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郭熙《林泉高致》的意境美学理论探析

时间:2023/11/9 作者: 艺术与设计·理论 热度: 18607
黄妍闻

  (华南师范大学,广州 510631)

一、意境之内涵

意境,是中国古代绘画的审美范畴。王昌龄在《诗格》中提出:“一曰物境;二曰情境;三曰意境。”①或指有意有境,或指意中之境。在禅宗思想的直接推动下,经过唐代皎然、刘禹锡、司空图,南宋严羽,以至清代王夫之等人的不断丰富和发展,文学之“意境”论渐趋成熟。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等著作中把意境作为衡量古今文学艺术的唯一标准,并建立了比较系统的意境说。艺术意境的诞生,归根结底,在于人的性灵中。画家往往通过对自然的体验、感悟,运用笔墨语言来表现内在的情感,通过深入挖掘景物的构成,使得景物更好地表现,将自然与生活之景转化为画中之景、画中之境,既重视自然景物的形式美及视觉传达,同时强调笔墨等形式的表现。意境来自于绘画中所表现的直观的、具体的艺术形象,通过画家的构思与经营,达到情景交融,意象相通。先秦至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古代画论就有对骨法、形神、气势、气韵等概念的分析和阐述。东晋顾恺之提出“以形写神”;谢赫主张取“象外之意”;姚最《续画品》:“心师造化”;唐代张璪:“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五代荆浩《笔法记》:“度物象而取其真”;宋代董逌《广川画跋》:“登临探索,遇物兴怀。胸中磊落,自成丘壑。”②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明确使用了“境界”一词,“意境”这一概念以此为发端,是有其依据的。

二、郭熙与《林泉高致》

郭熙,河阳温县人,“少从道家之学, 吐故纳新, 本游方外。家世无画学, 盖天性得之。遂游艺于此以成名。”③他的绘画风格继承前代之精髓,并在此基础上创造性地发展了山水画写实的艺术风貌,又创造了状如卷云的皴笔,后人称之为“卷云皴”。早年气概较工巧,暮年转为雄浑,笔力雄壮,水墨一体,意境灵动缥缈。现存画作有《早春图》等。“《山水训》《画意》《画诀》《画题》四篇,皆熙所著,《画格拾遗》记熙生平,《画记》记熙在神宗时宠遇之事,为思所撰。”④《林泉高致》是郭熙绘画经验的总结,开创了一种新的审美境界⑤,它是研究中国绘画美学的重要文献。郭熙认为画家要广泛汲取前人的经验,并且要留心观察自然景象的特征,他从一位画家的视角出发,阐述了有关山水创作与意境表达的观点,对山水意境理论的发展有着深刻的意义。

三、郭熙的意境美学理论

(一)身即山川而取之

对物境的观察与思考是山水画创作中最重要的过程,画家们不断追求客观物象之真理,然后对其进行构思与创造,从而达到理想当中的意境。郭熙认为,画家不仅要广泛学习前人,更要深入自然山水之中,抓住客观事物的典型特征,强调画山水时要仔细、认真、全面、深切地体会、观察。“真山水之风雨,远望可得”;“真山水之阴晴,远望可尽”;“山形面面看”,“山形步步移”。在郭熙看来,山水画不可能脱离对真山水的切身体验,他根据自身的创作经验进行了诠释,在日常的创作中要注意细心观察自然,掌握山水写生的方法,深入真山水,掌握它的具体特质。此外,要注意山水的季节性和气候变化的特征,更加关注不同季节与不同时间的景观,此种“可游”“可居”的意境,才能捕捉到观者的目光,带来审美享受。

(二)饱游饫看

想要把握山水的意境,最重要的就在于丰富的体察与经验的积累,也就是“饱游饫看”,所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在一定程度上积累和升华,以达到艺术体验的目的,将体验转化为创造性动机⑥。艺术创作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只有长期的经验积累与思考,才能够建立起对自然山水的切身体验与真实感受。“知者乐水,仁者乐山”,如果只是简单地表现画面直观的层面,则说明绘画者创作功力还没有达到淳熟,阅览不多,采撷不精,构思不善,就会显得呆板与刻意牵强,而无法自然地表现出山水的灵动与境界。在获得真山水的亲身感悟之后,就能很快地进入构思阶段,对其进行物象的形式化表达,在艺术传达的过程中,达到主观与客观相统一。

(三)笔墨意趣

笔墨是营造画面意境的重要因素,“运夫墨,非墨运也;操夫笔,非笔操也;脱夫胎,非胎脱也。”⑦在创作时,最忌只追求技法的使用,陷入一种被动的状态,为用笔而用笔,本末倒置,所以情感就无法自然地流露,难以达到画面的意境。只有在用笔用墨时融入画家的情感,才能终究企及意境。水墨使画面的表现更加丰富,各种墨色的相互重叠会产生丰富的艺术效果。“用淡墨六七加而成深”⑧,用墨色之变来表达意境,使画中山水变得“可游”“可居”,这正是画家们所一直追寻的理想境界。此外,郭熙提到“近取诸书法”,用笔时要运筹帷幄,灵活多变,每个线条的表达都要饱满而富有张力,圆润流畅,一气呵成,浑然相应,宛然自足,从而构成一个完整的生命体,达到山水画之意境。

(四)“三远”法

意境是山水意象中富有哲学意义的一种类型,是一种形而上的境界,它超出了物象本身,趋向于无限,达到景外之意,意外之妙,体现了山水画意境对“远”的追求。“远”是表达意境的重要因素,画家们善用“远”来表情达意,因为山川是有形的,而境是无形的,“远”能突破固有的形态,使视线得以延长,达到象外之境。山水是“有”,山水之“远”是“无”,这种“有”与“无”、“虚”与“实”,是老庄的道家思想的体现,蕴含着宇宙之本源、生命之内在,这就是山水之意境。“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人在地势较低的位置观看,才能领略山川之气魄,画家在对山水进行描绘时,要表现出“高”而“远” 的意境。“基脚壮厚,峦岫冈势,谓之高远。” 如范宽《溪山行旅图》。“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如黄公望《九峰雪霁图》。“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视线游走于画面之中,境界开阔,意境空灵,仿佛游离于画面之外。如李成《乔松平远图》“三远”法是山水画意境表现的基础与前提,强调对物境的营造,不但涉及山水画主客体之间的视阈问题,也包含了山水画的构思布局与透视关系等,对山水画创作中的取景、构图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山水之“远”,也是其作为艺术得以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因素。郭熙的“三远”法,把绘画的意境理论提升到了哲学的层面,表达了意境的美学内涵,作为画家兼绘画理论家的郭熙,不仅有理论的基础,更有创作实践的支持,代表作《早春图》最为典型。

(五)林泉之心

所谓“林泉之心”,是除去一切实用与功利因素的一种纯艺术与审美的境界。郭熙认为,要与自然对话,用人的情感去体会自然,汲取自然之精粹,才能把握自然之意境。作画只有融入自己的感情,才能把内心感悟转化为一种客观形象,表达山川之意境。王微《叙画》中的“眉额颊辅, 若晏笑兮”生动描绘了山的眉额面颊,仿佛温柔似水、含情微笑的表情。山水烟岚,四时之景不同:春山澹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③。山水好似郭熙的知己,他们之间形影不离,情感深厚真挚,彼此相互了解,充满着默契。在郭熙这里,山水被拟人化了,这种表现手法使山水的形象变得更加生动。亲近自然,以林泉为友;移情山水,与之产生共鸣,亦是人生的一种境界。“宋元君画图,解衣盘礴。君曰:‘可矣,是真画者矣。’”⑨只有画者将自身的生命状态保持在一种悦适本真的情绪当中时,才能更好地实现艺术构思的传达。“画家必须心有造化,不为世俗所拘,才能获佳作。”⑩这是一种摒弃一切世俗的观念、无拘无束的、拥有宽广胸怀的创作心境。人们追求山水之境,究其根本是因为“林泉之志”存在于人的性灵之中。郭熙认为,要达到“解衣般礴”之心境,胸怀宽广,这样才能把自然流露于笔下。要赋之以审美,而不是以功利的目光,只有以这种豁然开朗的心态去对话山水,才能与自然山水共生,方能达到较高的境界。

(六)情境交融

唐代张璪提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造化与心源的凝合,成了一个生命的结晶,意境是一切艺术的中心之中心,它是造化与心源的统一,是客观自然与创作主体的交融,对山水的描绘要达到情境交融 。郭熙提出:“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③这是画家们所向往的理想境界,他们多以“四可”为素材,经过主观的审美思考,达到山水之意境。郭熙向我们展示了人与自然的联系以及画家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在对客观景物描绘之时,要注重画家独创性的发挥。画家要挣脱客观的束缚,与客观融为一体,达到一种情景交融的意境。“春山烟云绵联,人欣欣,夏山嘉木繁阴,人坦坦,秋山明净摇落,人肃肃,冬山昏霾翳塞,人寂寂。”③客观物象被赋予了主观意味。要想得到完善的构思,就要像诗人一样去观察自然,融入自己的思想情感,切身体会山川之境。在山水画的创作中,寓情于景十分重要,要适当地把握好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之间的关系。郭熙望物兴怀,融入自己的心声,情感自然由衷地表达。山之有情,情景交融,这样的一种艺术境界,使观者如临其境,心灵上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这种细腻的观察和体验方式,对我们具有深刻的启发。

  郭熙《林泉高致》的意境美学理论与审美意趣体现在山水画创作的整体过程之中,以画家对真山水之意境的深刻体悟为基础,从而使山水景象与绘画主体实现情景交融,达到可游、可居的理想审美境界。《林泉高致》有关山水画的理论观点具有清晰的思路与逻辑框架,作为一部古代山水画论,《林泉高致》涉及了山水画创作过程的诸多方面,对我们进行山水画乃至人物、花鸟画的创作,无不有着深刻的借鉴与参考价值。其意境美学思想对中国画的发展有着深刻的理论指导意义,在中国画学乃至整个中国绘画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自郭熙之后, 明代唐志契、清代笪重光,以及近代的中国画大师,如徐悲鸿、潘天寿等,对中国画意境孜孜不倦的研究与不断探索,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中国画的“意境”美学理论。■

  注释:

  ①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1):265.

  ②周积寅.中国历代画论[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7.

  ③北宋·郭熙.林泉高致·山水训 [M].

  ④清·永溶、纪昀等撰.四库全书总目[M].北京:中华书局.

  ⑤陈传席.中国绘画美学史[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4.

  ⑥彭吉象.艺术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⑦清·石涛.苦瓜和尚画语录·絪缊章第七[M].

  ⑧北宋·郭熙.林泉高致·画诀[M].

  ⑨春秋·庄子.庄子·外篇·田子方[M].

  ⑩俞剑华.中国画论类编[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