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农村普法宣传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时间:2023/11/9 作者: 青年时代 热度: 25252
周菲菲

  摘 要:普法宣传教育工作是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科学合理地开展普法宣传工作,对农村基层法治建设工作以及保护农民群众自身合法权益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但是,现在普法进程中依旧存在诸多弊端和问题,农村普法现状不容乐观。只有及时研究制定有效解决措施,方可根治此类问题,提升农村普法成效,推动国内农村法治化建设进程。本文将立足于实际情况,对农村普法宣传中的相关问题和解决措施予以深度分析和阐述,希望能为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关键词:农村;普法宣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引言

  普法宣传教育是构建法治社会的基础,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一环。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我国多项事业发展居世界前列,在世界经济体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基于此背景,不仅要及时加强国内外沟通交流,拓展省、市、县等地区经济发展路径,还要跟进新农村建设工作,全方位、多角度助力农村经济增长,创设文明乡村、法治乡村。在农村地区开展全面的普法宣传,可以让广大农民群众正确了解法律、认识法律,以法律的武器保护自身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二、农村地区普法宣传教育的意义与价值

  依法治国不可一蹴而就,它是一项系统化、全面性的工程,自1986年始,第一个五年法制宣传教育计划出台,到现在已有数十个年头。对社会民众进行系统化法律宣传教育至关重要,旨在让更多民众知法、懂法、守法、用法,从而促进依法治国发展进程。全国农村人口近6亿,规模相当庞大,但是各类主客观因素交织,很多问题仍未被透彻处理。中国是人口大国,农业人口占有较大比例,农民不懂法、不会用法的情况屡见不鲜,难以有效维权,农村基层做好普法宣传教育工作,显得尤为关键和重要。

  (一)强化全民法治素养

  通过数次调查和分析可知,在以往20年间,我国处在城镇化发展时期,城镇人口开始大幅度增长,并且达成了飞跃式发展。基于此前提,农村人口数量仍存有很大比例,总的来说,农民群众用法能力如何、司法知识掌握程度如何,将会直接影响国家依法治国成效,所以在农村地区开展普法宣传教育活动尤为重要。当前,各地区农民群众在法治知识掌握和法律应用意识层面相对薄弱,和国家依法治国的目标差距还是很大,亟待政府工作人员进行深入分析与研究。只有这样,才能保障农村地区普法宣传教育工作可以有条不紊地落实,之后在此基础上综合性强化农民群众法治素养。

  (二)助力社会和谐发展

  现有农业经济机构在持续优化,农村城镇化发展可谓突飞猛进,农村各项事业改革工作步入攻坚时期,人民利益得到了良好维护,但仍有一些问题存在。再加上农民本体维权意识薄弱、维权能力匮乏,极易产生更多纠纷和矛盾,对社会正常有序发展造成消极影响。

  (三)推动农村大繁荣

  普法宣传教育做好了,才算是打牢基础,才能帮助广大农民群众全面了解和自身权益息息相关的法律知识,明确当前时代若干农村政策规定,不断提升自我维权意识和强化维权能力的同时,大幅度强化农民群众的整体政治修养。农民群众掌握法律知识、学会使用法律后,才能在实际生活中深化这些知识,从而维护本体合法权益,侧面上还会促进社会发展文明水平的提升。

  三、农村普法宣传教育现状

  (一)农民群众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人口众多,农村地区便成了国家普法宣传的主阵地。当前,农业人口多、农村经济单一、农民思想守旧,这些因素让农村地区普法宣传工作存在一定难度。国内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农村地区的留守儿童和孤寡老人数量不断增加,并且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比较滞后,教育资源不如城市充足,民众文化水平不高,接受知识的能力也很弱。还有就是农村地区民众的传统思想根深蒂固,加之村規民约由来已久,法律就居于次席。

  现在国内诸多专家和学者均针对国内农村地区法治建设情况和普法情况展开剖析,为社会法治化发展献计献策、添砖加瓦,以《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文化现状》和《对当前农村基层法律文化建设的探析》等相关文献最具代表性。

  (二)普法手段

  农村地区普法宣传工作开展期间,普法宣传海报和围墙警示语等随处可见,普法工作覆盖面较广。但从实际角度加以分析可看出,这些普法宣传模式只是向公众诠释字面含义,很少有人知道如何适用与如何维权。很多普法工作人员在工作中都是走过场,对农村普法宣传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也没有考虑农民切身利益,未能针对常见型法律问题展开大力普法宣传和教育,最终造成普法工作系统性缺失,普法难见成效。

  四、当前农村地区普法宣传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人员差异

  农村地区人口相对分散,现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就业岗位普遍增多,很多原来在农村居住的年轻人选择离开乡村前往城市谋生,以求获取更好的生活。农村地区就产生了大批留守儿童和孤寡老人,这些人都属于农村弱势群体。

  老年人身体健康状况每况愈下,理解能力和认知能力也远不及年轻人,很多老年人因为上了年纪无心关注法律问题。小孩子心智尚未成熟,在法律问题的理解上也很不足。农村地区普法宣传教育对象定性为农村民众,农村民众之间存在巨大的文化差异和年龄差异,他们的工作岗位和社会地位不同,每个人对普法宣传内容的理解迥异,农民个体法律需求也各不相同。

  普法宣传过程中没有做出科学合理的对象归类和目标划分,以一刀切的手段来办事,农村地区普法宣传工作无法获取实质性的进展。

  (二)普法难持续

  现在社会普法宣传工作主要从两个角度入手:一方面是法律从业人员,这类人群会不定期进入农村地区,为村民讲解法律知识,开展法律援助活动,帮助农民群众处理法律问题和法律纠纷,但是周期不长,仅能给农民进行法律常识教育或是提出一些法律建议,难以长期跟踪和调查某一案件,并且普法周期不固定,普法宣传的持续性就难以长久维系;另一方面是法学专业学生,这类人员以法律志愿者的身份在农村地区进行普法宣传,但学生只在寒暑假之余才能深入农村进行普法宣传教育,普法时间范围有限,导致农村普法宣传短效性特点明显,未能达成可持续性普法,农民群众的法律理念和法律思维以及用法行为都是老样子,这种普法确实帮不上“大忙”。

  (三)观念守旧

  农村地区民众受到经济水平和发展环境限制,传统思维模式对其影响深远,不同地区有着自有的风俗习惯,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普法工作进行。很多农村家庭生活方式显现出大家族形态,有的家族少则几十人、多则百人以上,几代人生活在一起,个体价值观深受家族影响[1]。

  部分农村地区的乡规民约是在当地人风俗习惯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民众始终以此为信条去规范自我言行。乡土社会追求无诉,要求用“礼节”化解矛盾、维持社会秩序。当前,很多农村地区的家族观念根深蒂固,生活结构通常为家族聚集式结构为主,有的家族甚至是还会保留家谱、家规等,形成了尤为固化的家族观念。在当代社会,任由传统观念横行,必然会阻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进程和法治化进程,亦会对农村地区普法宣传工作造成重创[2]。

  五、解决当前农村地区普法宣传工作现存问题的措施

  (一)规范普法内容

  农村民众中存在的法律问题一般以普遍性问题和共同性问题居多,也有一些特定群体中存在的一些特殊问题。所以在普法宣传工作开展前,普法宣传工作人员要深入农村、深入群众,事先归类整理相关问题,具体宣传过程要在有限时间内最大程度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的法律需求。针对特定人群,要委派专门普法人员认真处理少部分人群中存在的特殊法律问题,对特殊人群的问题要详细记录在案,做好总结分析工作。农村普法宣传工作人员要遵循“按需施教”基本原则,针对性地对不同民众不同诉求给予讲解和帮助,更好更优引导广大农民群众学会知法、懂法、用法,在权益遭受侵害时学会使用法律的武器维权。

  大学生是当今农村社会普法宣传教育工作的主力军,大学生青春年少,有着年龄上的一定优势,由此便可针对性地在农村中小学中开展普法宣传活动,和校内师生亲密接触,从而在根本上学校普法宣传效能。学生群体中存在的法律问题具有集中性特点,筛选此类普法宣传教育手段去操作,法治教育质量和效率便会有效提升,也会节省诸多资源投入和时间成本。

  (二)扩大覆盖面

  传统普法宣传一般都是“言传”,而忽略“身教”,凭借几张嘴向农民讲解法律知识,这种灌输式普法的效果不佳,很难达到预期成效,所以要基于原有基础进行创新。接受线下普法宣传教育的农村对象以老年人和孩子居多,以往重说教的普法手段因循守旧、形式固化,内容枯燥无味。普法宣传教育工作者针对此类人群进行普法宣传时,要学会创新普法方式,实现生动、灵活的普法,如借助农村地区常见型案例,顺势引入对应法律规则。只有接地气和贴近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普法工作才能更顺畅、更高效,必然也会强化农村民众自身法律意识[3]。

  现在农村地区人口流动频率巨大,很多人都是春走冬归,过年的时候才会回家一次。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和普及的今天,智能手机用户连年增加,许多平台相继涌现,为人们的生活和日常沟通增添了巨大便利。农村地区普法宣传教育工作要抓准时机,普法方式也要与时俱进,普法工作人员可创建微信普法公众号,为民众提供便利的普法宣传,让更多人从中受益,继而提升当前社会整体法治水平。还可以借助媒体的力量,让农村普法人员通过电视、广播、网络平台等,大力宣传和普及法律知识。

  与此同时,要与社会中的文化部门、宣传机构、教育单位等通力协作,之后在此基础上制定出满足农民需求、贴近农村生活现实、通俗易懂的专栏节目。关键点是根据农村地区民众文化心理诉求,创建互动机制,对农民学法、用法进行有效的心理指导。官方媒体普法教育与民间普法教育一同发力,一同提升广大农民的维权意识,实现无死角普法,让全民受益。要让每一个人在生活中处处都能够了解法律,学习到法律知识,关键时刻第一时间想到的是法律,不给违法行为留有可乘之机[4]。

  (三)灵活设置普法时间

  农村民众工作时间较为集中,农忙时都在赶着种地、收地。普法工作人员的时间也较为有限,特别是在校大学生,他们只有在寒暑假有时间进入乡村普法,所以要协调配置农民、普法者的时间,由此方可达到预期成效。

  针对务农人员的普法工作,可在下雨天、农闲时间等组织他们接受普法教育;针对外出打工、经商的农民群众,可通过邮寄法治资料的方式进行间接式普法宣传教育;针对部分党员村民,要与党校教育工作相结合,执行阵地式教育;针对农村弱势群体,如妇女、老人、儿童等,要亲自上门进行普法服务,与受众密切沟通和交流,继而全面强化法治宣传效果。

  普法工作正式开展前,要事先通知广大农民群众普法开展时间。线上普法、线下普法,无论是哪种普法宣传形式,无一例外都要提前通知民众具体活动时间和内容细节等,预留更充足的准备时间和选择空间,从而达成民众主动获取法律知识的目的。

  (四)降低维权成本

  在面对法律问题时,多数情况下广大农民群众都不会选择走法律途径处理问题。究其根本,主要是他们认为法律维费时、费力、费钱,所以另谋他法。

  农村地区发展水平不高,受种种因素限制,农民群众收入没有城市居民收入高,在处理矛盾纠纷等问题时,花费大量金钱就会放弃法律维权。所以广大农村普法宣传工作人员要向村民普及一种观念,那就是不能因为要花钱就放弃法律维权。要对农民诉讼程序予以简化,并且最大限度上降低诉讼成本,向其灌输“诉讼受益>诉讼投入”的基本意识,权益无小事、法律当先行。

  (五)高效资源整合

  第一,专职和兼职相融、普法与执法结合,创建良好的农村普法网络,为广大农民群众学法、用法提供平台[5]。

  第二,高效整合司法工作者、基层法律服务人员、法律志愿者、律师等人力资源,委派这些人在农村地区开展巡回普法宣讲,推动他们在普法活动中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阐述法律知识,让群众掌握和了解新时代趋势下国家依法治国的重要性和意义,由此不断提升农村地区普法工作质量与水平。

  第三,地方财政预算中需要纳入农村普法教育经费。与社会经济发展现状相互结合起来,之后在此基础上明确农村地区普法宣传工作的对应经费指标,从而让普法宣传活动在充裕资金支持下可持续进行,不让农村普法出现断层状况。

  六、结语

  农村普法是大势所趋,是社会主义法治社会建设中的必然要求,在农村做好普法工作,有助于提升农民群众综合素养,也会让他们树立起良好的法律意识。中国是农业大国,也是人口大国,农业人口数量巨大,所以做好农村地区普法工作显得尤为关键和重要。若想建设出一个良好且和谐的社会环境,便要深入农村基层之中,通过规范普法内容、扩大普法覆盖面、灵活设置普法时间、降低维权成本、高效资源整合等手段,全方位、多角度进行农村地区普法教育工作,让法律成为农户“必需品”。他们遇到事情和问题时,让他们第一时间用法律武器维权,维护自身权益的同时,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参考文献:

  [1]万金湖,万拓.当代中国农村女性维权的路径选择与价值评析——以法制电影人物秋菊和李雪莲为例[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编辑部,2020(1):153-157.

  [2]江佩贤,朱乐新,张紫旭,等.我国农村基层法律服务问题的探索及对策研究——以湖南省H县与S县的调研为背景[J].法制博览,2018(25):33-34.

  [3]晏永恒.浅析农村婚姻家庭纠纷的特点及化解方法——以129例青海农村婚姻家庭纠纷为例[J].法制与社会,2019(17):128-129.

  [4]林慧.农民普法教育的三重維度——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背景[J].闽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4):22-26.

  [5]李宝光."七五"普法背景下法学专业学生参与法治宣传的价值研究[J].法制与社会,2019(7):128-129.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