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浅析《庐山草堂记》中白居易的造园思想及影响

时间:2023/11/9 作者: 艺术与设计·理论 热度: 20317
舒平,贾璐

  (河北工业大学,天津 300401)

  浅析《庐山草堂记》中白居易的造园思想及影响

  舒平,贾璐

  (河北工业大学,天津 300401)

  唐代园林是中国古典园林的全盛时期,尤其在私家园林中发生了重要的变化,文人园林兴盛,“文人造园家”兴起,诗人白居易正是其中举足轻重的人物。文章旨在通过对白居易作品《庐山草堂记》的翻译研究,来分析他的造园思想及影响。文章以草堂的选址、空间布局、建筑、环境、景观、作者的造园思想以及对后世的影响这七个方面分析介绍《庐山草堂记》和白居易的造园思想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白居易;《庐山草堂记》;文人园林;造园思想

  Internet :www.artdesign.org.cn

  唐代中期,文人官僚们纷纷到名山风景区,选择风景秀丽之处修建自己的别墅园林,这是当时文人们的潮流。其中,白居易的庐山草堂就是那个时代杰出的园林作品之一。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在白居易被贬江州任司马时,在庐山修建了草堂,在此期间以《庐山草堂记》记录对草堂的设计和建设,《庐山草堂记》不但是篇寓情于景的文章,而且是白居易造园思想的载体。

一、草堂的选址

“匡庐奇秀,甲天下山。山北峰曰香炉,峰北寺曰遗爱寺,介峰寺间,其境胜绝,又甲庐山。元和十一年秋,太原人白乐天见而爱之,若远行客过故乡,恋恋不能去。因面峰腋寺,作为草堂。”庐山秀丽的风景吸引着白居易,被他称为天下所有山的第一。香炉山是庐山的北峰,遗爱寺在香炉山的北部。白居易认为在香炉峰和遗爱寺中间的那个位置是庐山中最美的地方。诗人第一次见便爱上了此处,于是选择这个地方修建草堂。

  这里“白石何凿凿,清流亦潺潺;有松数十株,有竹千余竿;松张翠伞盖,竹倚青琅玕。其下无人居,悠哉多岁年;有时聚猿鸟,终日空风烟”。此处有清泉、白石、松竹、猿鸟,之于诗人此处是怡情之所,对于修建草堂更是有充足的物质条件,比如可以解决生活和造景用水的清泉,可以用于造景的精致白石,可以满足视听的古树和香炉峰,丰富的植物配置以及临近遗爱寺满足诗人隐于山林之意等等已有条件都让诗人对此处流连忘返。

二、草堂的空间布局

“前有平地,轮广十丈,中有平台,半平地;台南有方池,倍平台。”草堂建筑的前方是宽阔的平地,大致是十丈左右的面积,中间设有一个平台,平台高于地面,且其面积是平地面积的二分之一;平台的南面有一个方形的水池,其面积是平台面积的两倍。草堂前的区域拥有开阔的视野,可以认为是诗人设计的障景,为周围的美景做的衬托。中间的平台高于地面的设计,也是为了丰富草堂前的景观,利用高低差来丰富人的视觉体验。

三、草堂的建筑

“三间两柱,二室四牖,广袤丰杀,一称心力。”草屋由三间屋子组成,两个卧室位于正堂两侧,在侧面开了四面窗户,屋子的大小对于诗人来说非常合适。

  “洞北户,来阴风,防徂暑也;敞南甍,纳阳日,虞祁寒也。”北面开窗户会迎来凉爽的风,有利于避暑。将屋脊的南面盖高,把阳光引进屋,可以防御寒冷。

  “木斫而已,不加丹;墙圬而已,不加白。”修建建筑选用的材料是未经加工的木材,不在木材上用油漆绘制颜色或花纹;围墙只用泥土涂之,不用白粉等涂料粉刷。

  “砌阶用石,幂窗用纸,竹帘纻帏,率称是焉。”草堂建筑的设计风格朴实简易,用石头砌筑台阶,纸糊窗户,竹子做帘子,麻布做帐幕,建筑的每个细节都同草堂的整体风格相辅相成。

  “堂中设木榻四,素屏二,漆琴一张,儒、道、佛书各两三卷。”正堂中间设置了四张木制椅榻,两个纯色的朴素的屏风,“漆琴一张”,最重要的就是儒、释、道三家的书籍十几卷。

  根据白居易的描写,我们可以得出草堂的建筑设计是简洁朴素的风格,一方面受诗人自己经济实力的限制,另一方面也是最根本的原因是诗人的心境和他的造园思想。修建草堂时的诗人刚刚仕途受挫,在被贬江州后诗人游历庐山,深谙佛禅对于自己的意义,因此对于此时的草堂的修建,正是由诗人淡泊的心境和追求平淡生活的态度决定的。其次诗人的造园思想正是尊重自然,就地取材,巧妙地运用人工,与自然相融合。

四、草堂的景观

(一)理水

  “环池多山竹野卉,池中生白莲、白鱼”,诗人在草堂前的水池里种植白莲、养白鱼,白莲、白鱼是白居易清净、淡泊思想的意象,这一方水池寄托了诗人对平淡悠远境界的向往和追求。唐代园林理水的方法有两种:“引水沟池”和“飞瀑潺湲”。“引水沟池”意在构筑静态的水体,“飞瀑潺湲”是利用地势起伏形成自然的动态水体。在草堂中白居易使用了“引水沟池”的设计手法,将静态的水引入草堂形成静谧的水景。

  除了以“引水沟池”设计的水池,白居易还将天然瀑布和人工瀑布相互结合。首先,草堂的北面有“飞泉、植茗,就以烹燀,好事者见,可以销永日”,这是层峦流泉,用此泉水和自己种植的茶来烹茶,被喜爱此风雅之事的同道中人看到,将在此消遣终日不归。

  其次,在草堂东面有“瀑布,水悬三尺,泻阶隅,落石渠,昏晓如练色,夜中如环佩琴筑声”,这是天然的瀑布,瀑布足有三尺高,倾泻于石阶的角落处,最后落入石头构筑的水渠中,从黄昏到清晨时这悬挂的瀑布如同纯白的锦缎,在夜晚瀑布的声响如同玉石珠宝相碰清脆的声音,如古琴弹出的悠远音乐,更加显著地衬托了草堂的幽静。

  “堂西倚北崖右趾,以剖竹架空,引崖上泉,脉分线悬,自檐注砌,累累如贯珠,霏微如雨露,滴沥飘洒,随风远去。”于草堂之西靠近北面山崖右侧的山脚处,将竹子从中间剖开在空中支架稳固,连接了北面山崖上的泉水,架在山脚处的竹子会将泉水分流,如一条条线悬挂在空中,流经屋檐最终注入草堂前的方形水池里,连绵不绝如同一串串珍珠,细小的水滴飘散在空中如雨露一般,一点一滴地飘洒着,“随风远去”。白居易采用人工瀑布的构造,营造了动静相融的别致景观,又极富天然野趣。

  (二)植物配置

  草堂的另一个特色就是它丰富多样的植物配置。

  “环池多山竹野卉”环绕着方形水池有很多山竹、野草和花朵。

  “又南抵石涧,夹涧有古松老杉,大仅十人围,高不知几百尺。”向南继续走到了一个山石间的小溪流,两旁的古松、老杉夹着这条清澈石涧,十个人左右可以将大树围起来,而古树的高难以猜测,大概要有几百尺。

  “修柯戛云,低枝拂潭,如幢竖,如盖张,如龙蛇走。”松杉修长的枝条向上好像可以触及云朵,向下低垂的枝杈仿佛轻抚着潭水。枝条如同旗帜高高耸立,如同屋顶一般舒张撑开,如同龙蛇般弯曲游走。

  “松下多灌丛,萝茑叶蔓,骈织承翳,日月光不到地。”松树下面有很多灌木类植物,茑罗的枝叶藤蔓丛生,它们互相交错缠绕遮挡了一大片,以至于日月光华都照不到地面。

  “堂北五步,据层崖积石,嵌空垤堄,杂木异草,盖覆其上。”向草堂北面走五步,借用高耸的山崖石头作为草堂园林的假山景观,在积石的凹处和缝隙处放入土堆和土块,慢慢的就有丛杂的植物和奇花异草生长在上面,将其覆盖,景色别致有趣。

  “绿阴蒙蒙,朱实离离,不识其名,四时一色。”草堂周围绿树成荫,茂密繁荣,红色的果实累累,物产丰富,有些并不知道它们的名字,一年四季都是这样的景色。

  草堂真实地模拟了自然景观,它直观地体现了白居易崇尚自然的情结和思想。诗人的植物配置不仅有观赏意味,也有着食用的实用价值。同时,白居易一生钟情于竹、松、莲,寄托着他孤傲、不同世俗、纯洁高雅的人格。庐山草堂属于郊野别墅园,其与城市中的私家园林是不一样的,它不是被围墙包围仅供少数人观赏的景观,而是与大自然相融合的开放性的园林,草堂没有复杂的人工造园过程,人工的痕迹很少,是一座自然朴实的别墅园。

五、草堂反映的造园思想

《庐山草堂记》的重要部分是记述了诗人对草堂的情感:“俄而物诱气随,外适内和。一宿体宁,再宿心恬,三宿后颓然嗒然,不知其然而然”。诗人与草堂相处时,受周围清秀幽静的景色影响,感觉自己的性情也发生了改变,变得恬淡平和。在草堂住一晚后感觉身体宁静舒畅,再继续住一晚连心境都跟着平静和安适,住第三个晚上后心旷神怡,忘却了凡尘俗世甚至自己,不知道为何、何时变成了这样的状态。

  在这里诗人谈到了三种境界:身体的宁静、心灵的恬淡和“颓然嗒然,不知其然而然”的忘我情怀。第一种境界是因草堂美景而致的对诗人身体的影响。第二种境界是由外而内的影响,草堂将诗人的心理世界与大自然合二为一。第三种境界是深层次的影响,是草堂园林对诗人精神世界的渗透,让诗人拥有了可以忘我的愉悦。

  白居易热爱园林,他曾先后营造四处私家园林,包括本文介绍的庐山草堂,以及长安新昌坊宅园、洛阳履道坊宅园和渭水之滨的别墅园。他也写作了很多记述或评论山水园林的诗歌和文章。白居易的造园思想的形成经历了长期对自然的崇敬和在造园实践中的体会,并且将儒、道和佛家的禅相融合其中。白居易的造园思想和他平易近人的诗文创作风格是一致的。白居易推崇“中隐思想”,而他营造的园林正是这种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园居是他生活中极重要的一部分。白居易认为自然之美是世间最美景致,在造园中应尊重自然之美,将人工与自然相融合,也可以理解为“天人合一”理念的一种体现,人可以在壮丽山河中获得精神的自由和快乐,诗人的审美标准也是朴素的大自然。

  白居易曾表示修建园林的目的不仅为是享受生活,更是在修养生息的同时培养自己高尚的情操。因此诗人认为,营造郊野别墅园应该与自然结合,不能破坏自然的本身,景致也应“幽深”,景观的设计要以幽致为主要,与此同时园林中的建筑就相应的小巧淳朴。同时诗人十分重视园林的植物配置,植物之于他更深层次的意义就是他的精神寄托,从《白居易集》中就可以发现他提到很多观赏树木和花卉,比如:枇杷、石榴、樱桃、竹、枣、松、桔、桃、李、槐、梨、桂、荔枝、杏、桑、牡丹、莲花等。在诗人的诗文中更是多次提到他对植物的重视:“插柳作高林,种桃成老树”,“高堂虚且迥,坐卧见南山。绕廊紫藤架,夹砌红药栏”。

六、草堂之影响

在唐代,有许多文人同时也是为官之人,他们出于对园林的向往和寄托之情,常常参与任官之地的风景区的开发,不仅如此,文人们凭借着他们对园林之美的认识,致力于营造自己的园林别墅。文人们的园林寄托了他们对自然的深刻理解和向往,也将他们对人生的体悟和感怀融于园林之中。诗人白居易就是当时文人官僚的代表人物,文人士大夫们以文人的社会角色承担了一部分造园家的作用,形成了“文人造园家”的雏形,白居易是历史上第一个可以称为“文人造园家”之人。在这种社会风气影响之下,便顺势孕育了“文人园林”。文人园林侧重于以朴素的大自然而寄托理想、陶冶情操、表现人格。白居易设计修建的庐山草堂是“文人园林”中极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庐山草堂记》对庐山草堂的描绘,体现了庐山草堂将园林、诗歌以及绘画融于一身,将文人园林的历史发展又往前推进了一大步。“文人园林”不仅在造园技巧上体现了中国古典园林与中国诗画的融合,而且在造园思想上结合了文人造园家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这两方面是私家园林艺术的灵魂,并在此基础上使中国古典园林继续发扬光大。■

  [1] 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2] 黄润祥.中国古代自然园林的代表作——白居易“庐山草堂”寓意初探[J].中国园林,1990(1).

  [3] 岳毅平.白居易的园林意识初探[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1998(2).

  [4] 王鲁民.中国古典建筑文化探源[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7.

  [5] 李志红.《草堂记》与白居易的园林意象[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7(6).

  [6] 庞玥.从《庐山草堂记》探析白居易的建筑园林观[J].福建工程学院学报,2004,2(1).

  [7] 白居易.庐山草堂记

  [8] 李浩.唐代园林别业考论[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96.

  Analysis on the Gardening Ideas and Influence in the Book of Thatched Cottage in Lushan of Bai Juyi

  SHU Ping, JIA Lu
(Heb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Tianjin 300401, China)

  In the process of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classical garden, landscape has undergone significant changes during the Tang dynasty, which poet Bai Juyi plays a vital role. Based on analysis of Bai Juyi's notes of the book of thatched cottage in Lushan, to his garden and its influence. Articles will be cottage location, layout, architecture,environment, landscape, author of gardening ideas and influence these seven aspects of introduction of the thatched cottage in Lushan book and Bai Juyi's thought and influence.

  the book of thatched cottage in lushan; Bai Juyi; literati garden; the gardening Ideas

  J525.1

  A

  1008-2832(2017)09-0086-03

  检 索 :www.artdesign.org.cn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