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的方法探究

时间:2023/11/9 作者: 青年时代 热度: 24742
王晓吉

  摘 要:我国文化底蕴深厚,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凝聚了五千年来中华民族发展壮大过程中的精华,对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具有积极的引导作用。因此,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其中一个重要方面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将在分析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教育的关系的基础上,论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并从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短板与不足出发,提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境课堂”

  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教育的关系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积累了千百年来发展过程中的知识和经验,具有巨大的教育力量,对教育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是正确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导向,能够帮助学生树立高尚的爱国主义思想。同时,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在发展过程中积累了许多优秀传统文化故事,代代相传,融入日常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更形象更生动地获取人类创造的精神文化财富。

  教育是一项影响人的思维发展、提高人的德智体美各方面的实践活动。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将整个教学过程都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紧密结合,可以使培养对象成为具有正能量、拥有民族自豪感的“文化人”。同时,教育也是一个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递、扬弃和发展的过程,将其打磨成更加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更能够指导社会实践、更加具有非凡生命力的新文化。

  纵观古今,两者从来都是和谐统一、相互促进的关系。新时代,我们更加需要将两者加快融合、有机融合,尤其是在思政教育的实践活动中,充分融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这既能改进和创新思政教育的现实需求,又能进一步继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

  二、融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思政教育的现实需求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因此,高校要把学生放在第一位,尊重学生、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关注每一名学生个体的发展需求,提升学生的发展潜能。作为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重要基地,高校肩负着立德树人的重任,只有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新时期高校思政教育,才能使高校的育人作用发挥最大价值。

  首先,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思想来源。儒家、佛家、道家三部分主流文化组成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儒家文化以仁义道德为核心,佛家文化以慈悲善念为核心,道家文化以遵循自然为核心,不仅内容广博、思想深远,而且其所蕴含的道德价值、人生哲理,可以为高校大学生提供为人处世的行为模范。同时,高校思政教育的核心就是立德树人,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培养全方位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可见,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思想来源,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作为高校思政教育教学的重点内容,对提高思政教育质量,培养高校大学生阳光乐观、永不言败、团结奋进的精神有着重要作用。

  其次,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塑造高校大学生完整人格的重要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融合优秀传统文化和当代人类文明优秀结晶,凝聚全社会价值共识总结凝练得出的,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先进价值观,具有大众性和普遍性,是全社会成员普遍认同的价值观。将两者融合,对塑造当代大学生的人格具有重要的作用。

  再次,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促使思政教育从理论转化为实际教育成果的重要条件。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在教育的目标、内容上是相一致的,都是为了培养高尚的人格,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开展思政教学具有超凡意义,一是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促使校园思政教育从科学理论转化为实际成果;二是对高等教育中出现的弊病,如大学生道德行为方面的问题,可以通过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愤图强、坚持不懈等精神去改善;三是很多优秀古代事例典范可以为高校思想道德教育提供道德实践示范,提升大学生内在道德修养。

  三、当前高校思政教育的短板与不足

  (一)思政课程内容不够丰富新颖

  虽然高校在思政课程中已经加入了部分经典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但总体来说,涉及的传统文化教学内容不够新颖、比较陈旧,无法勾起学生学习兴趣,导致学习效率大大降低、学习效果不佳。

  (二)宣扬过程不够深入有效

  高校虽然会经常举办一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活动,如书法比赛、中华诗词朗读比赛、民族舞蹈表演比赛等,但是往往仅追求形式,质量上还有待提高。同时,大学生关注的重点可能只是比赛本身,对传统文化并没有真正认可与喜爱,所以在宣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时候并没有落实。

  (三)融入方式不够灵活多样

  一方面,当前高校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的主要方式还是依靠课堂教学,采取老旧的“填鸭式”教育,以教师为中心、課本为基础,通过教师将优秀传统文化灌输给学生;另一方面,学生的学习目的主要是应付考试、取得学分,主动性不高。

  (四)大学生学习兴趣不够浓厚积极

  当前,社会信息技术高度发达,国际间文化交流频繁,大学生获得信息的途径越来越多样化、高速化。通过网络,大学生可以轻易地接收外国媒体宣传的价值观,感受外国文化带来的新鲜感。处于成长期的青年大学生,思想政治意识尚处于形成状态,对于事物的认识不够全面,而外国媒体在宣扬外国文化时,往往会夸大其产生的积极作用,加之部分媒体、商家的炒作,青年大学生被充满新鲜感的“洋文化”所吸引,对中国传统文化却漠然视之。

  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方法

  (一)完善课程设置,从源头融入

  目前,高校主要针对少数相关专业开设了相关传统文化课程,而大部分在校大学生,只能通过选修课方式接触到部分传统文化,更有少数大学生在校期间未能学习相关传统文化课程。对于这种现状,一方面,高校应该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课程纳入大学生学习计划的一部分,普遍开设课程,使大学生能够系统、全面地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另一方面,目前很多专业课教师觉得思政教育有专门的思政课程教师,和自己没有什么关系,这样的想法是错误的。因此,高校要加强思政课程改革,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各个专业的专业课程中去,在专业课程中找到思政课程的融入点,使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的同时,学习到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实现“文化育人”的目的。

  (二)转变教学方式,努力开辟融入教育新模式

  1.借力“实境课堂”,生动展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经典故事,具有鲜明、生动的特点,可以作为案例,有目的地贯穿整个教学活动,增添课程的趣味性,激发大学生学习的兴趣,如在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教学时,可以将核心价值观的二十四字内容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相结合,使青年学生在趣味性故事中对其加深理解。同时,也可以开展一系列中国传统文化走访活动,如参观一些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基地,走访老兵了解抗战时期故事,定期播放一些爱国主义教育电影等,通过这些方式,使学生通过具体、形象的事例,实际感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进而对其产生学习兴趣。思政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注重学生德智方面的发展,又要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通过在思政教育课程中融入古代经典故事、身边实例、社会的关注热点等,加强大学生学习的趣味性。

  2.创新“一体化学习”模式,充分调动学习兴趣

  当前的教学还是以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为主,在教学过程中容易出现学生接受程度低、兴趣度下降等问题。因此,高校应该积极转变教学方式,创造良好的课堂环境。在课堂上,高校教师要增加与学生的互动交流,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引导学生积极开展课堂交流讨论,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实现教师授课、学生学习一体化。

  (三)加强教师专业素养,提升能力、素质水平

  高校教师作为教育工作中的主体,要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首先必须提高教师的传统文化知识水平。高校教师要自觉学习并积极参加思政教育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培训,不断提升自身素质水平,加强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将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紧密结合。同时,高校教师作为高校大学生的标杆和引路人,在平时生活中就应该做到艰苦朴素、奋发图强、热爱祖国,加强自身的师德师风建设,发挥好表率作用。

  (四)通过校内外平台,充分宣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1.依托校内平台,强化运用交流

  学生社团是大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建立的组织,高校可以对大学生社团进行积极指导,引导社团在开展学习和组织活动的时候结合传统文化。各个高校社团都可以通过文化表演、竞赛答题等形式来开展践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动,这既加强高校之间的交流、丰富校园生活,又在无形之中促使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交流。党组织和共青团组织可以围绕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如通过入党积极分子培养、演讲比赛、文化节、主题团日、组织观看爱国电影等各种各样的活动,在党员和团员中加大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宣扬力度,引导大学生钻研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并营造良好校园文化环境。

  2.借助校外基地,拓宽文化传递渠道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在其发展过程中留下了很多文化结晶,地方主管部门将这些文化结晶集中起来,建立了名人馆、博物馆、文化馆等纪念馆,高校可以组织大学生参观这些历史文化遗产,并鼓励大学生作为志愿者参与这些历史文化活动。

  3.完善评价机制,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德育相结合

  大学生德育工作效果的好坏,是德育评价机制最直接的反映。高校应当将参与校内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活动与德育评价机制相结合,建立文化活动积分制,对主动参加校内外优秀传统文化活动的青年大学生进行积分和物质上的奖励,从而激发大学生的参与热情,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青年大学生的学习生活。

  (五)创建思政建设氛围,将优秀传统文化渗入校园环境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尤为重要。学校的校园文化直接影响着学生思想政治的形成,因此,高校应当利用校园环境,采取多种方式将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校园文化环境中去。比如,在学校宣传栏固定位置开设中国古代名人版块并定期更换,对名人事迹进行宣传,通过装饰校园文化墙、雕塑等校园景点渗透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校园环境中形成浓厚的优秀传统文化氛围,让师生在校园中随时随地都能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六)建立新媒体宣传平台,创新宣传方式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使得网络宣传发展迅速,高校的官方网站、微博、微信等平台对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高校宣传部门可以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定期以图文、视频等形式,通过网站、微博、微信推送给师生,打破课堂的时间限制,促进师生线上交流,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大学生认同、探究并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持续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姜会,王丹,沈鑫.文化自信背景下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研究[J].办公自动化,2019(5):34-35.

  [2]乔禾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9.

  [3]王燕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资源[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8(8):82-85.

  [4]迟成勇,吴锦旗.论中国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8(3):62-68.

  [5]周春辉.中国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现[J].中州大学学报,2014(2):100-103.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