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基于“无为”思想的无印良品产品设计研究

时间:2023/11/9 作者: 艺术与设计·理论 热度: 17460
刘静 张继晓

  

  

  摘 要:通过对无印良品品牌名称“无”和“良”的解读,结合日本设计和禅宗思想的相关理论,以日本传统文化的禅宗为出发点,从“空寂”“物哀”“原初”三个方面分析了无印良品产品设计中无装饰、简约、自然的设计主题及产品内部所蕴含的“无为”的禅学思想。探究了无印良品这一研究对象如何在产品的造型、颜色、材料上将产品设计与其传统文化进行融洽的结合。

  关键词:无印良品 产品设计 无为 禅宗思想

  “无印良品”在创立之初选择“无印”这一“无品牌”的概念作为其品牌的思想脉络,并且把从禅宗中汲取出来的“无”的精神贯穿到了“无印良品”的自始至终。“无”在禅宗中有两种解释,“惑智之无”与“圣智之无”。前者只能从无中看到空无,后者却能从无中看到“真有”。 而“无为”则是 “无因缘造作”,认为世间无生无灭,即无即有,世界万物皆空,却又知其空而为之的自性清净之境。禅宗认为世间万物是一种超越了其自身存在的“空”的状态,由真空之性而能生万有。无印良品正是抓住了“无为”这种 “空”的本质, 以禅宗“无为而无不为,无不为而无为”,看似“无”实则“有”的概念,确立了其看似“无品牌”实则是“最有”品牌的品牌。

  “无印良品”的品牌理念和设计观与传统文化的“空无”观,“无为”精神融会贯通,形成了其具有浓厚文化意味的设计美学。“无印良品”倡导的是一种生活方式,传播一种文化理念。其设计强调简约无华,减少不必要的装饰元素,注重产品的功能性。不管是在过去物资匮乏时期还是当代的经济繁荣时代,这种“重神而轻形”的设计理念都有着永不褪色的光芒。

  一、无为的“空寂”之美

  “空”与其字面“无一物”的意思相去甚远,这是一种将装饰达到极致以至于看似“无一物”的简约、极致之美。而“寂”则是禅宗讲求的“形有限而意无限”的设计理念,用平静而质朴的心态去体味世界万物的瞬间变化。“空寂”之美反映在设计中就是以简洁空白的画面或轮廓,营造一种清幽,静谧的氛围,使人远离“尘世”,进入“心无旁骛“的内在心境,用心去聆听万物生灵的美。只有当面对没有任何多余装饰的器物时,我们才会不被无用的装饰分散注意力,而是将目光停留在物体的精神层面,细细体味物的内在本质。以“空”的形式,塑造瞬间的安静,让人回归本性清净的状态。因此,“空寂”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空”,而是将“万物”隐藏于“空”的内部,这也是“无为”中“空”的本质。

  “无印良品”将“空寂”“空无”的无为精神,悄无声息的包裹在产品中,这首先在其品牌的名称里就有所体现。“无印良品”的“印”,意为印记、痕迹,因此“无印”除了“无品牌”的理解外,还可以解释为“无装饰”。“无印良品”中的“无装饰”犹如“无为”的“空”一般,不是真的没有装饰,而是设计者将众多形式元素和文化元素进行整合,在谨慎考虑后仅仅选取一种或几种表现手法将其思想概括的展现出来,用无代有,以空替满,取一概全。在功能足以说明一切的前提下,装饰成分是可以节制的[1]。在使用和欣赏一件产品时,我们不应该看它展现给我们什么,而是应该将注意力放在其隐藏的“看不见”的方面,轻“实形”而重“虚形”。

  深泽直人在1999年为无印良品设计的这款“CD Player”壁挂式音响(图1),就是很好的延续了“无印良品”简洁、空寂的设计理念。整个产品外观设计非常精简,除了必要的为了功能的颜色分区之外,没有任何图案以及logo等装饰元素的出现。拉绳形式的开关,也区别于任何CD播放机、音响繁杂功能按键的设计。这款设计是将音乐比喻作风,在你拉下开关的那一刻,音乐就像风一样从音响中吹来。造型上看似的“空无”却蕴含着无限的内容。2013年这款“CD Player”的延续作品(图2),更是把简约、“空寂”的概念发挥到了极致。 数码技术的应用,把原先放CD的部分去掉,整个产品除了空白的金属音响外壳和五个功能键外一无所有。无装饰的外观,把使用者的目光拉回到产品本身,更多的去体会产品本身的功能性以及使用过程中所带来的愉悦感。(图1-2)

  二、无为的“物哀”之美

  冬天处处堆积着皑皑白雪,人们经常望雪思友,好像雪花中蕴含着无限友情一般。这种“睹物思情”和“以物喻情”的方式就是禅宗所推崇的“物哀”。禅宗认为“万物皆有灵”,任何事物与人一样,里面都隐藏着丰富的情感和灵性。“物哀之美”就是在用心与物产生“共情”,将自我主体的意识情感借“物”这一客体向外传达,达到主体与客体在精神上的“同一性”。因此,物的美实际上是“造物者”的感情移入,用物来寄托感情,与其观赏者和使用者得到情感上的互动,以“无为”的视角,绕开事物的表象,深入思考事物本身所要传达的内容。

  “无印”的“印”在印记这一解释下,除了“无装饰”的理解外,“无颜色”也是其所含有的概念。“无印良品”以朴素干净的基调,以物通情,以色传意,成为商场中一处让人忘却生活繁杂的清幽、闲逸的空间场所。白色、灰色、黑色这些接近于“无”的色彩是“无印良品”的主体色调,通过这些“无为”概念下的清新淡雅朴素的颜色,传达给顾客以放松、悠远、静谧的情感。

  “无印良品”以“无色”为“有色”来营造清幽、忘记尘世的氛围,向人们传递一种“比平常稍慢一些”的生活节奏。设计过程中产生的那种人类能够共同感受到的价值观或精神,以及由此引发的感动,这就是设计最有魅力的地方[2]。就像无印良品的这款计算器(图3),以白色这被称为“无”的色彩为底来表达品牌主题,用灰色来削弱数字可能带来的产品整体的杂乱性。简洁的同时,不会给使用者造成视觉疲劳,并且设计者以白色、灰色的简单色调,将干净、清幽、闲寂的感情色彩融入产品,让我们在使用产品的同时,体会其中所暗含的意味。

  三、无为的“原初”之美

  禅宗倡导对自然的尊重,讲求“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原初”之美秉承禅宗的自然观,以不加修饰的天然材料应用到产品中,来表现器物天然的质感、肌理、色彩,并注重产品本身的使用功能。而还原事物自然原始的面貌,强调自然朴素,回归万物本性状态的思想则是“原初”美的核心理念。这与“无为”的本性清净,心无杂念的心境,崇尚回归自然的原始之态不谋而合。endprint

  “无印良品”正是遵循着这一基点,将品牌名称中“无印”这种无外在装饰和“良品”这种品质优良的“原初”之美的概念应用于产品的设计当中,以“自然环保”的理念表现出来,并将这一理念确立为其产品设计的宗旨。在创立之初,田中一光先生就把“自然”的观念注入到“无印良品”的设计中。尤其在产品材料的选择上,采用无漂白的淡褐色纸张,无添加的食品材料,天然纤维的使用,以及采用传统编织工艺,将产品以最原始的状态展现出来。让使用者更贴近自然,享受自然的本来面目。民艺学大师柳宗悦曾经指出材料是自然的天籁语言, 其中凝缩了许多人工智慧难以预料的神秘[3]。在产品的加工上,粗加工的方式更接近于自然的原初状态,加之没有过度修饰的造型外观,对自然的崇拜就这样被植入了“无印良品”的品牌文化中。

  以“无印良品”用“麻”这一植物纤维为材料制作的收纳盒(图4)为例,它与塑料和人造棉等人工材料相比,拥有更加朴素的自然气息。加之没有漂染的自然原色的本色裸露,使得材料原始的质感更直观的展现出来。原初的自然之美与朴素的美感相互融合,带给我们的不仅是与自然的“零”距离的亲近,更是一种远离繁华,无欲无求的朴素自然精神的体现。这是对“无为”思想深刻理解后的诠释。(图4)

  “无印良品”的“原初”之美还体现在其“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上。产品的本质就是满足人的使用需求,因此产品的美,是建立在其使用功能这一“原初”本性上的。只有其功能性的存在,产品其他美的存在才会更有价值。“无印良品”的设计者们回归产品的原初本性,坚持“良品”设计的理念,对人的行为进行细致的研究,根据人们的使用需求对产品进行细微的改良,把身边的日常用品进行“再设计”,让每件产品都能使用优良。例如拥有五个高低不同内圈的锅盖能够适应不同大小的锅(图5)。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并且对其进行细微的改良,这种看似“无”设计的设计,正是“原初”美的内涵体现。

  四、结语

  “无印良品”从品牌名称开始,就在诠释着品牌的设计理念。从“无印”到“良品”,从“无装饰”到“品质优良”,无一不在向人们传递着回归自然本性,“万物皆空”,又“知其空而为之”的“无为”的哲学思想。无论拥有怎样的文化背景,人们无一不想在浮躁且充满欲望、竞争激烈的现代生活中寻求一个静谧的栖息之地,寻找情感的寄托和灵魂的暂时安宁。“无印良品”就是这样一个能引起人们共鸣的“安逸场所”。它尊崇简约、极致的“空寂”之美,注重精神而非形式“物哀”之美,又提倡自然、以人为本,品质优良的“原初”之美。“无印良品”把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理念融会贯通,将精神需求与物质需求相结合,很好的实现了其“无印”且“优良”的设计追求。

  注释

  [1] (日)田中一光.设计的觉醒[M].朱锷,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7.

  [2] (日)原研哉.设计中的设计[M].朱锷 译.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40.

  [3] 陈旻瑾.论日本无印良品包装设计的禅意美[J].包装工程,2010(4):120-122.

  参考文献

  1 佛学大辞典[M].上海:上海佛学书局,1999.

  2 (美)鲁思·本尼迪克特.菊花与刀[M].晏榕,译.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0.

  3 覃京燕/鲁晓波.论日本“和魂”对产品设计的影响[J].装饰,2005,(6).

  4 程畅.追寻设计行为的本质:无印良品设计理念对产品选材的影响[J].安徽建筑. 2011,(6).

  5 陈燕.《道德经》“无为”与禅宗“无为”释义[J].长春师范学院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05).endprint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