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互联网+”时代的全面开启给高校发展大学生党员工作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本文就“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发展大学生党员工作的现状和特征进行分析,并提出推进网络信息平台的建设进程、加快专业化党务工作队伍的建设、完善“互联网+”思维下的大学生考核体系、增强“互联网+高校基层党建”的实践体验等优化路径,进而实现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的创新提升。
关键词:互联网+;高校;发展党员
2015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了“互联网+”的行动计划,并于同年7月印发了《关于积极推动“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中国对“互联网+”的探索就此全面开启。“互联网+”是互联网创新发展下的一种新兴业态,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为主要技术代表,在与各行业发展的深入融合中,推动行业领域的新的发展[1]。
大学生是国家未来的希望,是先进知识和现代技术高度融合的群体。大学生党员是这个群体中的先锋者,其不仅引领着高校学生的知识求索和思想建设,更以自身的独特价值推动者高校各项工作的发展。新时期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大学生党员的发展和教育管理服务工作。在这一历史背景下,各高校基于“互联网+”积极探索,利用新技术改革和拓展党建的模式和方法,构建新媒体下党员培养和教育管理模式。然而,对于高校而言,这既是机遇又是挑战,能否有效利用新媒体,对高校发展党员工作的质量保障具有十分重要和深远的现实意义。
一、“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发展党员工作现状和特征
(一)网络信息平台建设亟待完善
当前,高校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开启了新一轮的党员管理系统的搭建和升级。就实践的总体情况而言,多是基于平臺延展方面上的升级。这种搭建方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党课覆盖面上的提升,同时也实现了党课对于空间、时间维度上的限制,使集中培养对象、入党积极分子及预备党员的学习得到了信息化层面的提升。但是,面对新形势、新任务,高校在党员管理和组织生活等方面依然以传统模式为主,不善于利用新媒体的方式和手段,不敢于提出新的想法和理念。就高校本身而言,对新媒体技术引入的不及时,对资金投入的不充足以及专职教师队伍的不完善,这些都导致了信息化发展进程上的滞缓[2]。
(二)专业化党务工作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就高校发展党员工作的实践而言,高校的入党教育体系由于教师的兼职性和不固定性导致师资的定期培训无从谈起。这就导致参与到入党培训课程教学中的学校领导、职能部门负责人或者学校从事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专职教师只能通过自身的能动性发挥来实现对于自身在内容、方法上的革新,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校发展党员工作在培训场面的改革力和创新力。在对高校的调查走访中发现,参与到入党培训体系中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师将其课程的内容照搬或延伸到学校的高校发展党员工作之中,这在较大程度上影响到大学生党员的学习意愿及积极性。
(三)大学生党员重发展轻教育的问题仍然存在
随着高校入党的逐步升温,很多同学在这场“红色”大考中,成为了随波逐流者,其对入党有着自身在就业、政治前途等方面的考虑,导致功利化的入党动机之下,其虽能够较好地通过入党培养体系的阶段性考验,但这对于其未来的成长极为不利。高校发展党员的工作中出现了重发展而轻教育的情况。因此,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发展党员工作中,网络信息平台的及时性、全面性、互动性以及传播的广泛性的特殊优势显得尤为重要。一定程度上,它能够实现循序渐进地引导帮助大学生树立端正的入党动机,让大学生全面地认识到党的光辉和真正的价值内涵,从而推动大学生党员不断成长和成熟。
(四)基层党组织生活模式创新力度不足
党员的组织生活是党员教育的重要形式,也是党员教育的重要阵地。一段时间以来,在组织生活方式当中都是以文件学习为主要的方式,用文件宣讲+政治反思的方式来达成对自身党性觉悟的提升。这一组织生活方式随着培养对象在生活方式上的变迁呈现出了一定的滞后性。同时这一组织生活方式实践的管理过程中因场地、时间安排等因素的影响,导致组织生活的频次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3]。
“00后”的大学生是伴随着信息技术而成长起来的一代知识青年。网络生活已成为他们生活当中不可或缺的一种方式。他们在网络中进行生活娱乐的同时,也通过这一工具实现着获取知识、交流思想等多元化目标。党员的教育管理需向这一方式进行有效融合,实现党员组织生活的信息化。当前,部分高校已开始在信息技术上发力,在网络平台上,集中培养对象、入党积极分子及预备党员可以通过在线课程的学习,来完成党课的学习和反思的提交,这是一种十分有益的尝试,但总体而言,在思想互动、组织活动以及平台影响力上仍存有一定的不足。
二、“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发展党员工作的优化路径
(一)推进网络信息平台建设进程
高校应基于“互联网+”趋势,充分发挥其对于资源配置和整合中的优化作用,开发建设自身的党团员培养发展信息化管理系统,为党员管理工作提质增效。在这一系统的搭建过程中,应以《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细则》为基础,制定出符合院校发展实际的入党积极分子关系信息体系,进而为平台的搭建夯实理论的基础。在平台建设的过程中,可借用“CEC”的管理模式进行。这一平台应包含学生范问、学习内容、积分管理、考核数据、活动发布等板块,并基于活动的价值进行赋值,在对学生管理的过程中,可通过积分的加减来实现对动态数据的描述,从而实现对学生入党教育活动和党员实践活动的在线教育和考核[4]。
(二)加快专业化党务工作队伍建设
高校应在发展的过程中,将承担发展党员工作的师资队伍壮大放在“互联网+”高校发展党员工作的突出的位置,应逐步加大专职教师的岗位设置,从而盘活整个培养体系的建设力和创新力。一方面可以加大对校内的选拨,使热爱党的工作,具有较高的理论素养、党性强、政治业务过硬的教师走上专职化岗位。另一方面,可通过人才招聘的方式,为高校发展党员工作输入新鲜血液,从而提升队伍的整体层次。在着眼于校内建设的同时,也可以通过对入党培训教师队伍的校外扩容来丰富队伍体系,如可以聘请校外优秀的党员、学者、企业家等做专题讲座,用他们的成功经验来增加入党培训课堂的感染力,激发学生的兴趣。
(三)完善“互联网+”思维下大学生考核体系
高校发展大学生党员工作中,需重点完善考核体系。借助信息技术通过对考试指标的量化,使对入党积极分子、预备党员的考察更为透明合理。这将从侧面使得高校发展党员工作在党员管理层面得以升级。这一体系的搭建过程中,要将对入党积极分子、预备党员宏观上的评估转化为入党积极分子、预备党员随时可以查看的分类信息,使得高校对于入党积极分子和预备党员的管理从结果性认定向过程性考核迁移。同时,这一工作体系的搭建,也将使得入党积极分子及预备党员在与同期人员的对比当中找到自身的不足和差距。这将使得考核这根指挥棒的价值最大化[5]。
(四)增强互联网+高校基层党建实践体验
在“互联网+”背景下,学生党建的新阵地得以搭建,有力地深化了個支部的凝聚力,并在“互联网+”的推动下实现了支部活力的再造。丰富多彩的组织生活将能够一改党性教育内容严肃、形式单一的印象,实现大学生党员管理在教育“供给侧”源头上的改革。在这一改革的过程中,应充分注重大学生生活方式上的变迁,创新高校发展党员工作在新媒体等方面的实践方式,通过对公众号、微信群、微博、手机APP、网上党校等形式的融合,实现高校高校发展党员工作在培训方式和培训平台上的有效迁移。在这一过程中,应注重对这些平台互动功能上的开发,使得新时期的高校学生大学生党员管理实现在交流层面上的提升,使得党的教育真正浸润心田。
三、结语
新时期的大学生是在中国社会高速增长的时代背景下所成长出来的一代,富足的生活,丰富的文化、多元的价值,使得其成为新中国最为灿烂的一个群体。他们拥有更为广阔的事业,也具有更为前卫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认知。但是,以“00后”为主体的他们在群体特征上仍是显现出一定不足的,例如,思想活跃但理想信念不够坚定、志存高远但抗挫折能力不足,强调追求自我价值但集体观念缺失等等。因此,高校发展大学生党员工作要紧跟时代特点,立足当代大学生特征,充分发挥“互联网+”思维优势,将传统的线下与当前的线上工作有机结合,建立一个完善的、有活力的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体系,才能真正实现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的创新提升。
参考文献:
[1]辛永亮,戴磊,赵显嵩.新时期高校青年教师发展党员工作实践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20(10):29-30.
[2]戴磊,赵佳明,张晓峰.高校高层次青年人才党员发展工作创新机制研究[J].决策探索,2019(20):56-57.
[3]饶渐升,张珣,黄武林.新时代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及学生党员发展工作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下旬刊),2018(12):26-27.
[4]赵岚.新时期高校青年教师党员发展工作实践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10):146-149.
[5]彭宇,郝雪,李思.建立“互联网+管理信息系统”的高校发展学生党员工作模式研究[J].长江丛刊,2018(31):162.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