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针对登山客游憩专门化探讨一般登山客与专业登山客在游憩专门化、场地依附、环境知识、环境责任的区别,以减少登山危险事件的发生。研究结果将区分出,一般登山客与专业登山客的属性区别,有助于使登山客了解自身的专业度,降低登山风险。另外,将利用研究结果,以感性设计方法,设计一款能降低登山风险的产品设计,期待更能将研究结果完整呈现。
关键词:游憩专门化 场地依附 登山运动 环境行为 产品设计
检 索:www.artdesign.org.cn
Abstract :Focus on the recreation specialization of mountaineering; discuss the difference of general or professional climbers in the dimension of “recreation specialization”; “place attachment”; “environmental behavior”, to reduce the risk of climbing accidents. The questionnaires and statistical analysis will used to analyze the current status and cognition of general climbers and professional climbers. It can assist to understand their level of professional. In addition, the results will be used to develop a design project of hiking supplies with Kansei method, expect to more complete presentation of research results.
Keywords :Recreation Specialization; Place Attachment; Environmental Behavior; Mountaineering; Product Design
Internet :www.artdesign.org.cn
一、前言
文章主要目的为了解登山客与环境之间的互动行为。希望能藉由此次研究来剖析登山客在从事登山游憩行为时之游憩专门化Recreation Specialization、场所依附Place Attachment以及环境行为Environmental Behavior间之因果关系,最后希望研究发现与结论能够找出提升游憩者环境责任行为之关键,并藉此设计出一款能降低登山风险的产品,以提供日后推广与改善游憩生态环境时之參考。主要的目的有:1.探讨登山客人口统计变量对各构面差异性分析;2.探讨登山客专门化的程度、对登山地点的依附程度、对环境行为的现况;3.提出登山用品专案设计。
二、文献探讨
(一)游憩专门化
随着人类社会工业化及计算机化的进步,人类的工作效率随之提升,人们休闲的时间逐渐增加。同时,由于人们休闲养生健康观念的普及化,单纯的参与游憩活动,已经无法满足某些游憩活动从事者,他们随着时间与经验的累积,追求更投入、更专业的参与游憩活动,因而出现游憩专门化的现象[1],因此Bryan将游憩专门化Recreation Specialization定义为:因对运动与活动场所的偏好,而拥有的器材与技巧,从一般性到特殊性活动的连续性运动过程与行为[2]。McIntyre 与 Pigram更将参与者对于活动参与情感依附视为持续参与的原因,并以行为、认知、情感三个层面作为测量游憩专门化的面向[3]。李素馨利用典型相关指出划独木舟者的游憩专门化程度越高,会较偏好困难度及新兴机地的选择,专门化较低者则喜欢找寻方便、有人工设备及安全系数高的活动基地[4]。登山活动,是一高度专门化的活动,学习登山非常简单,但是突破瓶颈,克服自己的困难确是相当不易,跨越过此道难关,更可朝专业化的方向前进。
(二)场所依附
场所依附Place Attachment,Moore & Graefe认为这是种人类对自然及特殊地点的依附,在环境心理学上称为场所依附[5]。彭逸芝认为地方依附的产生必须先经过认识环境、体验环境之后,人们对于地方中的事物及活动的参与,以及深入的了解及涉入[6]。地方依附也就是个人对地方的记忆,也可以说是个人与环境的正向情感连结。地方因与人的紧密结合和人所体验的环境而使得空间充满了价值和意义[7]。因此,地方对于个人是具有价值、有意义,若个人对于地方是正面评价,则会产生个人对于地方的依附感觉。
Bricker和Kerstetter发现,高度专门化的泛舟者,对于场所的认同,明显地高于中、低水平者;而专门化程度不同的泛舟者,对于场所依赖的重要性认知则是无差异的[8]。欧阳慧真有关赏鸟者的研究结论显示,专门化程度与场所认同有显著的正相关;而与场所依赖有显著的负相关。此差异可能来自游憩活动的差异、调查方式的差异或统计方法的不同[9]。因此,究竟高度专门化的参与者对于场所依附是否呈现正相关,或者是无差异的情况,实为一有趣的议题。
(三)环境行为
过去环境行为的文献大都在于探讨Hungerford 与 Volk的环境知识/态度/行为模式。然而目前已有多数学者将环境知识/态度/行为模式延伸并运用在各个不同领域层面上,从而找出增进环境行为之重要因素;当游憩者与游憩场所产生依附行为时,将会有着正向的环境态度,对环境也会有负责任的行为[10][11][12]。endprint
而Vaske提出青少年如果在日常生活中对当地自然资源有较强依附感会影响到负责的环境行为,故可推论依附程度较强的登山客也会较主动减少对环境造成的压力[13]。当游憩者对该场所建立的情感越深,可能对场所发展出认同及归属感越强,那么,当环境遭到破坏,游憩者是否会产生环境责任行为?更进而保护自然环境生态。
专门化会影响到场所依附,场所依附会进一步影响到负责任的环境行为,专门化程度越高的登山客会不会因此对于其喜爱的登山地点产生了依附的情感,而更尽全力的维护,一个亲环境的行为,为文章所想了解与探讨之所在(图1)。
三、登山客游憩专门化探讨
(一)问卷设计
文章采用多数学者对场所依恋的构面概念,将场所依恋以场所依赖与场所认同等两个构面加以衡量。因此将场所依恋的操作性定义设定如下:(场所依赖、场所认同的衡量变项,请见表)
1.场所依赖:个人知觉到该地具有相当便利性或独特的功能能满足游客的需求或目标。因此在文章中,场所依赖的操作性定义将设定为登山地点对登山客具有便利性与独特的功能。
2.场所认同:个人对某特定地点的情感连结因而产生对该环境自我管理的过程。因此在文章中,场所认同的操作性定义将设定为登山客在登山地点因情感连结而产生环境自我管理的过程。
文章采用Vaske对环境责任行为的构面概念,将环境责任行为以一般性环境责任行为与特殊性环境责任行为两个构面加以衡量[13]。因此将环境责任行为的操作性定义设定如下:(一般性环境责任行为、特殊性环境责任行为的衡量变项,请见表)
(1)一般性环境责任行为:含括教育行动及说服行动。意指渴望得到关于环境议题相关知识或信息,并希望藉由人际沟通,改变他人价值观,以促使人们对于环境有负责的行为,这些对于环境间接影响的行为,为一般性环境责任行为。因此在文章中,一般性环境责任行为的操作性定义将设定为潜水者对潜水地点具有间接性之环境保护功能。
(2)特殊性环境责任行为:含括动手行动、财务行动及法律行动。意指任何对保护周遭环境所做的行为,并透过赞助或抵制的方式来表达环保要求的行为,以及个人或团体对环保所实行的任何立法司法的行为,这些对于环境直接影响的行为,为特殊性环境责任行为。因此在文章中,特殊性环境责任行为的操作性定义将设定为潜水者对潜水地点具有直接性之环境保护功能。
(二)问卷分析
问卷经由在线问卷进行发送,回收有效问卷共101份,本问卷使用频次统计分析,结果如下:填答人士主要的登山年资仅1-5年(72位)的一般登山客(79位)。
结果分析(表):
1.有超过一半的人认同登山活动,也愿意学习如何解决山林生态环境问题。
2.大部分的人(一般登山客)的场所依附的情形并没有超过半数。但有超过1/3的人是认同“场所依赖”44%与“场所认同”41%的。
3.相较之下,大部分的人(一般登山客)比较重视“一般性环境责任行为”与“特殊性环境责任行为”。但他们只会从电视上学习到环境责任的问题,并不想参加山林生态环保座谈或是钱给山林生态环保组织。
4.一般登山客的环境知识技巧来自于教育,也产生了良好的环境责任行为。对于场所依附有认同,但大多趋向于区域限制,认同度没有超过半数。而游憩专门化是否影响场所依附、环境知识技巧等,则由于专业登山客的人数不足,并不足以代表整个专业登山族群。
因此,文章专案设计特别针对防止“一般登山客”发生山难意外,设计一款山难搜救定位器,能降低登山风险的发生。
四、专案设计
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是透过语言来沟通的,物与人之间的沟通是透过物的功能及形态来传达的。人们在创造产品功能的同时,也赋予一定的形态。而形态可以表现出一定的性格,从此就有生命力。人们在使用物品的过程中,会得到各种的信息,引起不同的情感,这是人对外界事物产生的直观认识,一般称为认识的感性阶段。当设计使产品在外观、肌理、触觉对人的感觉是一种“美”的体验或使产品具有“人情味”时,我们称之为感性设计[14]。
本专案设计名称为:“一线生机”山难搜救定位器(图2)。山区意外是登山客的隐形杀手,每年带来的伤亡案例至少有一件因山难而身亡。The living daylights是为登山客设计的一项救援产品。登山客在登山前时必须于派出所登记借用本产品,并登记,使得搜救人员可以知道讯号点与登山者的连结。在静止状态下10分钟后自动持续发送讯号至派出所,防范伤者因昏迷或重伤而无法对外联系,并节省搜救的黄金时间。在移动状态下藉由行走间的摆动结合手摇储电原理维持所需的电力。本设计之功能特色有(图3):
1.自身定位系统掌握登山客的正确位置。
2.结合LED发光二极管提供照明使用。
3.经晃动而储电,并可当成充电装置。
4.产品顶端篓空处提供吊挂。
五、结论
文章经文献探讨、问卷调查、分析,针对登山客游憩专门化的议题,研究结果显示:超过一半的人认同登山活动,也愿意学习如何解决山林生态环境问题。有超过1/3的人是认同“场所依赖”与“场所认同”。相较之下,一般登山客比较重视“一般性环境责任行为”与“特殊性环境责任行为”。但他们只会从电视上学习到环境责任的问题,并不想参加山林生态环保座谈或是钱给山林生态环保组织。endprint
研究结果经过专案设计,以感性设计方法,设计一款能降低登山风险的产品设计,设计出一款山难搜救定位器,名为:一线生机。可以提供一般登山客或专业登山客的参考使用。
致谢
本登山用品专案设计是由岭东科技大学科技商品设计系王文圣同学协助设计绘制执行,特此感谢。
注释
[1] 梁英文、曹胜雄. 认真性休闲与场所依恋之关系:游憩专门化扮演的角色 [J]. 户外游憩研究. 2007-20. (1-24).
[2] H. Bryan. Leisure value systems and recreational specialization: The case of trout fishermen [J].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1997-9(3). (174-187).
[3] N. McIntyre, & J. J. Pigram. Recreation specialization reexamined: The case of vehiclebased campers [J]. Leisure Sciences. 1992-14. (3-15).
[4] 李素馨. 典型相关分析——专业程度、游憩动机和基地属性认知关系之探讨[J]. 户外游憩研究. 1994-7(3). (39-62).
[5] R. L. Moore, & A. R. Graefe. Attachment to recreation settings: The case of rail-trail users[J]. Leisure Science. 1994-16. (17-31).
[6] 彭逸芝. 游憩自行車使用者之游憩涉入与地方依附关系之研究[D]. 铭传大学观光研究所硕士論文. 2005.
[7] 李英弘、林朝钦. 地方情感概念在户外游憩研究上之探讨[J]. 1997休闲、游憩、观光研究成果研讨会. 1997.
[8] A. S. Bricke, &D. L. Kerstetter. Level of specialization and place attachment: An exploratory study of whitewater recreationists [J]. Leisure science. 2000-22(4). (233-257).
[9] 欧阳慧真. 赏鸟专门化程度与场所依恋关系之研究-以七股湿地为例[D]. 东海大学硕士论文. 2002.
[10] J. D. Wellman, J. W. Roggenbuck, & A. C. Smith. Recreation specialization and norms of depreciative behavior among canoeists [J].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1982-14(4). (323-340).
[11] R. Schreyer, & J. T. Beaulieu. Attribute preferences for wild land recreation settings [J].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1986-18(4). (231-247).
[12] B. P. Kaltenborn, & D. R. Williams. The meaning of place: Attachments to Femundsmarka National Park, Norway, among tourists and locals [J]. Norwegian Journal of Geography. 2002-56(3). (189-198).
[13] J. J. Vaske, M. D. Needman, & R. C. Cline Jr. Clarifying interpersonal and social values conflict among recreationists [J].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2007-39(1). (182-198).
[14] Wesley Chen. 感性设计[EB/OL].台湾设计波酷网. 2007. http://www.boco.com.tw/.endprint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