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大学 艺术学院,沈阳 110819)
一、红山文化与玉器
(一)红山文化起源发展
红山文化主要指的是在东北地区的一个新石器时期古代文化,大致起源时间为6500—5000年前,发展时间为一千年左右,主要地理位置分布于内蒙古和辽宁的边界地区,主要文化为在许多原始文化和中原仰韶文化影响下发展的当地的兴隆洼文化和赵宝沟文化,文化典型有女神庙、积石冢和一些大型祭祀神坛。在诸多的红山文化出土的遗物中,最具特色的就是造型丰富且独特的玉器。红山文化在整个东北亚地区的考古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而红山玉器作为红山文化的物质载体,以其独特的造型、丰富的题材和精致的雕刻工艺体现了红山文化深厚的底蕴和内涵,使得当代的考古学者持续不断地对此进行探究,给后世带来深刻影响。(二)红山玉器功能与造型分类
红山文化玉器分类可以分为十大类,其中主要类型有四种:动物形玉、筒形玉、勾形玉和玉璧;其他种类还有工具玉、珠形玉、特形玉、棒锥形玉、玉人等。这里主要介绍五种造型和功能都比较特别的有深厚红山文化意蕴的玉器。工具形玉器,主要是造型为各种工具形状的一些狩猎工具、抓鱼工具等,反映了当时的渔猎经济体系,还有一些破土工具,可以代表当时的农业经济发展水平,由此可见,红山文化反映的是农牧渔猎并存的符合经济结构。这是因为红山文化分布的地理特征以森林草原为主,受到赵宝沟和富河文化的影响,红山玉器也有一些打制得比较细致的细石器和之字纹长筒罐,但是由出土的玉器种类数量来看,渔猎经济在当时文化中占据主要地位。
其二是礼器形玉器,由于当时的生产条件和社会发展,玉器足够显示出社会地位和象征财富,因此玉器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礼器。不论是政治方面的礼仪还是宗教祭祀,都会打制上好的玉器作为礼器。红山文化崇尚神灵可以赐福降灾,所以为求神灵庇佑,人们将玉器作为供奉,在礼器形玉器中具体造型又融合了多种动物特征的“神兽”造型,先民们并在玉器上留下许多表达美好愿望的符号等。在礼器形玉器中,我们可以发现大多数是圆形玉器,由此我们可以发现红山文化的“尚圆意识”,在设计中多用圆的形状,连祭坛设计中也有许多圆形,反映出当时先民的审美意识。
第三种是装饰形玉器,这些玉器主要造型有三孔器、玦、璜、臂饰、勾云形器等,其中三孔器、箍形器、臂饰和勾云形器是红山文化特有的玉器形状。三孔器就是有三个相连的圆孔,在玉器两端雕刻人首或者兽首,整体玉器中间有贯穿的小孔,此造型据相关学者说是“三阳开泰”的原型所在。箍形器据专家推测是作为先民的头饰所用,一端为一侧有以孔的平口,一端是口沿薄而有刃的斜口。臂饰玉器出土数量较少,大部分表面由各种花纹雕刻在侧面有穿孔,为手臂装饰之物。勾云形玉器大多呈片状方形或者长方形,由薄而有刃的四周的勾形卷齿包裹着内部有一个或两个带卷勾的小孔,因其整体形状像勾状卷云而得名为勾云形器。所有的装饰形玉器大都有孔,这种孔可分为结构孔和功能孔,都反映着红山先民的古朴和智慧。
还有一种象征生命的礼赞的玉器——仿生形玉器。仿生形玉器指的就是形状模仿某些动物、植物甚至人物打制的玉器,在红山文化玉器中有玉龙、在崧泽文化中有鱼鸟形玉璜等。在红山玉器中有许多栩栩如生的对动物的写实造型玉器,老虎、野猪、熊、虫蚕等都是对红山生态环境的表现。其中造型较为独特的是玉猪龙,玉猪龙又分为玦形龙和C字龙。玦形龙整体为玦的形状,兽首肥大吻部前凸两侧有獠牙,两耳高竖模样骇人,这是玉龙的初始形态;后玦形龙慢慢演变,圆形目演变为梭形,通体拉长为C字形并由此得名,整体造型潇洒飘逸,反映了红山文化中先民对图腾的信仰。
二、和谐美及其现代价值
和谐是一种状态,是多种事物相互协调统一相辅相成有序进行的一种状态,从美学意义上说,和谐也是一种美的形态,从古至今人们对和谐美的追求从未停止,毕达格拉斯就说过“美是和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和”又是各种传统文化的核心所在,在儒家、道家等的言说中都有提到,如今中国又提倡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把和谐提升为社会、时代的主题,可见和谐美在审美中的显著地位和和谐美的深刻影响。和谐美的基本规律是美依赖和谐,产生并存在于和谐之中,审美的基本功能为追求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和谐作为人类审美的最高价值取向,可以促进人类省会政治理想和美学理想的统一,促进现实向理想进行超越,所以和谐可以体现人类的终极价值追求和人文关怀——人的全面发展。
三、红山文化玉器审美中的和谐美
(一)形式上的和谐美
1.外在结构从红山文化玉器的造型上来说,体现了“虚实相生”的审美原则,例如勾云形玉器的形状,以浅雕之实和镂空之虚相结合体现了一种空灵的境界,虽然镂空的雕刻手法可能会破坏原始玉料的完整性,但是从另一方面却增强了玉器的空间性和通透性,体现出一种“虚实相生”的和谐美。其次,在红山仿生形玉器中可以从玉猪龙和其他仿生形玉器中分解出多种生物形象,也体现出红山先民们对多样和统一的审美理解。
从红山玉器的雕刻纹样来看,也是体现了具体与抽象的和谐之美,具象的雕刻纹样主要是具体的动物形状、人物形状等,体现了红山先民对图腾的信仰之情,抽象的主要是线形的抽象纹样,先民们用简单的条形、几何形状表达对简洁的审美追求,在抽象和具象结合中更能体现出玉器的和谐之美。
2.内在表现
通过红山文化玉器的造型和纹样之中我们可以发现在红山文化的玉器中隐含着深厚的情感和艺术追求,让后世不断思考与追寻其中的深刻意义,红山先民们通过玉器的打制和设计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对艺术的探索和对自然的向往之情,在这个过程中,更是在追求一种规律与和谐在审美艺术中的统一,基于对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追求创作出更多造型的玉器,表达自身对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理解与追求。
3.艺术风格
在红山文化的玉器的艺术风格上,大多为表现奔放的生命力和对自然的渴望,但是浓烈的情感通过细致的玉质石器表达出来,又有种刚中带柔的味道,最后的艺术风格在热烈奔放中又兼有温婉柔和的婉转,两种风格和谐统一,用温润的玉料制成的凶猛的玉猪龙也减缓了许多分锐气,玉料中持续且稳定的材料性质配合豪放派情感最终达到一种和谐的审美境界。这种独特的艺术风格是独属于红山文化和红山玉器的,其他任何文化和物品也无法替代。
(二)功能上的和谐美
1.物质性功能玉料的材料质感除了有着一定的硬度之外,还有透明、清凉、纯洁等与水相似的特点,赋有与水一般的灵性,加上玉料自身的刚性构成石之精与水之灵的和谐统一,最后玉料还拥有永不腐烂的特性,象征着红山先民们对永恒的追求和对自然的信仰。上文也提到过红山玉器在造型设计中的圆形崇拜,这里又体现了红山先民的水崇拜。圆形在古人的审美意识中是对运动、完整、完美等特征的追求,体现出生生不息、运转不穷的生命境界和循环往复的世界观和宇宙论,而不停息运动着的水,也是象征着无穷无尽的天地运转,表达着先民对天、地、神、人相合一的理想追求和精神境界。
2.精神性功能
红山文化中的玉器具有物质与精神双重审美特征于一身,在物质与精神两个方面都能够体现出先民对和谐美的审美追求。在精神方面,首先是对图腾的崇拜,先民凭借对自然界动物的认知和对神话的想象设计出龙、凤等神话形象,表达对其敬畏与崇拜。其次是先民将玉料打制成饰品随身携带用来装饰,体现出先民在当时就已经初步形成对美的追求和认知,玉器作为装饰品在当时乃至后世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此外还有红山文化中“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与精神追求,人们在祭神活动中使用玉器作为礼器,在宗教或者巫术活动中也常常使用,说明红山先民将玉器看作通灵神物,故红山玉器自然代表了“天人合一”的红山文化理念与精神追求。物质性功能与精神性功能相辅相成和谐统一,更是红山文化玉器的审美核心所在。
3.红山文化
红山文化中除了玉器之外还有许多其他种类的珍贵的文化遗产,比如彩陶等,红山文化中的和谐美并不单单只通过玉器来表达,和谐美也只是通过玉器在形式、功能、文化上表现出来,而红山文化底蕴中的和谐与真善美,是由玉器上升到红山文化的真正审美和精神的升华。所以红山玉器中的红山文化才是真善美与和谐美融合的最高美学境界。所以红山玉器中的和谐美不仅能够从物质性功能与精神性功能上表现,还有其深厚的文化性功能,这种文化性功能是能够为红山先民代代传承,并在历史演变中不断发展最终演化成属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传统精神血脉。
结语
红山文化玉器造型独特,样式丰富,功能齐全,文化内涵深厚,是珍贵的历史遗物和文化遗产,在红山文化玉器中表达的和谐美更是红山文化真善美的核心所在,通过玉器的独特造型与纹样,外在形状与内在精神情感,相辅相成加深表达了红山先民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然的敬畏和与永恒的追求,这种宇宙观和审美观值得我们继续研究探讨,为后世带来深刻影响。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