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高校思政课教改中案例教学法应用研究

时间:2023/11/9 作者: 青年时代 热度: 16083
李磊

  摘要:本文结合笔者在思想政治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中的经验,对思政课教改中使用案例教学法的必要性与可能性以及积极意义等进行了探讨,然后结合教学改革实践中的具体案例从案例精选、提出问题、讨论交流、点评总结这四个方面对案例教学法的应用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案例教学法;教改

  一、引言

  案例教学法顾名思义就是通过案例说明道理并组织教学,学生可以对案例进行讨论并带入不同的角色对案例进行演绎,从而得到更深刻的感受和体会。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启发式教学法,通过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思考来帮助学生获得知识并加深印象。自哈佛法学院创立该方法以来,案例教学法已经广泛地融入到了各个学科之中,促使诸多学科教学效率和质量得到了提高。笔者认为,案例教学法对于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的教改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对思政课教改过程中使用案例教学法的必要性、可行性、积极意义以及实施心得等进行了探讨。

  二、思政课教改中使用案例教学法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一)思政课教学现状要求教学方法必须创新

  思政课在高校开展已有多年历史,在大学还没有普及智能手机和移动网络的年代,传统的思政课即使以理论讲授为主也依然能够让很多学生听得进去。这一方面有学生素质水平的因素,另一方面也有中国科技水平相对落后的影响。但随着移动通信和智能手机的普及,理论说教方式的思政课再也难以吸引学生听讲,很多学生在思政课上以坐在最后排睡觉玩手机为“荣”,使得思政课立德树人的教育意义难以体现,思政课教学已经进入不得不改变的瓶颈期,只有通过教学方式创新才能打破这种瓶颈。由于理论讲授往往高度抽象,学生难以对这些理论有实际体会,再加上思政课普遍以开卷考试为主,学生通过思政课考试的方式也以临时突击复习为主。这种学习方式注定了学生难以对思政课的教学内容有深刻印象,更不可能对思政理论有充分的理解。因此,思政课教学创新改革刻不容缓。

  (二)思政课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的可能性

  思政课教学本身就需要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需要将理论与实践结合,但由于课时限制思政课中案例和实践部分的内容被逐渐缩减。从案例教学法的普适性上看,思政课也具备与案例教学法结合的基础。例如《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毛概》”)中就可以运用很多历史资料和影视资料。《毛概》课是讲解中国为什么需要共产主义,如何运用和发展过程主义,如何结合中国国情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一门课程,但由于对历史的浓缩,《毛概》中有很多的理论知识点,如“实事求是”“解放思想”“改革开放”“与时俱进”等都是高度抽象的概念,更别说“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些高度凝练的概念。这些概念包括十分丰富的内涵,涉及国防、经济、军事、文化、民生、科技等方方面面,且都有着丰富的历史背景和理论依据,光靠理论讲授学生不可能真正理解这些理论的内涵,只有与大量史料案例結合,与国情结合才能让学生真正理论《毛概》,真正理解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三、思政课教改中使用案例教学法的意义

  (一)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案例教学法的核心有两个,一个是案例一个是讨论,好的案例相当于给予学生一个描述问题和解决问题方法的模型,而讨论就是对这个模型进行解构,了解模型中各个部分发挥的作用。案例教学法以学生讨论为主要教学手段,这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主体的作用。通过案例教学法,学生不再是知识被动的接受者,更是知识的研究者探索者。在案例教学中,教师更多地起着引导作用,引导学生在对应的案例中做出正确的选择或者对案例做出正确的解读。虽然案例教学法中有很多答案可以通过书本直接获得,但这并不意味着案例教学法是无效的。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案例教学法要求学生仔细阅读案例资料,这就使得学生需要反复研读,自主学习,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另外,讨论是思想碰撞,相互启发的重要渠道,案例教学法要求学生就案例进行深入讨论,充分协作和沟通,这使得学生对案例的错误理解会尽可能地减少。案例教学法的运用总是以案例配合问题的形式出现,学生需要通过案例理解这些问题,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总结经验的方法,从而为学生树立终身学习观念埋下伏笔。

  (三)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教学法事实上给出了案例中问题的解决方法,但问题是否得到解决,解决方法是否最优依然值得分析。如辛亥革命是成功还是失败其实就十分值得探讨,我们最终以“不彻底的革命”论定就是因为辛亥革命的确有成功的地方,如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但也有其失败的地方,就是没有推行共和体制,没有实行土地改革和社会革命。这种认识只有通过分析和讨论才能得到答案,答案的结果也是批判性的,既肯定其中成功的部分也否定其做得不好的部分。因此,通过案例教学法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建立辩证思维和批判性思维,促使学生能够多角度看待问题。

  四、思政课教改中实施案例教学的心得

  思政课教改中实施案例教学的心得从实际教学实践中得来,具体分为精选案例、提出问题、讨论交流、点评总结4个环节进行实施。

  (一)精选案例

  案例教学应尽可能选择真实的案例进行教学和讨论,案例选择也就十分必要。精选案例首先需要是真实事件,其次要具有典型性,最后要具有启发性。例如在《毛概》中对依法治国这一主题进行讲解时就可以将其与国内各种腐败问题、环境污染问题联系起来,鼓励学生通过法律的方式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以“江苏启东环境群体性事件”为例,对“依法治国”“生态文明建设”等主题进行讨论,就能够让学生理解各个政策的深层含义。“江苏启东环境群体性”事件属于民众对环境违法的一次维权行动,但在维权过程中也存在不法行为,而事件的背景其实是我国环境保护法落后于中国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环境的需要。因此对这一案件的解读可以引发学生对“依法治国”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探讨,让学生学会在维权时遵守法律的同时,树立环境保护意识。再如我国对非洲的一系列投资与合作,这与“改革开放”主题中的对外开放有密切联系,改革开放不仅仅是对欧美发达国家的开放也是对发展中国家的开放,也是“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一步,而这些结论都可以通过讨论得出,并使学生建立更加深刻的认识。

  (二)提出问题

  提出问题的目的是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学生在了解事件发生的背景和解决方式后自然需要思考,为什么要通过这种方式解决问题,是什么促进这些问题被解决以及怎样更好地解决问题。问题提出的方向不同,得出的结论也完全不同。例如在《毛概》中探讨“当前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什么”这一问题时,就会引申出诸多案例“江苏启东环境群体性”“彭宇案”等,这些案例描述的都是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后暴露出的问题,且这些问题的解决关系着中国政治的核心——“如何更好地治理中国”“如何促进依法治国”以及“如何促进和谐社会的形成”等。

  (三)讨论交流

  问题提出后学生要对问题展开讨论,如在对“江苏启东环境群体性事件”的辩论讨论中,需要厘清当地政府到底有没有做错,了解抗议群众有没有做错,然后,再讨论“如果是你是政府官员或者当地群众,你将如何处理环境群体性事件?”最后引申出“依法治国”和“生态文明建设”这两个主题。讨论与交流往往是思维的碰撞,是智慧的较量,学生当然可能提出令人难以理解的观点,而教师则需要从这些观点中加以引导。

  例如在对“江苏启东环境群体性事件”的辩论讨论中,部分学生完完全全站在抗议人群的那一面,而当问及“学生抗议的目的是什么”时,又有很多学生语焉不详。这又表现出很多学生是“为了讨论而讨论,为了抗议而抗议”,这时要引导学生“依法治国”,做事要“有理有据”。类似的讨论还有很多,这些讨论交流不仅可以活跃气氛,更重要的是可以让教师更清晰地看到学生思想上认识上的盲点,并及时加以纠正。

  (四)点评总结

  案例教学落脚点始终在点评上,这也是教师引导讨论走向思政的最终环节。通过讨论教师可以发现学生思想上认识上的錯误,通过点评总结可以让学生对问题有更全面更符合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看法。例如在对“江苏启东环境群体性事件”的点评总结中,落脚点应在“依法治国”以及“生态文明建设”,而不是“民主”应遵循什么样的原则这种似是而非的问题。案例教学的点评总结是教师帮助学生加深认识,深化思想主题的核心,有助于促进学生多角度认识问题,促进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并最终达到与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契合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欧海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整体性与系统性视角下的思政课案例教学法创新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11):54-55,96.

  [2]卢卫红.论案例教学法在高校研究生思政课教学中的应用——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6,3(37):165-168.

  [3]王玉辉.高校思政课教改中应用案例教学法的探索[J].福建质量管理,2016(2):199.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