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高校学生读书“冷”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时间:2023/11/9 作者: 青年时代 热度: 22078
孙鹏 杨磊

  摘 要:本文结合大学生“读书冷”现象,综合运用问卷调研、深度访谈等研究方法,对大学生“读书冷”的现象及原因进行了深度分析。本文认为大学生读书冷主要表现为读书冷与读书热并存、经典原著阅读量偏低、“学业压力大”与“网络快餐文化”对大学生阅读影响大、电子阅读冲击传统阅读方式等现象。基于此,本文从培养阅读兴趣、提升阅读能力、发挥矩阵合力、加强优质供给四个方面提出了针对性解决措施。

  关键词:高校学生;阅读;读书冷

  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青年学生提出了六点要求,明确指出,新时代中国青年的使命,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同人民一道,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在此背景下,如何引导高校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充分发挥读书改变人、影响人、塑造人的独特作用,培养青年学生全面成长成才,成为一个十分重要而迫切的时代命题[1]。本文立足学生本位,结合X大学实际,通过发放调查问卷、深入走访学生等方式,认真探讨高校学生读书“冷”的现象与成因,并就进一步引导学生变读书“冷”为读书“热”提供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现状调查

  为深入了解X大学学生读书现状,分别采用抽样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在校学生进行线上调研,共收到有效问卷1 634份。从受访学生所学专业上来看,文史类571人,占比34.94%,理工类832人,占比50.92%,其他231,占比14.14%。受访学生学历层次来看,专科学生24人,占比1.47%;本科1 070人,占比65.48%;硕士416人,占比25.46%;博士124人,占比7.59%。通过问卷调查,笔者发现以下几种现象。

  (一)读书“热”与读书“冷”同时并存

  X大学学生一方面有着强烈的读书需求,但实际读书频率与读书数量很低,导致出现读书“热”与读书“冷”同时并存这样一种矛盾现象。在“您对大学生阅读的看法”一题中,仅有39人认为“学好专业课就好了,课外阅读不重要”,占总调研人数的2.39%;1557人认为应该“博览群书”“多阅读与专业有关的书籍”,占比高达95.32%。从这一数据可以看出,高校学生十分赞同多读书,存在强烈的读书需求。尽管受访者都认为应该多读书,但其实际读书情况并不十分理想。就阅读频率而言,由314位受访者表示会“每天阅读”,占比19.22%;642人表示会“每周阅读”,占比39.29%;678人表示“很少阅读”,占比41.49%。就读书数量而言,一学期阅读4本书以下的受访者有710人,占比高达43.45%。由数据分析可知,尽管受访者都认为应该“多读书”,但实际读书状况并不理想,在高校学生读书过程中存在“心里热”“行动冷”的矛盾现象。

  (二)经典书籍与红色书籍阅读总体状况不佳,文化体育娱乐类书籍阅读量大

  总体来看,经典作品和红色文化书籍阅读量偏少,红色书籍阅读状况堪忧。729名受访学生表示会“经常阅读经典作品和原著”,占比44.61%,超过一半的受访者表示“不经常看经典作品和原著”,与总体阅读状况一致。在有关红色书籍的问题中,仅有17.14%的受访学生表示会经常阅读红色书籍,82.86%的受访学生表示“不经常阅读红色书籍”,红色书籍阅读状况要低于平均阅读水平。同时,笔者发现文化艺术体育娱乐类书籍对受访者的吸引力要远远高于其他各类书籍,有59.3%的学生表示会經常阅读此类书籍,要远远高于“哲学社会科学类”和“自然科学类”书籍。

  (三)“学业压力大”与“网络快餐文化”是影响X大学学生“读书冷”的关键因素,大多数学生读书是出于“兴趣爱好”和“娱乐放松”

  调查发现,“学业压力大”和“网络快餐文化”是影响受访学生读书的两个关键因素,分别有64.81%的受访者和44.68的受访者表示“学业压力大”“网络更有吸引力”会影响到读书。此外,分别有84.7%和60.4%的受访者表示其读书的目的在于“兴趣爱好”和“娱乐放松”。

  (四)电子阅读冲击传统阅读方式

  在有关阅读方式的调研中,传统阅读方式如“购买纸质图书”“利用图书馆、资料室等借阅”等仍是主流阅读方式,分别占比64.26%和50.61%。同时,由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电子阅读也在不断发展,有57.1%的受访学生表示会“购买电子版图书”。

  二、读书“冷”的原因

  根据调查问卷情况统计,并结合与学生代表座谈和走访的情况,现将X大学学生读书“遇冷”的基本原因梳理如下。

  (一)读书意愿降低,读书环境变化

  随着信息全球化与互联网技术的深刻变革,网络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日渐加深。青年学生富有活力与朝气、接受新鲜事物能力强,因而成为互联网用户的主体。网络与学生生活融合趋势明显,在为学生带来快捷与便利的同时,也给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2]。一是娱乐性、商业性、诱导性网络应用层出不穷,对青年学生吸引力、诱惑力、影响力不断增强,使得大量青年学生沉迷于网络空间不可自拔,“不读书”“不想读书”“没时间读书”成为常态[3]。二是互联网技术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方式、渠道与媒介,信息获取速度更快、成本更低。然而,“碎片化”“娱乐化”的信息掩盖了真正的知识需求,知识需求在信息的高速传播中被消解,进而导致高校学生读书“冷”[4]。

  (二)读书能力不强,阅读质量不高

  高校学生读书“冷”一方面表现为读书数量少,另一方面则体现为读书质量不高,读书质量的高低则取决于读书能力的强弱。在教育的过程中,阅读是学生学习知识、获取技能的最基本方法,但更重要的是,阅读也需要掌握系统的方法,这一环节在我们教育中是不足的[5]。阅读基本功不扎实,使得学生“不会阅读”“囫囵吞枣的读”,难以通过阅读获得有用知识、掌握相应技能,从而使阅读质量不断下降。同时,有方法、有技巧的读书能使我们获得源源不断的读书乐趣,那种探索知识、获取知识、创造知识的快感是继续阅读、全面阅读、深入阅读的动力源泉。阅读能力不足,导致阅读兴趣和阅读乐趣持续降低,继而形成“阅读能力不足—阅读兴趣下降—阅读质量降低”的恶性循环[6]。

  (三)经典重视不够,原著知会较少

  受社会浮躁风气和西方多元文化价值的冲击,学生对于经典作品和原著、红色文化书籍的阅读量严重不足[7]。其中,仅有44.61%的学生经常阅读经典作品和原著,经常阅读红色文化书籍更是低至17.14%,相比之下,有高达59.3%的学生除去以上两类书籍外,会选择阅读“文化艺术体育娱乐类书籍”。这说明广大学生深受社会浮躁风气和西方多元价值观念影响,各类经典作品和红色文化书籍的阅读遇冷说明,高校的对学生阅读旨趣的引导任重道远。

  (四)阅读方式转变,冲击传统模式

  随着网络生活与现实生活的深度融合,电子阅读、电子图书得以迅速发展,并成为高校学生阅读的重要途径。电子阅读以其便捷性、经济性、开放性吸引了大量的高校学生,对传统阅读、纸质书籍阅读形成一定的冲击和分流。通过调研,笔者发现64.26%的学生会选择阅读纸质书籍,57.1%的学生会选择阅读电子图书(此两项数据加和大于100%的原因是很多同学纸质书籍和电子图书都是其阅读选项)。由此可见,高校学生阅读方式传统阅读方式仍然是主流,但“电子阅读”“无纸化阅读”的崛起已经成为学生阅读方式中的重要选择。同时,知识付费也在不断发展。在求精求细求异的消费心理作用下,高校学生往往会花费大量的精力与金钱在“付费阅读”上,更有甚者,会出现“书非付费不能读”的现象,使得传统阅读、免费阅读发展空间进一步压缩。

  (五)优質供给不足,阅读需求受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深刻变化。在公共文化服务领域,人民群众对高质量知识的需求与不平衡不充分的知识供给之间的矛盾也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具体到高校学生阅读“冷”这一问题,也存在优质供给不足问题,供给不足导致阅读需求升级乏力。一是供给结构老化,主要表现为经典书籍供不满需、网络书籍供不适需、优质书籍供不应需与红色文化书籍供给不足。二是供给效率低下,主要表现为网络数据库更新慢、专业资料室上新慢、高校读书馆换新慢和阅览室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三是供给质量不高,受不良社会文化影响,“鸡汤文”“成功学”等书籍充斥文化市场。青年学生辨识力差,非常容易被这些书籍所误导,对其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造成不良影响。

  三、促进高校学生读书“热”的对策建议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谈道:“我爱好挺多,最大的爱好是读书,读书已成为我的一种生活方式。”高校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最关键一站。这一阶段是青年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的过渡期,也是人格养成和学识增长的基本定型期,因而这一阶段的价值引领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显得尤为重要,直接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此外,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桥头堡,从来都是意识形态领域敌我争夺的主阵地,尤其是随着网络社会的到来与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高校意识形态领域阵地看不见的斗争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复杂。因此,做好高校学生阅读引导工作,筑牢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网,主动占领网络阅读新阵地显得尤为重要。

  (一)营造整体氛围,激发阅读兴趣

  立足学生本位,以校园文化建设为重点,以“书香校园”环境营造为抓手,以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为载体,激发师生读书热情,营造全民读书氛围,全面提升学生阅读意愿,实现学生由“被动阅读”向“主动阅读”“浅阅读”向“深阅读”、“碎片化阅读”向“关联性阅读”的转变。首先,加强阅读宣传,强化舆论引导,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移步换景中享受阅读乐趣、增强阅读意愿。其次,推动“书香长廊”“经典图书阅览室”“古籍阅览室”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安静、舒适、和谐的读书环境留住人、吸引人和影响人。再次,综合构建以“个人书柜”“班级读书角”“教师阅读吧”等为主体的多元化读书网络,培养学生阅读习惯,引导学生主动阅读、深入阅读、享受阅读。

  (二)打造精品活动,提升阅读能力

  培养和提高青年学生的阅读能力,需要广泛深入实践,依托高校优势教育资源,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学生喜闻乐见的读书活动。一是以世界读书日、校园读书月活动为契机,开展诵读红色经典、图书漂流、阅读之星评选等活动,不断在主题、内容和形式上推陈出新,广泛吸引学生参与,激发学生阅读热情,营造良好的校园读书氛围;二是定期举办读书交流会、读书报告、读书沙龙等活动,推动读书交流活动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通过读书交流活动引发学生对阅读作品的深刻思考,提高阅读质量与阅读效果,让阅读融入学习、融入生活、融入实践;三是邀请专家学者做读书相关的专题讲座,通过专家讲座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阅读方法,掌握阅读技巧,切实提升高校学生阅读能力。

  (三)多维组合出拳,形成矩阵合力

  电子阅读的兴起是适应互联网技术发展的结果,有其存在与发展的必然性。尽管电子阅读存在诸多弊端,但不可否认的是,电子阅读确实改变了我们的阅读体验,为阅读带来了极大便利。因此,不能一味反对和抵触电子阅读。应该将线上阅读与线下阅读有机结合,统合电子阅读与传统阅读矩阵合力,通过线下与线上的相互支撑全面提升高校学生阅读体验和阅读效果,有效弥合单一阅读方式的短板。一是理念互融,要正确看待电子阅读的崛起,准确认识电子阅读的优势与不足,进而将传统阅读与电子阅读有机结合,实现线上阅读与线下阅读的优势互补;二是方式互融,利用成熟的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传播手段,将阅读作品内容数字化、信息化、影像化,以增进学生对阅读作品理解;三是线上线下互融,通过线下交流、分享、汇报的方式,沟通读书心得,引发线上阅读的思考,避免“碎片化阅读”“快餐式阅读”。

  (四)满足供给需求,优质驱动升级

  当前,高校学生存在读书少,甚至不读书的现象,一方面是因为高校学生读书意愿不强,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优质阅读作品供给不足,优质书籍、经典书籍的供给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校学生的阅读需求的“增长升级”。因此,要全面解决高校学生读书“冷”的问题,不能仅仅只从需求侧入手,更要着眼于供给侧结构优化,以优质供给驱动阅读需求结构升级。一是优化阅读供给,重点优化阅读供给的结构,引导和促进高校学生阅读内容的合理优质,通过精细化、精确化的内容供给,促进民众良好阅读兴趣的形成和阅读内容的优质合理。二是强化阅读引导,搭建各类引导性强、权威性强的荐书平台,适时给高校学生推荐相关的优质阅读内容。三是建好用好主阵地,建好用好阅读组织和推广的线上线下主阵地,使之成为引导广大民众合理阅读的孵化场和助推场。

  参考文献:

  [1]王慧娜.基于思政教育的图书馆阅读推广策略研究[J].兰台内外,2020(19):55-57.

  [2]郭明红.公共图书馆阅读推广的服务使命与对策分析[J].兰台内外,2020(19):67-69.

  [3]惠涓澈.图书馆阅读推广需要厘清的几个问题[J].图书馆研究与工作,2020(7):26-31.

  [4]王倚云.浅谈阅读推广与图书馆服务效能提升的策略[J].中外企业家,2020(18):136.

  [5]吴秀明,刘云,高凡.大数据背景下图书馆阅读推广研究综述[J].四川图书馆学报,2020(3):97-100.

  [6]郭婷.全民阅读需求的形成与图书馆阅读推广的实践逻辑[J].出版广角,2020(11):66-68.

  [7]王舒,简正仙,严易平.全民阅读背景下高校图书馆“阅读月”活动的回顾与思考[J].兰台内外,2020(17):70-72.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