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基于材料语言的体验设计探究——以书籍设计为例

时间:2023/11/9 作者: 艺术与设计·理论 热度: 18337
俞柳艳,黄阳彦

  (深圳大学 艺术设计学院,广东 深圳,518060)

  在“以人为本”的社会现状下,设计越发注重人自身的感受,强调人主观的感知体验,体验设计应运而生。体验设计以发现、创造和满足人的全面丰富的生活世界需求为目标①。而书籍作为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载体,蕴藏着人类无穷的智慧。书籍材料的选用影响着书籍信息以及相关的情感、文化的传达,影响着读者在阅读时对书籍内容形式的体验和理解。书籍材料本身带给人最直观的触觉体验,赋予读者对于书籍的第一印象及对于书籍内容本初的感应,运用多样的设计理念及设计方法对书籍内容和选用的材料进行再设计,丰富书籍内容与形式、功能与艺术的表达,为读者营造充足而又多彩的阅读情境,给予读者更深层次的情感文化体验。

一、书籍材料的物质感官体验

如果说书籍是信息栖息的建筑,那么书籍材料便是其间的一砖一瓦,与其说书籍传递着信息,归根结底其实是以物质形态装载信息内容以及设计理念。书籍设计中材料本身的物质属性直接影响了读者对于书籍的第一印象及感受,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对书籍主题内涵的理解。而读者感知书籍材料语言便是通过不同的感官器官去感受的。

(一)书籍材料的“五感”体验

材料本身有着强大的艺术表现效果,有着独特的设计表现语言,是书籍设计中其他任何一部分都不可替代的。书籍材料的肌理、色调等特性,在书籍阅读过程中,交错着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的五感体验,传达给读者各样的心理感受。

  视觉是人认知世界的最重要的途径之一,人们对于外界的认识与感知大部分都是通过视觉获取的,而书籍设计最终的呈现方式也是视觉居多,故而视觉的美感应是最基础的。人的视觉器官——眼睛通过接收聚合光线而得到物体的形态,书籍材料在明暗强弱的光影中的变化也影响着读者的体验。例如硫酸纸,因为有着较强的通透性,朦胧而又含蓄,将硫酸纸叠加在其他材质上,便给人一种“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感受;在硫酸纸上印刷字体或者图案,在翻阅的过程中,光线穿透其间,在下方投射出字体或者图案的影子,给人以另一番的视觉体验。书籍设计中材料色彩的合理应用,极大程度上提高了信息可视化传达的准确性和高效性,读者可以在第一时间以最直观的视觉感受对书籍的内容产生认知,并借由色彩确定书籍情感色彩的基调。不同的书籍设计中材料有着不同的物理属性,这些不同的物理属性直接影响着读者的视觉体验,例如木材,带着特有的纹理,给人自然古朴、沉稳端庄的视觉感受;例如金属,光泽坚固,给人冰冷坚硬、阳刚华丽的视觉感受。

  听觉是仅次于视觉的重要感官通道,在书籍阅读体验过程中,听觉帮助读者更好地认知书籍的存在,进一步形成对于书籍美的判断与享受。书籍设计大师杉浦康平先生就书籍阅读体验过程中对书籍的听觉进行了极为生动的描述:“翻动书页,纸张会发出声音,宣纸轻薄如蝉翼,字典翻阅的厚重感,不同的书籍拥有不同的声音,每本书都拥有自己的声音。”听觉阅读交替着视觉阅读,使不同的书籍形成各自不同的性格特点,丰富了读者的阅读体验。互联网的发展和移动智能终端的普及,为电子书籍有声读物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有声读物强化了书籍阅读过程中听觉的地位,声音具有特有的情感感染力,极大地丰富了读者的阅读体验。另外,有声读物也为儿童、老年人、视障等人群提供了新的读书方式,拓展了他们的阅读感受。

  

  > 图1 《我们仨》书籍封面

  

  > 图2 《马克思手稿影真》

  

  > 图3 《S.忒修斯之船》

  

  > 图4

  

  > 图5 《曹雪芹风筝艺术》

  

  > 图6 德国AGI作品集

  触觉是指读者在接触、翻阅书籍的过程中,指尖感受到的丰富多样的知觉感受,这种体验基于材料传递,因此最大的差异便是材料之间自身质感所带来的感受与体验。纸张是书籍设计中最常用的材料与载体,多样的纸张给了读者多样的感受体验,在书籍设计过程中,正确的纸张选择能够强化书籍设计的主旨内容,突出设计师的设计理念和书籍整体风格,纸张的肌理、光泽度、轻重厚薄等强化了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对于书籍的体验以及对书籍信息的理解,例如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杨绛先生的《我们仨》(图1),书籍的封面采用了有轻微凹凸效果的特种纸,摸上去柔和细腻,仿佛在诉说着平淡中的坎坷,悲怆而温暖;书籍内页用了轻质的胶版纸,触摸给人以朴实、自然的感受,捧在手中阅读时,重量也恰到好处。

  中国自古便有“书香”的说法,古人为了不让蠹虫啃噬书籍,在书籍中会夹杂一种芸香草,久而久之,书籍沁染了这种香味,翻开阅读时,清香袭人,这是古代书籍关于嗅觉的体验。在现代书籍设计中,油墨印刷在纸张上的墨香,书籍长久留存的岁月的味道,是嗅觉最常见也是最基本的感官体验。在传统书籍设计中,最常用的便是纸张,纸张来源于木材,而不同的木材有着不同的特殊气味,经过各样的工艺加工,纸张与纸张间的气味也不尽相同,这种微妙的体验混合着其他感官刺激的联想,带给读者美好的阅读体验和奇妙的遐思。

  在书籍材料中的味觉可以理解为其他感官刺激给读者产生联想的“味道”,读者可以依靠以往的生活经验,判断物象的味道。在特殊的题材中味觉的使用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传递效力,例如儿童识字卡,利用特殊工艺将味觉因素融入到书籍材料间,在翻阅的过程中引发儿童阅读想象力的同时,可让其能更加直观快捷地识字、辨字。电子书籍对于视觉图像的呈现效果、色彩的饱和度以及声音的编辑也是传统书籍所不能及的,通过视觉、声音的刺激形成味觉体验,进而强化书籍设计所要传达的信息。

(二)书籍阅读的情境体验

人在阅读时,书籍材料除了给读者最直观的感官体验外,也会营造出一种关于书籍的情境氛围,使得读者更易理解领会作者的语言意义,给读者一种完整的浸润式的阅读情境体验。例如吕敬人设计的《马克思手稿影真》(图2),运用了木板、皮革、纸张等材料,这些材料的应用,极好地将作者带入北欧古典风格的情境中,还原当时有关于哲学的思辨。例如被誉为“此生见过的最美的书” 的《S.忒修斯之船》(图3),书页泛黄的设计,带着咖啡渍、霉斑,这些扑面而来的极具年代感的气息,便很容易帮助读者进入到书籍所营造的氛围中,仿佛有一种身临其境的玄机。

二、书籍材料的情感体验

书籍材料除了其自身所带有的基本物理属性的体验,在书籍设计的过程中,通过工艺的应用、属性的变换等方式,将材料置于书籍设计整体中,人为赋予书籍材料以更多的情感,进而使书籍带着特有的情感反馈与读者进行多重交互体验。就好比是烹饪,材料的选择与准备只是第一步,油盐蘸酱的加入,才能烹制成一道色香味俱全的佳肴,而书籍设计师便在其间担任厨师一角,使得书籍设计能够完整地达到最终的目的——信息传达以及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

(一)材料本身的情感呈现

人从主观的角度去感知世界,赋予世界以情感色彩。于材料而言,也有着许多共性的情感体验,这些基于材料本身的情感体验来源于生活经验的累积学习,人给予材料情感的同时也赋予其价值。书籍材料的选择一方面契合书籍的主题,另一方面因其本身特有的情感,能够增强书籍的主题性,以更为强烈的感受体验反馈于读者,从而提高读者对于书籍的整体认知。

  人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对事物的认知会形成一定的经验性,继而成为大部分人对于事物既定的认知,这种认知除了物理层面的认知,也包括了情感层面的体验。例如金属材料,因其物质特性的现代机械感,若选用为书籍材料,多会带给人以冷漠无情的情感体验;反之,一些织物,轻盈柔软,细腻舒适,多给人以温暖亲切的情感体验。读者对于书籍材料的感官体验以及过往的生活经验,赋予书籍材料共性的情感体验,设计师在设计书籍选用材料时,应该充分考虑这些材料本身自带的情感,以辅助自己更好地进行书籍的设计,更好地传达信息。

(二)书籍设计赋予材料的情感体验

书籍材料作为信息的载体,在设计的过程中通过一些二维视觉表现手法被赋予特定的情感,如图4的书籍封面,利用不同形状的纸张进行叠加,运用夸张的手法营造海面的波澜壮阔,同时纸张颜色又相对偏灰,让读者仿若置身于一个童话世界中,耳边像是萦绕着阵阵波浪声。这种通过视觉表现带动多感官体验以及情感感受的设计,丰富了材料语言的表达,给读者营造一个情感情境,反馈给读者更多更全面的关于书籍内容的信息。

  在书籍设计过程中,将书籍材料通过一些特殊工艺、手工艺术进行再创作,或增强材料的物理化学属性,或改变原有的形态等,可在阅读过程中辅助书籍信息的传递,在美的享受之余又优化了书籍的情感体验。

三、书籍材料赋予书籍的文化体验

文化的原意是“灵魂的培养”,由此衍生为生物在其发展过程中积累起跟自身生活相关的知识或经验,使其适应自然或周围的环境,是其共同生活在相同自然环境及经济生产方式下所形成的一种约定俗成的潜意识的外在表现②。书籍作为文本的物质载体,承载文化符号的同时也传播了文化,久而久之,一些书籍材料也成为了文化的一部分。

(一)书籍材料本身的文化符号

就一些带有情感色彩的书籍材料而言,书籍材料也会因人的主观经验而具有一定的文化符号属性,同样,这些属性来源于人学习历史的经验。中国有着一脉相承的文化,在书籍的文化中,作为有着上千年文化符号载体的宣纸,因其特殊的工艺以及时间的积淀,其本身便带有着强烈的文化属性,有着诸多优良特性。又例如中国古代的竹简,作为战国至魏晋南北朝时期所用的书写文字的材料,通过裁切、烘干、书写、钻孔、编订的方式成书,更有韦编三绝、名垂青史等相关的成语,于是竹这个书籍材料随着时间的推移,也逐渐演变成为了一种代表着中华文化的象征性符号。书籍设计中合理运用这些具有强烈文化意味的材料,便能更有效地传达信息,传承传播文化。

(二)书籍设计赋予材料的文化体验

中国四大发明中的造纸术和印刷术为中国书籍的发展奠定了得天独厚的优势和基础,基于宣纸为书籍材料的载体,自古至今人们一直在不断探索改良书籍装帧的方式,于是便有了卷轴装、经折装、旋风装、蝴蝶装、线装等等的装帧方式。当代的诸多书籍纸张材料都会选用便于印刷、便于视觉表现的材料,但是在表现民间艺术、传统题材的内容时,想要更好地营造一种文化的阅读情境氛围,便会采用传统的书籍装帧方式,以增强书籍的文化体验。例如获得2006年“世界最美的书”的称号的《曹雪芹风筝艺术》(图5),书籍采用传统线装方式,加上现代化的视觉表现,极好地融合了传统文化与当代的视觉审美。例如德国AGI作品集(图6),书籍颠覆以往的设计,在书脊上加上了一只耳朵,而线装形式的选用,其操作的便利极大地弥补了其他装帧方式的局限性,具现代设计感的同时又兼具历史传统的意味。

  结语

  书籍材料的物质、情感、文化体验并非是独立的,它存在于书籍整体中,在书籍设计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又不占据主要的位置,充分认知书籍材料物质的情感文化体验,并将其应用于书籍设计中,能够使读者在阅读时有如沐春风般的感受。设计师应当充分了解书籍材料的属性以及有可能带来的不同的体验,创作出具有概念性、实验性的书籍,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其内容,使其有更舒适的体验阅读,哪怕是晦涩难懂、枯燥无味的内容,通过材料的选择以及多样的设计方法,都能提高读者对书籍的探索欲望,使阅读这件事情既有趣又能达到使其身心愉悦的目的。■

  注释:

  ①代福平.从体验设计角度看汉译图书的视觉翻译问题[J].创意与设计,2017(52):77.

  ②维基百科. 文化[DB/OL].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96%87%E5%8C%96.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