营造。例如扎哈·哈迪德设计的望京SOHO,整个建筑采用动感欢快的曲线设计,公共室内空间多用类似飘带状的曲线光带营造欢快的气氛,配合时断时续的排列点光源更显活泼。且动感曲线造型光带贯穿各个区域,与空间的界面造型交相呼应,营造出了愉悦欢快的空间气氛。(图4)
结语
建筑空间中的光与影,塑造了空间的形式,加深了空间的层次感,其所营造的氛围,超越了视觉的局限,赋予了建筑空间更多的精神内涵和象征意义,带给人们一种触及灵魂深处的感动。因此,建筑空间不应仅停留在形式美的创造上,而必须重视光影与空间碰撞所展现的丰富精神内涵,只有这样,情感才能成为建筑空间与人的精神纽带。■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