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茶文化;跨文化视角;中国:英国
一、历史渊源
(一)中式茶的发展历史
茶叶源于中国,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中国最早利用茶叶可以追溯到神农时期,分别经历了食用和药用的过程。《神农本草经》中曾讲到:“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张仲景也曾在《伤寒杂论》中提及:“茶治便脓血甚效。”饮茶习惯普及大概在西晋时期,《广陵吾老传》曾记载,“晋元帝时,有老姥每旦独提一器若,往市留之,市人竞买”,这说明茶正逐渐成为一种普通饮料。南北朝时期,佛教传入、道教盛行,茶叶清淡雅致的特性与僧人们所追求的禅定入静、修身养性相吻合。进入隋朝以后,全民普遍饮茶,陆羽在公元780年作成的《茶经》是茶文化基本形成的一个标志。自此以后,茶叶便融入了中国社会,并成为中国文化中极为重要的篇章。
(二)英式茶的发展历史
总体而言,英式茶的发展相对中式茶起点较晚。17世纪,茶叶从中国传入荷兰。英国记载茶叶的最早文献是1598年出版的《林孝登旅行记》。当时,英国人把茶读作Chaa。1662年,嗜爱饮茶的葡萄牙凯瑟琳公主嫁给英王查理二世时,茶叶作为陪嫁品被带入了英国皇室。后来,她常在皇室中举办“茶会”,因此被称为“饮茶皇后”。在她之后,英王威廉三世、女王安妮也开始热衷于饮茶,在贵族阶层形成一股饮茶之风,而饮茶也成为了一种体现身份和社会地位的象征,一时为人争相效仿。18世纪后,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中产阶层逐渐壮大,饮茶的习惯逐渐走向民间。19世纪,英国人开始种植茶树,普通老百姓也有能力消费茶叶了,饮茶逐渐成为英国百姓所认可的一种休闲方式。
二、茶礼
(一)中国的茶道
饮茶必然少不了茶具。在我国古代,茶具也被称作茶器或茗器。西汉辞赋家王褒所著的《僮约》中,记有“烹茶尽具”这样的话,这是中国最早提到“茶具”的一条文字记载。中国的茶具造型美观,兼具实用性。根据产地、材料和用途分为许多种类。陆羽在《茶经》中精心列举出了用于烹茶的二十四器:风炉、纸囊、罗合、竹夹、釜等。一盏香茗的诞生需要经过许多工序,古人也在煮茶、品茶的悠然自得中修心养德、体味人生趣味。
古人饮茶时对环境力求清幽淡雅,以达到清静身心的作用。亭台楼阁、松间林下,亦或是静室里、明窗旁,都是极佳的选择。如果是在室內饮茶,则往往会配有挂画、插花、古玩等装饰品来增添一丝雅趣。
至于饮茶过程中要遵循的一套礼仪,不同时代、不同社会阶层和不同茶道流派各有一套说法。“茶会”一词在唐代诗人武元衡的《资圣寺贲法师晚春茶会》这首诗的题目里,以及周贺《赠朱庆余校书》一诗中都能寻得些许踪迹。其实,《全唐诗》里有关于答谢馈赠茶叶的诗篇已有三十多首。由此可以看出,“茶会”在唐朝已经成为了一种比较盛行的休闲方式。文人墨客借此契机,在“茶会”上吟诵风骚,抒发感慨。
(二)英国的下午茶礼仪
英式下午茶是英国茶文化一个重要的载体。18世纪时,英国人更加重视早餐和晚餐的质量,午餐相对简单。在早晚餐之间这一段漫长的时间里,人们往往会感到饥饿,一些贵族妇女因而想出了一种在下午四点左右和友人边闲聊、边吃一些小点心来充饥的办法。这种方式不仅可以缓解饥饿,还能够通过和朋友的交往来增进感情,以达到休闲、社交的目的,渐渐地,下午茶在社会中流行开来。
维多利亚时期,人们参加下午茶时,男士要穿燕尾服,女士则穿长袍。现代英式下午茶对着装的要求虽然没有过去那么严格,但是男士也需要穿正装,女士则身着日间礼裙、头戴帽子。服装的精致得体也折射出人们对这一社交活动的重视与对彼此的尊重。下午茶点心需要用三层的小托盘放置,最下面一层放三明治等咸味食物,中间一层放传统英式点心Scone,最上面一层放蛋糕和水果塔,要求从最下面一层开始往上吃。
在一场下午茶中,女主人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虽然有仆人协助,但女主人要亲自主持下午茶并为客人服务,以此体现对客人的尊重。在客人到来之前,茶杯、糖罐和奶缸都要提前准备好,茶壶是在客人就坐后才能拿上桌的。英式茶杯的特点是上宽下窄,且配有杯耳,在摆放时,注意杯耳要朝右,茶匙要放在杯耳下方呈四十五度角的位置,把手朝向身体。喝茶时,翘起兰花指被认为是不优雅的行为。
英国人的饮茶习惯与中国人有很大的不同。中国人饮茶重在“品茶”,品茶的清香与韵味,茶带有一丝苦味,而英国人会把奶加入茶中,使二者中和成“奶茶”,有时还会加入柠檬汁。中国人喜“绿茶”,而英国人多喝“红茶”。这和国家所处的地理位置有一定的关系。红茶性暖,而英国是一个岛国,受西风吹拂,气候潮湿,选择红茶对身体健康有益。
三、茶精神
(一)中国的茶道精神
据资料记载,我国茶文化源自于唐朝。随着饮茶之风在隋唐时期达到鼎盛,茶道精神也随之产生。最初,饮茶是文人士大夫会友、闲谈的社交方式,茶道精神被认为是理想人格的映射。宋代文豪苏轼就曾在《叶嘉传》中形容茶为“广风味恬淡,清白可爱”“容貌如铁,资质刚劲”,这折射出他本人对茶道精神的理解。陆羽在《茶经·一之源》中写道:“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俭”指勤俭节约的美德,是中国儒家文化所看重的品格之一,这与陆羽要求茶人做到的“精行俭德”不谋而合,体现出古代文人对理想品格的追求。
儒家精神“中庸、和谐”的思想也在茶道精神中得以体现。战国时期的《中庸》一书中明确提出了中庸之道,中庸和谐的思想在以小农经济为主体的古代社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中庸”,用现在的话来理解就是凡事都要有一个“度”,不能过犹不及。唐代裴汶在《茶述》中写道,“其性精清,其味淡洁,其用涤烦,其功致和”,就是用来形容饮茶能使人心性平和。宋徽宗在《大观茶论》也认为,茶也能够“致清导和”。茶叶本身就清淡平和,人们饮茶时相互交谈,增进了彼此的关系,创造出一种和谐而雅致的气氛,又反过来深化了人们对儒家“中庸”思想的理解,促进了社会整体的和谐稳定。
(二)英国的茶精神
英式下午茶的产生和贝德芙公爵夫人有很大的关系。据说,这位安娜女士每到下午四点左右就会觉得有些饥饿,但此时距离下午八点才开始的晚宴还早,她便吩咐女仆為她准备一些茶水和小点心。后来,她邀请朋友共享这份午后的惬意,下午茶便渐渐在贵族阶层流传开来。其实,公爵夫人的“下午茶”重点并不在“吃”上,而在于借此打发时光,享受生活中的那一份愉悦与自得。英国贵族生活的精致和优雅,在这一份小小的下午茶里得以体现。英国小说家阿加莎·克里斯蒂在小说《五彩茶具》中曾这样描述主人公们享用下午茶的环境:“草地上摆着两张白色的油漆雕花桌子,周围有不少式样不同的花园用椅。垂直的一种上面有花花绿绿的坐垫······”贵族妇女们在这样恬静清新的环境中品味的不仅仅是点心和茶的香气,更是贵族生活的悠闲与高贵。下午茶文化也是贵族们精致慢生活的一个缩影。
四、结语
茶叶起源于中国,茶文化随着时代发展不断丰富。茶叶在中英两国各自的文化土壤生根发芽,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二者虽有差别,但其所体现出来的茶精神都是各自历史与文化背景的产物,体现了人类对理想品格和美好生活的追求。
参考文献:
[1]曾好.中英茶文化异同的对比[J].英语广场,2018(5):42-44.
[2]严映雪.从茶文化中对比中英文化价值观[J].福建茶叶,2018(10):426.
[3]崔卓缘.英式下午茶的美感文化研究[J].美与时代(上),2016(2):18-21.
[4]周景洪.英国茶文化漫谈[J].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2):74-76.
[5]麻欣.英国茶文化的起源与发展[J].福建茶叶,2016(11):282-283.
[6]雷伍峰.英国茶文化的发展与特点及其影响[J].茶叶通讯,2019(4):504-509.
[7]陈光.谈儒家思想与中国茶道精神[J].福建茶叶,2016(1):201-202.
[8]谭宏伟.论中国茶道精神“和”的思想内涵及其现实意义[J].福建茶叶,2016(12):360-361.
[9]王玲.儒家思想与中国茶道精神[J].北京社会科学,1992(2):123-129.
[10]王主玉.揭示中国茶文化的精蕴[J].中国社会科学,1994(1):206-207.
作者简介:许慧敏(2000—),女,汉族,河南郑州人,本科,研究方向:英国国家文化。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