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美术学校与海上摩登艺术世界——上海美专(1913~1937)》评介

时间:2023/11/9 作者: 艺术与设计·理论 热度: 21765
方争利(上海大学 上海美术学院,上海 200444)

  《美术学校与海上摩登艺术世界——上海美专(1913~1937)》一书,是郑洁女士著,由孔达女士译①。作者近十几年来,一直专注于上海美专的研究。此书初稿成于其在港大就读艺术硕士期间。将上海美专作为民国上海美术学校中的特别案例,探讨美术学校、上海美术圈、美术家以及美术作品之间存在的关联,且将上海美专的教育理念、课程设置、管理制度,校史中发生的如“裸体模特儿”等重要事件,放置于中国近现代美术教育发展之背景下,以及海上“摩登”艺术环境中,并结合上海美专私立美术学校的性质,给予客观评价。

  在中国近现代美术教育的研究中,美术学校的兴起与发展被看做是中国“近现代运动”的一部分,代表了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尝试。中国近现代美术教育的研究在“西方的影响与中国的回应”这一模式下进行②。这种研究模式的价值在于,它构造了20世纪中国美术教育的宏观历史背景,清晰地展示了国家层面的政策,对政府系统的美术学校、美术家及其作品所产生的影响。同时,这种研究模式也存在一定的缺陷,比如:其关注的范围主要包括大多数的政府学校,以及由政府资助的部分私人学校,而忽略了非官方私立美术学校的的独特性;在这一模式下,美术学校的兴起被看做是“西方影响”在中国美术方面的体现,影响源被高度审视,而美术学校自身在“西方化”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个体差异性被简化和概括。郑洁女士的《美术学校与海上摩登艺术世界——上海美专(1913~1937)》这部著作,通过研究民国上海私立美术学校领域中的上海美专,及其在教育理念和运营方面的特色,以打破中国近现代美术教育研究在“西方影响与中国回应”这一模式下进行之框架,并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一学派研究中所存在的空白。具体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一、探讨非官方私立美术学校的独特性

不同于大多数由政府出资兴办,或为了民族救亡而由政府资助的私人学校。上海美专作为一所非官方的私立美术学校,具有其独特的组织和运营方式。作者通过研究美专历史档案,探讨上海美专与其它美术学校之间存在的差异性。

  首先,通过分析美专在不同发展阶段采取的一系列策略,探讨其在众多私立美术学校中胜出的原因。比如:聘请具有社会影响力的美术家作为教员,灵活而又多样地设置学校的组织架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并且充分利用大众媒体进行宣传,提升学校的知名度等。这些灵活的市场营销策略贯穿于上海美专的整个历史,使其保持较强的竞争力,并使学校具有独特的商业特征。通过研究上海美专,将会激发后来的学者们,更加关注民国时期上海美术圈中私人性质美术机构的运营方式。

  其次,结合上海美专的私立属性,可帮助我们理解其在初创时期、发展时期、美育时代及校园重建阶段,应对各种社会变革及市场需求时,所采取的灵活的教育理念和经营策略。不同发展阶段教育理念的转变,充分体现了刘海粟对于市场供需之间变化的敏锐察觉能力,以及对务实商业哲学的灵活运用。比如:1917~1919年间,美专从商业美术教育向美育这一重要转变,实则源于此时,作为教育部长的蔡元培对于“美育代宗教”的提倡。与此同时,全国范围内的教育系统,需要大量的美术教师。“观察到市场需求的变化及其带来的机会,已经接过所有行政事物重担的刘海粟决定改革上海美专。”在调整教育理念之后,刘海粟积极推行一系列与“美育”相关的政策。郑洁女士认为,对于蔡元培“美育”观点的积极回应,是获取其信任与支持的重要原因。积极响应国家文化精英人士的号召,及时调整教育理念,体现了上海美专在市场竞争中,对以“生存、发展”为首要前提的务实商业哲学的成功运用。

  第三,通过厘清美专校史上颇具争议的两个重要的事件,可帮助我们进一步了解上海美专的务实商业哲学,及其背后所存在的不足。这两个事件分别是裸体模特事件和学潮风波。在裸体模特这一事件中,刘海粟一度被看做是英雄式的角色,主要源于其个人于1924年发表于江苏省《正义报》上的《创始雇用活人模特儿之经过》,以及1925年发表于《时事新报》上的《人体模特儿》。在近年有关裸体模特事件的一些论著中,已对刘海粟本人关于这一事件的描述产生诸多质疑。如安雅兰的《裸体画论争及现代中国美术史的建构》、蓝剑的《刘海粟和上海美专“人体写生”课程的个案研究》等。这一部分学者认为,刘海粟列举的事实是不严谨的,裸体模特事件也因此被误认为是进步和保守之间的严重冲突,刘海粟的名声与裸体模特事件产生的影响有着直接的关系。针对此事件,郑洁女士一方面通过史料和档案进一步厘清事情发展经过,另外将事件本身还原到那时蔡元培先生提倡美育政策这一背景下。作者对此所表达的观点为,裸体模特事件实为刘海粟积极响应美育政策的体现,“是上海美专市场策略的一部分,意在讽刺关键政治人物,打造学校的现代形象。”而对于1926~1928年间的“学潮风波”,作者认为则是上海美专实用主义经营哲学的再次体现。面对师生的冲突,刘海粟以粗暴、独裁的方式进行镇压,最终激怒老师和学生,迫使部分师生出走,学校停办半年。学潮风波对于上海美专产生了极大影响,导致学校的衰落,同时也揭露了学校的主要弱点,“即以生存为导向的实用主义经营哲学,它牺牲了尊重师生尊严,以及全身心致力于艺术和教育理想所必需的人道主义关怀。”

  围绕着上海美专私立美术学校的性质,郑洁女士多次表达的观点为,不管是灵活而又多样地设置学校的组织架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还是根据市场需求适时地调整教育目标,都体现了上海美专在市场竞争中以“生存、发展”为首要前提,不断调整经营目标与策略的务实商业哲学。作者客观分析、评价了上海美专在发展过程中所着力采取的各种措施,产生的影响力,并揭露其背后存在的弱点。积极采取一切和环境相适应的、有利于生存的手段,充分体现刘海粟先生作为经营者所具有的热情、雄心和智慧,同时也揭露了这种实用主义经营哲学所存在的缺陷,即缺乏艺术和教育所必需的人道主义关怀,以及专业的严谨性。

二、突出机构的作用及对近现代美术教育产生的影响

通过梳理上海美专档案中有关教学的记录、民国报刊杂志中刊登的美专教员论及绘画理论的文章,以及美专师生的回忆录等,郑洁女士对上海美专创立的独特教学模式进行细致地分析,并突出机构对美术家及其作品产生的影响。从而突破传统思路,在大的社会、政治背景之外,寻找中间社会层面——机构化的美术学校对美术家和美术实践产生的影响。

  其一,作者认为,上海美专创造了一种融合不同文化元素和艺术风格,且适合中国的大众化西画教育模式。首先,学校提供了一种符合大众需求的清晰易懂的教材。其次,其教育体系与上海本地人的学习习惯,消化及欣赏西方美术的能力密切相关,体现本土化特色。20世纪20年代以后,其训练模式又吸收了法国等级化的学院派框架及课程设置。另外,由于更多的西画老师具有日本学习的背景,他们对于西方现代主义美术的学习与理解,不可避免地受日本视野的影响,并追随着日本对于西方现代主义美术的主流看法。总的来说,“上海美专创造了一种最适合中国的西画教育模式,这种模式不属于任何传统,但却吸收了不同系统的训练方法,包括上海市场品味、欧洲现实主义风格训练的等级模式,以及日本对现代西方美术的文化想象。”

  其二,上海美专将文人画教学植入近代美术学校体系,建立一种国画教育模式。为满足上海市场对于具有高质量的文人画标准的绘画需求,上海美专将文人画引入现代美术学校体系。除了文人画技法教学,还增设国画源流、书法、诗词、篆刻、中国画论、中国画史和美学等课程,以满足文人画对于诗书画印相结合这一形式的需求,并使中国文人画传统得到延续。对此,郑女士认为,规划完善、目标明确、步骤清晰的现代美术学校的教学形式,使文人画教学更具效率,但也改变了文人画的本质,催生了一种“新现代”派文人画,即国画。上海美专创建的这种国画教育模式对于近现代美术院校产生了很大影响。但其内在缺陷也是相当明显的,虽然课程设置有效传授了技法,并通过增设的一些传统文化类的课程以期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并达到文人画的标准。但深厚的古典传统学术功底,是无法在较短的时间内培养出来的,“它发展了一种与文人画相似的风格,却缺少了真正文人艺术所拥有的哲学和学术精神内容。”

  其三,机构的产生,将美术的学习与教学,从私人领域转向公共领域。教育环境的变化,不仅导致经营策略和教育模式发生变化,而且对美术家和美术作品产生影响。上海美专作为机构对美术家和美术产生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一,年轻美术教师们在上海美专得到展示个人才华和教学能力的机会,从而建立起自己的声誉;二,原来以伦理道德为基础的师徒关系在现代学校的体系中也被重组;三,老师在学校担任大量的行政工作,提高了服务机构的工作能力,使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此外,上海美专作为一所私立学校,其自筹经费的性质导致教师的薪水要远远低于公立学校,低薪迫使美术家寻找其他经济来源,比如:同时在其他美术学校任教、经营自己的学校或者从事与美术相关的兼职。而学校层面为筹集经费组织的各种展览,也推动了美术家融入美术市场,促使艺术商品化。上海美专作为具有影响力的机构,为美术家提供了三条成名的捷径,即“上向社会流动”“公共曝光度”和“群体效应”,为美术家提供更多的机会、平台,成为美术家快速成名的阶梯。

  以上海美专作为切入点,探讨美术教育的机构化在中国美术现代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促使我们深入思考学校的功能和它们对美术家及美术作品产生的影响。上海美专作为一所现代美术机构,其创立的独特的西画和国画教育模式,虽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在中国近现代美术教育领域中产生很大影响,对中国美术现代化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在机构的环境中人际关系也得到重组,使美术家和美术作品变得“社会化”和“公共化”,从而获得成名的途径。

三、解释上海美术圈的“现代性”

首先,郑洁女士认为,对于中国美术和美术机构现代性的理解,不应将“现代化”简单地等同于“西方化”。作者运用现代化理论,旨在帮助我们理解现代环境中产生的中国美术的现代性,如机构管理的专业化、机构化、科技进步推动的大众媒体,以及身份认同形成过程中的自我满足和自我实现等。为了准确理解现代环境,社会结构的不同层面,如:机构层面、上海地方层面、国家层面的现代环境都应纳入考虑。这些来自社会结构不同来源的影响,使现代性融合了西方影响与地方意义。郑洁女士对于上海美术圈“现代性”的解释,再一次打破“西方影响与中国回应”这一框架,作者关注到了,中国美术的现代化并不仅仅是对西方的简单回应,而且受到社会结构中不同层面的影响,与地方文化意识密切相关。

  其次,通过对于上海美专现代性特征的分析,可帮助我们理解中国美术的现代化。一方面,力求以专业化的方式管理运营。在充分运用现代技术和大众媒体方面,上海美专的管理运行方式是符合专业化方法的。努力通过政府备案,以达到与官方对组织结构和管理要求的一致,也是看似专业化的学校运行特点。上海美专国画的现代化以及国画教育新模式的产生,正是“专业化”的产物。但从上海美专校董会制度实施的不完善,以及学校努力寻求备案的过程,是通过政治人物和国家精英人士进行游说这一方式来看,上海美专的运行是不够专业的。另一方面,机构化作为现代性的重要特征,也存在于上海美专。但教师的低薪水,以及为争取经费而推动美术家融入市场,都说明学校不能为美术家提供稳定的机构支持,这又体现了上海美专的机构不完全化特征。此外,上海美专在拥护来自西方的文化艺术的同时,依然将中国传统艺术作为宝贵的文化遗产进行延续,创建具有上海美专特色的西画教育模式和国画教育模式。因此,“上海美专的现代性并不意味着用更为文明、科技更为先进的时代风格断然取代‘野蛮的’过去,从零开始构建新的体系。”④由以上几点来看,上海美专立足于私立美术学校的性质,追随美术教育和上海美术圈等领域内的规则法度,努力创建具有“专业化”“机构化”“个性化”的现代性特征,尽管这种现代性是不够完善的。

  郑洁女士明确提出“现代性”这一概念,在传统的基础上对于上海美术圈的现代性进行更加深入的阐释。并通过上海美专现代性特征的分析,提出对于中国美术现代化的理解,将会带给学者更多的启发。

  本书以研究民国时期,海上摩登艺术环境中产生的上海美专作为切入点,探讨了非官方的私立美术学校,在运行和教育方面的特色,以及对于中国近现代美术产生的影响;提出“现代性”这一概念,为学者理解中国近现代美术的发展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另外,打破中国近现代美术教育研究在“西方影响与中国回应”这一模式下进行之框架,作者关注到了,被局限于此种模式的研究者所忽视的机构的功能,及其对美术家、美术作品和美术领域的影响。综合以上几点,笔者认为,郑洁女士的《美术学校与海上摩登艺术世界——上海美专(1913—1937)》这部著作,为民国时期美术学校以及20世纪中国美术史的研究提供崭新的视角。部分内容对相关领域的研究还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如:民国时期的中国女性教育、美术学校对于“现代派”文人画的产生所起的影响等。虽然在本书的结论中,郑女士还是提到了书中的不足之处,比如对于美术家个人艺术风格和表现形式尚未展开探讨,但相信作者会保持这份热情,将相关问题的研究继续深入下去,我们也期待更加精彩的著作的产生。

  注释:

  ① 本书由孔达女士根据著者于2016年出版之英文版《The Modernization of Chinese Art:The Shanghai Art College,1913-1937》(欧洲鲁汶大学出版社)所译。

  ② 代表这一学派的论著主要有:(英)迈克尔·苏立文著《20世纪中国艺术与艺术家》,陈卫和、钱岗南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Mayching Kao著《Twentieth-Century Chinese Painting》,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8;Mayching Kao著《China’s Response to the West in art:1898-1937》,Stanford University,1972等。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