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印刷学院,北京 102600)
引言
本文尝试以图像学方法对建国后“十七年”时期红色文学书籍封面的图像进行解读。“十七年”红色文学书籍是指1949~1966年期间由中国大陆出版的反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主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内容的文学书籍。本文主要关注红色文学书籍封面中的人物图像与场景图像。对红色文学书籍封面的图像学解读,对于认识建国后书籍与社会、政治的关系,总结新中国红色书籍文化具有重要意义。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红色文学书籍的大量出版发行是“十七年”书籍出版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国家精神层面建设及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文艺为政治服务”方针的指导下,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有着明确的政治诉求与社会功能。“十七年”文学继承了解放区文学的传统,以革命现实主义为主要创作方法,主要表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革命历史斗争,如《保卫延安》《红日》《林海雪原》,以及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现实生活,如《创业史》《山乡巨变》《三里湾》等。封面设计是“十七年”书籍设计的重点,简洁直观、图像写实是这一时期文学书籍封面的特点。本文旨在通过图像学方法对这一时期红色文学书籍封面图像的探讨,解析“十七年”特定社会历史背景下视觉象征符号背后的社会思想和时代观念。
一、封面人物图像的类型及涵义
书籍封面是书籍整体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封面图像作为书籍整体的视觉先导,它通过对书籍内涵的提炼和概括,以视觉化的方式在封面上体现书籍的主题与主要内容。“十七年”红色文学书籍封面的图像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其封面人物图像大多展现故事中的主人公形象或者人物故事情节,本文在此主要关注其中的工农兵形象、模范人物和英雄形象的类型特征及其时代意义。(一)工农兵形象
“十七年”的中国文坛追求文艺大众化,农村题材的红色文学书籍被大量出版发行,农民形象是封面人物图像中较为多见的人物形象。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建国前革命历史及战争中的农民形象,二是建国后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农民形象。画面人物有单人图像也有群体图像,背景通常是田间或村落。如图2《红旗谱》讲述了建国前冀中平原两家农民三代人和地主斗争的故事,它的封面图像是一群围拢在一起的农民。图像中心是一位身着长袍、围着围巾、手臂高举的短发男青年,其外貌特征是当时革命知识分子的代表性形象。他高举的手臂象征着共产党对民众的动员与号召,青年周围聚集着农民,隐喻着斗争中共产党的中心领导地位。刘绍棠的文学小说《运河滩上》主要描述建国后京东运河普通农民的故事,其封面图像是两位牵马推犁的农民在田间犁地的场景,描绘出新中国勤劳务实的农民形象,而牵马人头部微扬、向远方挥手的姿态隐喻着和平安详、欣欣向荣的新农村。(图3)
图1 《荣誉是他的》1950

图5 《黎明的河边》1956

图2 《红旗谱》1961

图3 《运河滩上》1953

图6 《毛主席的好战士——雷锋》1963

图7 《刘胡兰小传》1951

图4 《两面奖旗》1950

图8 《敌后武工队》1958
“十七年”期间出版了大批以革命战争为题材的文学书籍,在封面人物图像中较为突出的还有士兵形象。其主要特征为身着军装、头戴军帽、手持枪械、表情凛然无畏。图4短篇小说集《两面奖旗》的封面图像是两位正在协同作战的年轻士兵,两人一蹲一立、一前一后,他们双手持枪的标准姿态体现着经过严格训练的革命军人形象。图5《黎明的河边》讲述解放军士兵为护送两个武工队长而献出生命的故事,封面人物是两名在河中持枪抗击的士兵,其形象表达了他们不畏强敌、奋不顾身的情景。
以工厂工人为题材的文学书籍在“十七年”间的出版相较于农民和士兵题材来说数量不是很多,但是作品中工人形象的塑造都非常典型。红色文学书籍封面上的工人形象多身着工装、头戴工帽、手拿工具,多为正在工作或者战斗状态的工人,常以工作环境为人物背景,如《炉火熊熊》和《金光灿烂》,都表现出在特殊时期工人们艰苦奋斗的精神面貌。1950年新华书店出版的《荣誉是他的》(图1),封面是一位身穿工作服、手拿扳手、面带笑容的中年男子,远景中几个工人正在修整火车,体现出这个时期工人勤劳敬业、积极乐观的日常工作状态。这类形象的塑造与宣传代表了正在积极参与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工人阶级形象。
(二)模范人物与英雄形象
在“十七年”间出版作为宣传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的工具,各种模范人物和英雄形象的书籍被大量发行,这些形象也成为了封面图像中的常见类型。模范人物与英雄通常也主要来自工农兵,但他们都有着超于常人的精神力量与杰出业绩。这类人物图像主要以书籍主人公为封面图像创作原型,通常以最能体现人物特点的姿态或者神情为图像重点。图6《毛主席的好战士——雷锋》,封面上的雷锋头戴火车头棉帽,身着军装,双眼注视着前方,这是人们在各类媒介上常能看到的熟悉的雷锋形象。这种对固定形象的重复意在通过记忆的强化,使人们对雷锋精神的印象更加深刻。图7《刘胡兰小传》封面是昂首挺胸、大义凛然的女英雄形象。紧握的拳头和紧绷的身躯,紧咬的牙关和坚毅的表情,都体现着刘胡兰不怕牺牲、愿为革命献身的无畏精神。这些模范人物和英雄形象的建构与传颂,有利于形成榜样的力量,具有广泛的革命宣传与动员意义,以此传递一种新时代的道德荣辱观和助人为乐、舍己为人的价值观念,并将此视为社会主义的重要精神基石。二、封面场景图像的类型及涵义
场景图像作为“十七年”间红色文学书籍封面中的常用图像类型,主要有战争场景、乡村建设场景和自然场景等。各种场景的封面图像都旨在以图像的形式,直观地体现书籍文字内容中的主题场景,建构以故事叙述为导向的场景画面。(一)战争场景
战争场景是“十七年”红色文学书籍封面图像较为常见的一种。这类场景主要描绘各类战斗场面,多以群体形象为主,主要反映革命战争的艰难困苦和共产党的正确领导。较有代表性的书籍如《保卫延安第一仗》《敌后武工队》《黎明的河边》等,其中《敌后武工队》(图8)主要讲述抗日战争时期冀中敌后武工队的故事,封面图像为一群手持钢枪正在冲向山顶的战士,最前方的士兵高举红旗引导着整支队伍,硝烟弥漫挡不住他们冲锋向前的脚步。封面图像在此作为一种艺术语言,隐喻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人民军队骁勇善战,最终走向胜利。队伍前方那面醒目的红旗,更深层的解读是共产党领导革命军队的符号化表达。(二)乡村场景
合作化、人民公社时期的农村生活是这一时期农村题材作品的主要描绘对象,封面上常是以乡村建设场景为主的图像。讲述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小说《艳阳天》(图9),其封面图像描绘了农民麦收归来的景象,高高堆积的麦秆昭示着今年的大丰收,三匹马的马车寓意着朝气蓬勃发展的新中国农村,画面主体人物及其手中扬起的马鞭,是新时代农民历史主体性的象征。整个封面图像呼应小说名称,表达了社会主义是“艳阳天”的主题;又如描写湖南农村农业合作社的《山乡巨变》(图10),其封面上男女老少放牧砍柴一起归来的场景,《沭水村的变迁》封面上农民扛着锄头结队务农的画面(图11),这些图像都传达出一种安宁祥和的气息,紧扣文字内容,通过场景描绘,形象地展现了中国农民走上集体化道路的历史变迁和农村新面貌。
图9 《艳阳天》1964

图10 《山乡巨变》1958

图11 《沭水村的变迁》

图12《林海雪原》1959

图13 《红日》1959

图14 《红岩》1961

图15 《雪山五战士》1958

图16 《高高的白杨树》

图17 《大风歌》1964
(三)自然场景
在“十七年”红色文学书籍封面图像中自然场景的运用也比较广泛。它的突出特点是图像与书名相关联,以图像的形式直观地展现书名或书中事件发生地的自然景色。如《红日》《山歌传》《延安人》《汾水长流》等,或以大场景描绘壮美河山,或以小场景表现一隅风光。如小说《林海雪原》的封面图像为堆满积雪的树林(图12),展现了东北联军剿匪任务的艰苦环境;小说《红日》的封面图像是绵延的山峦间一轮红日正冉冉升起(图13),图像紧扣书名,表现出人们对战争胜利后美好生活的向往。这类蕴含着意识形态和多重象征意义的场景图像是“十七年”书籍封面图像的常见形式,在契合作品内容的同时,又对主题寓意做了拓展和延伸。三、封面中版画与红色的政治性解读
“十七年”红色文学书籍封面图像有多种表现形式,如版画、国画、素描、剪纸、油画、摄影等,其中现代版画的使用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在色彩运用方面,红色是最为突出并具有代表性的颜色。版画是“十七年”封面图像的创作手法中较常见的一种形式。建国后的木刻版画承接延安版画的传统,关注现实,有鲜明的政治性,成为革命宣传的重要工具。建国初期中国的印刷工艺尚在发展中,版画的制作便捷、视觉效果强烈的特点使它常常在当时的封面中被使用。小说《红岩》和《雪山五战士》的封面图像线条硬朗有力度,很好地传达出故事中严峻的形势和战士的坚毅品格。尤其是《红岩》封面中那棵峭壁上的柏树(图14),隐喻着革命志士不畏敌人迫害、顽强不屈的精神。《雪山五战士》图像背景上的雪山和大树(图15),寓意着革命战士像山一样崇高伟岸,像冰天雪地里的大树一样在恶劣环境下顽强扎根、屹立不倒。
这一时期封面上红色的使用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与政治性。由于这一时期印刷条件和设计水平的限制,书籍封面中色彩的运用不是很丰富,主要以黑色和红色为主,多种色彩的使用相对较少,一般不超过三种颜色。黑色的明度差可以表现很多不同的画面层次,多用在中国画风格的图像上,突出民族感,给人严肃、庄重的感觉。如图16《高高的白杨树》,封面图像是月光下两棵高高的白杨树,茁壮、笔直的躯干象征着积极向上、朝气蓬勃的社会主义新中国妇女形象,黑色笔墨的渲染使得画面庄重有力。而红色作为“十七年”文学书籍封面中使用最普遍、最具有代表性的颜色,不仅色彩鲜艳夺目、视觉效果强烈,而且寓意明确。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红色是喜庆、欢快的颜色,是传统吉祥色。20世纪以来,五星红旗和党旗都使用了红色,象征着革命和胜利。如《红岩》(图14)封面中运用了大面积的红色,被革命烈士鲜血染红的岩石和天空,与红色天空背景中的黑色柏树,通过红与黑的对比,将前景辉煌,革命事业最终一定成功的隐喻表达得十分强烈。再如图17以人民公社为背景的小说《大风歌》,封面上几面鲜艳的红旗,在刻有五星符号的旗杆上迎风飞扬,几乎占满了整个画面,图像上方是一行人正在兴修水利的劳动场景。红旗和五角星象征着党的领导和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建设。在这些封面上,红色是革命精神的象征,是政治性的一种符号化表现。
结语
建国后“十七年”的红色文学书籍封面图像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与意识形态性,不论是封面中的人物图像、场景图像,还是图像的创作方式及色彩运用,都与那个特定时代的社会历史状况密切相关。对“十七年”红色文学书籍封面的图像学解读,有助于我们认识文艺与政治,视觉符号与社会历史背景的关系,也对我们当下的图像创作具有借鉴意义。■参考文献:
[1] 陈怀恩.图像学——视觉艺术的意义与解释[M].石家庄:河北出版传媒集团公司,河北美术出版社,2011.
[2] (美)欧文·潘诺夫斯基.图像学研究:文艺复兴时期艺术的人文主题[M].戚印平,范景中,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1.
[3] 罗小华.潘诺夫斯基图像学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
[4] (英)安德鲁·海伍德.政治学核心概念[M].吴勇,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5] 龚小凡.1949—1966年红色书籍封面的政治图像学解读[J].中国美术报(学术月刊),2017(61).
[6] 毕晟.1949—1999年中国文学书籍的封面设计研究[D].北京:北京印刷学院, 2016.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