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高职院校;舞蹈编导;课程设置
一、引言
高等职业院校舞蹈编导专业以培养能够独立编排舞蹈的技术型人才为主要目标。目前,只有一部分艺术类高职院校开设了此专业,相比本科院校,高职院校舞蹈编导专业的专业课程内容基本统一,但文化公共课程的内容设置并不丰富。编导是一门复合型学科,要想让培养出的学生在市场上有竞争力,就一定要清楚高职院校舞蹈编导专业毕业的学生未来的就业方向跟岗位需求。如何做到优于他人,关建在于学生自身和教学课程的设置。
二、高职院校舞蹈编导专业发展背景
(一)舞蹈编导学科概念
舞蹈编导是舞蹈(舞剧)作品创作、排练、合成和最终演出过程中的组织者及领导者,“编”为编撰、编创,“导”为指导、领导等,专业特点是编及导的结合统一,属于复合型人才。舞蹈是一个从无到有的创作过程,舞蹈编导先要深入生活捕捉鮮明的舞蹈形象,再创造组织舞蹈语言、编排设计舞句舞段,最后将构思通过排练由演员体现于舞台之上,表达舞蹈的情节内容和内心的思想感情。舞蹈编导专业主要包括专业技术和基础理论两类课程,教授舞蹈编导的基本职能、舞蹈创作的一般过程、舞蹈语言、舞蹈结构和舞蹈要点等。除此之外,还要求学生个人具备正确认识生活、概括生活的能力,有一定的的文学修养和其他相关领域的知识。
(二)舞蹈编导专业发展背景
1955年,北京舞蹈学院开设我国第一个舞蹈编导班。该班首席教师,苏联舞蹈编导家、俄罗斯共和国功勋演员维多克·伊万诺维奇·查普林,为我国培养了第一批共32位编导。两年的培训为实践打下了深厚的基础,1957年,该班李仲林、黄伯寿在查普林和中国著名京剧艺术家李少春的指导下,将国外的方法与中国舞蹈的特点相结合,创造出中国第一部大型民族舞剧《宝莲灯》。
据史籍记载,我国古代就已有各种规模的歌舞表演了。唐代时期,专门负责排练乐舞的执事者就相当于今日的舞蹈编导,如李可及创作排练的《菩萨蛮队舞》和《叹百年》两部大型乐舞,至今仍有记载。20世纪50年代之前没有开设有关舞蹈编导专业的单独学科,如《傀儡》《卖》等跨时代的优秀作品都是自20世纪30年代,由吴晓邦、戴爱莲累积演出经验而创作表演的。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对舞蹈事业非常重视,专业的舞蹈工作者不断从艺术实践中总结经验,并慢慢形成比较系统的舞蹈编导理论。1982年,贾作光副院长筹建编导系,设立了首届编导专科班,组织院内外专家进行授课,为编导学科的正式建立奠定了基础。1985年,编导系正式成立。此后,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设立舞蹈编导专业。
如今,舞蹈编导专业已经进入高职院校,但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都受舞蹈表演教育专业影响,并没有发展成熟,甚至培养出来的学生在综合能力上没有表演专业学生强,面临着创作难以出新,毕业后专业难对口的尴尬局面。因此,对于高职院校舞蹈编导的教学工作者来说,了解本专业的历史发展,深思如何构建适合高职院校发展的舞蹈编导教学体系并落实,是高职教师为高职院校的舞蹈编导专业带来更好前景的关键。
三、高职院校舞蹈编导专业课程设置
(一)课程设置情况
根据不同地区高职院校的统计,设有舞蹈编导专业的高职院校大多为艺术职业学院,主要课程相对统一,基本为基训、技巧、身韵、民族民间舞、编舞技法、剧目排练、舞蹈赏析等,培养目标一致,但教材并不统一(如中外舞蹈史、舞蹈概论、导演课等理论课程);艺术采风、音乐剪辑、灯光使用、舞美设计等实践课程基本没有涉及,与之相关的选修课程也相对较少,这表明舞蹈编导专业这一门综合性、交叉性的学科除了多上几节技法课外,其他课程与舞蹈表演、舞蹈教育专业基本相同。
高职院校的舞蹈编导专业的课程设置目标是培养知识结构全面、舞蹈技能多样的能力丰富的编导人才。但其课程设置偏重于对学生基础素质的培养,分类较为笼统,范围不广也不细致,尤其缺乏延伸性的课程。其实,高职院校的舞蹈专业的很多优势都被忽略掉了,其办学特色的核心点是舞蹈编导专业的“创新”,只要找到了高职院校的舞蹈编导专业如何出“新”,就自然找到了课程设置上的“特”。
(二)与普通本科院校的不同
舞蹈编导专业在本科院校蓬勃开展的同时,专业类高职院校随着社会形式的变化和需求,也开设了舞蹈编导专业,但是数量并不是很多,并处在摸索阶段。人才的竞争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对人才的培养手段和方式,作为善于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的高职院校,需要根据社会需求、地方文化、学校发展、学生条件有针对性地进行舞蹈编导课程的合理配置,为学生提供多样性的课程选择。
高职院校与普通本科院校不同的点主要在于学生和课程两方面。从生源上来看,高职院校舞蹈编导专业的学生的专业素养与文化水平之间的矛盾是最大的问题,这也是其与普通本科院校的不同之一高职院校舞蹈编导专业的学生年龄较小,文化素质相对不高,但身体素质都相对不错,思维想象力也比较丰富。调查发现,高职院校舞蹈编导专业的课程设置普遍为专业课程较多,公共课程较少,理论课程基本没有,这就导致教学内容与学生水平之间矛盾的产生。专业能力固然重要,但对于编导专业的学生来说,综合素质更重要,如果忽视了这一层面,就会出现华而不实的作品。因此,高职院校舞蹈编导专业应该利用自己的优势,弥补自己的短板,在课程上增加基础理论课、相关功能课和实践课程的设置,还可以让学生利用假期时间进行创作实践,以此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创造能力。
四、优化课程结构的思考
(一)实践教学与课堂教学相结合
高职院校舞蹈编导专业的特点就在于重在实践、完善技能。因此,针对目前高职院校舞蹈编导专业的课程依旧以课堂教学为主的情况,应该刻不容缓地将改革提上议程,让实践教学进入课程教学,与课堂教学相辅相成,提高学生的编导技能;合理安排好专业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并且将实验课纳入主干课程,将实践与教学紧密配合,再根据专业培养计划、相关学科内涵分别设计出专业理论课程、跨专业选修课程,以扩展学生知识面,促进综合素质的提高。
目前,高职院校舞蹈编导专业最大的问题是课程设置结构单一,种类比例不均,重必修轻选修,理论基础薄弱,创作实习学时少。想要解决问题,最主要的还是实现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内容对接。实践课程可以将素材采风课、剧目实践课、创作实习课、作品分析课等课程纳入教学计划,在实践中提取生活素材、增强创新思维,获取更多的舞蹈素材,为实验教学和课堂教学内容对接创造有利条件,加强学生的人文底蕴与艺术修养,开设舞蹈艺术心理学、舞蹈美學、钢琴曲式等选修课程,成立艺术实验教研室,定期组织原创作品专场晚会和比赛,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增强创造力思维
在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创造力是最有价值的产物。在科学、综合、系统的课程中,编导专业学生如何去陈出新,最主要的就是教师要在课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思维,让技法为思维所用。基础课训练身体能力,主干课提高技术方法,而这些都是为最终编创作品服务的,作品才是成果。
舞蹈是用肢体说话,编导则是重塑这些肢体语言,将它们不断研究、创作,而不是重复、模仿。除了在生活中善于发现外,课程中的教学内容丰富化、教学手段多样化、教学方法多元化也对创造力思维的培养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例如,采用多媒体教学,定期举办讲座进行学术交流,重视启发、引发兴趣、引导学习、讨论分析等方法,让学生自主去观察和思考;发现学生的不同,以引导的方式尊重个人创作意愿,做到动作的流畅性、思维的变通性、作品的独创性。舞蹈与其他学科是息息相关的,善于了解其他学科,如电影、美术、音乐、戏剧等,可以从中汲取养分,提高自身的创作构思、情节安排、情绪渲染能力。
参考文献:
[1]纪华林.普通高等院校舞蹈编导专业课程建设研究——评《中国舞蹈编导教程》[J].高教探索,2018(10):131.
[2]李锐.普通高等院校舞蹈编导专业课程建设与改革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1.
作者简介:王宇聪(1993—),女,汉族,湖北武汉人,硕士,研究方向:舞蹈编导。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