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当下,高校体育教育是其中的重中之重。高校体育教学是体育基本技术、基本技能、基本知识的传授与体育精神培养的有机结合。大力发展高校教育,可增强学生身体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当前,高校学生需要的是身心全面发展,这同传统的、片面的、不均衡的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相违背。本文将通过剖析当前高校体育教学中的体育精神得出相关结论,从而为促进高校体育工作思路的调整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价值,为高校体育教育发展向前推进关键一步。
关键词:高校;体育精神;教育价值;教学改革
一、引言
近年来,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不断发展,学校更加重视促进体育运动的健康发展,加强青少年竞争意识、合作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怀的培育,以创新的方式促进体育精神在体育教学中的广泛传播已经成为高校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研究体育精神的教育价值,探索体育精神教育的路径与方法,才能更好地促进青少年健康人格的形成。
二、高校体育精神的内涵
体育精神教育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艰苦奋斗、拼搏进取、集体主义等,高校的体育教育是其传播的主要途径。其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行为规范,提升道德素质,促进全面发展。目前,体育精神教育已经纳入高校教育的重点要求,培养具有优良体育精神的人才成了高校教育的重要课题。
一是艰苦奋斗精神。我们应该要理解新时代的艰苦奋斗精神,碰到困难要迎难而上,始终坚持自身的理想不放弃,适应当代社会竞争,培养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使其适应社会发展潮流。
二是拼搏进取精神。它是体育精神的核心,对于其他学科而言,这项活动带给大学生的震撼和冲击都是最直接、最持久的。无论是竞技体育的参与者还是竞技体育的观看者,都能直观感受到内心的进步力量,在无形之中努力激励着人们拼搏进取,奋发向前。
三是集体主义精神。在体育领域中取得的成就,归根结底还是集体努力的成果,从队友教练员再到国家政策的支持都体现得淋漓尽致。
四是公平竞争精神。倘若体育活动失去了竞争性,体育精神便无法得到弘扬,这会使得体育精神失去活力和意义。在高校体育活动中,开展一些竞赛活动,如课堂的评比、测试等,可加深大学生对公平竞争的理解认知。
五是遵纪守法精神。确保体育竞赛活动高效开展需要以规则和制度为保障,要在无形之中培养大学生遵守规则的意识,强化其遵纪守法精神。
三、高校体育精神的教育价值
高校体育精神是以高校师生通过体育教学活动为载体,集中反映大学生的价值取向的一种意识形态。它通过遵规守则、团结合作等精神促进大学生的人格完整和精神健全。同时,它也是大学生意志品质和完整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高校开展体育教学实践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促进学校体育教学目标的实施
体育教学是高校课程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环节,体育精神的培育是弘扬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体现。目前,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的总体目标是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和思想品德,使其能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体育教学并不仅仅局限于学生体质的发展,还在于对其精神品质和道德素质的培养。融入体育精神的教育可以更好地从身体、心灵、精神等各方面提高学生的拼搏精神与合作能力,促使其全面发展。体育精神教育的开展,能使学生更加了解体育文化、参与体育运动、传承体育精神,有效促进教学目标的实。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体育精神产生于人们的社会活动中,是能指引人们坚持奋斗、积极向上的动力源泉。从古至今,很多体育运动中都涌现出了为国家、为民族荣誉而顽强拼搏的爱国精神,这也是体育精神的一种体现。青年学生作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除了有强健的体魄外,更应该有热爱祖国的精神。加强体育精神的教育,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培养其吃苦耐劳、奋勇拼搏的优良品质。通过体育锻炼,学生能更好提高自己的身体素质和精神品质,为国家社会主义事业的奋斗贡献力量。
(三)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高校在体育教学中重视体育精神的培育,有利于帮助学生构建正确的价值观。体育精神中蕴含着公平、公正、团结合作的凝聚力,能通过一定的行为规范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开展体育精神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合作精神,使其在这一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从而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困难挫折,这对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四、高校体育教学中培育体育精神的策略
新时代的高校体育学生,不仅要运动功能达标,还要兼备优良的体育精神,竭尽所能地做到将这一精神贯彻整个生涯。这就要求高校体育教学的教师能对学生进行循循善诱,逐步培育学生的体育精神,使其深深烙印进学生的心底,成为学生体育生涯的指导精神。
(一)树立教学理念
高校作为培育体育人才的重要场所,有责任、有义务使体育精神教育深入学生心中,培养兼具精神素养与运动素养的全优型人才。高校体育教师作为学生的领导者,在培养体育方面栋梁之材上责无旁贷。实施高校体育精神教育,实现学生的精神素质与运动素养的结合,是目前教师在体育教学中的关键环节。要实现这一目的,可以从平时课堂教学上出发,在课堂上为学生树立体育精神教学理念,使学生能够了解体育精神。同时,教师可以在教学理念的传递过程中多为学生列举一些体育精神有力的诠释者的光辉事迹,如在奥运会上克服种种困难屡次获得世界冠军的邓亚萍、在一生中都在为体育事业奉献的李宁等。将可以称之为学生前辈的进军历程阐述给学生听,能够起到燃起学生的英雄梦、推动学生向偶像学习的目的,将体育精神的教育贯彻得更具体化、实际化。
(二)优化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只是让学生单一地接受一些体育训练和专业概论等知识的灌输,缺乏体育精神的培养,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众所周知,只有物质食粮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精神食粮的滋养,如此一个人才能拥有完整的人生。所以,高校体育教学要重视运动锻炼,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更因该重视体育精神建设,让学生理解体育精神是一个运动员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国家体育事业兴盛发展且确保持久不衰的力量源泉。高校应通过体育教学模式的转变,使学生能够主动训练、乐于训练、勤于训练,并在训练中体会体育精神的价值和魅力,从而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高校体育教育的质量也得以提高,最终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育人目标。
(三)重视教学方式
高校体育生体育精神的培养一直是教育部门深切关注的焦点,我国的体育事业正处于高速发展的全盛时期,对于体育运动员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加。然而,如今高校体育专业毕业的学生大多无法满足国家运动队的选拔要求,很多选择了教育类与社会工作类的工作,暴露出了高校传统体育教学方式中存在的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不到位的严重弊端。为了改变这一现状,高校教师必须严格要求自己、严厉苛求学生,重视体育精神教学方式的实效性与实用性,争取培养出具备良好体育精神的能够献身于国家体育事业的优秀学生。教学方式应当尽量多样化、人性化,避免单一枯燥的课堂式教学,切忌全程实训的魔鬼式教学。
(四)增强教育实效
体育精神的教育关系到学生体质、人格、心灵等各方面的发展,关系到后备人才的培育与发展。因此,高校要及时更新教育理念,在教学中为学生营造体育锻炼的氛围,将体育教育与精神培养相结合。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实现教育目标,高校必须合理利用教学资源,将体育文化教学尽可能与学生实际相結合。除了日常的体育教学外,教师还应当及时了解学生的情况与需求,让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多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及时更新、充实教学内容。利用不同的教学形式,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发展,提高体育精神教育的育人实效性。
五、结语
随着我国体育建设的蓬勃发展,高校体育教学中对于学生的体育精神培养成为新时代格外引人关注的热点话题。高校体育教学是为国家体育事业培育优质运动员的重要途径,因此,高校教师担负着培养具备优良体育精神的全优型体育人才的时代重任。树立教学理念、优化教学模式、重视教学方式和增强教育实效等措施,可以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实现高校体育教学的育人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马丽君,梁丽珍.探析高校体育教学中体育精神的培养与弘扬[J].考试周刊,2009(25):158-159.
[2]王哲.高校体育教学中体育精神的培养[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电子刊),2015(5):221.
[3]董跃春,谭华,宋宗佩.建设终身体育社会的价值研究[J].体育科学,2016(4):51-60.
[4]曹阳.高校体育精神教育的路径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33):61-62.
[5]霍丁鹏.学生全面发展视域下体育在高校育人建设中的价值与路径研究[J].中国学校体育(高等教育),2018(5):12-18.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