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第三次科技革命以来,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各国的交往日益频繁,增加了各国之间的联系。高等教育国际化成了目前全球范围内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各国之间的教育交流正在打破地理界限,学校与学校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推动教育的国际交流,不仅有利于促进各国之间教育成果的共享,还有利于共同推进人类科技成果的进展。因此,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有必要加强教育的国际化合作,推进高校的国际化交流。本文旨在分析国外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趋势的基础上,为中国的教育国际化发展提供经验借鉴。
关键词:高等教育;国际化;经验借鉴
高等教育之所以会出现国际化的趋势,与科技的飞速进步以及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密切相关。人类社会经历了长期的演变,在战争与和平的不断交替中,人们越发意识到,合作共赢将是未来社会发展的方向,也由此掀起了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潮流[1]。教育之间的国际交流不仅可以打破国际的边界,共同促进人类教育成果的发展,并且也有助于科研成果的共享,共同推进人类对未知领域的探索。
一、国外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趋势分析
在传统的教育理念中,传播科学文化知识与技能是教育的目的。而随着人类科技的不断进步,高校的职能也逐渐倾向于推进人类科学技术发展,而科学是无国界的,是属于人类共同的事业,因此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国际社会中掀起了一波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潮流。这波国际化的潮流是史无前例的,对各国的经济文化都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一)高等教育本身是一项国际性事业
高等教育所带来的科学进步进而激发的社会生产力革新是社会进步的动力,纵观人类社会的历史,可以说社会的变革与科技的进步是紧紧相连的。现代高等教育的源头可以追溯到中世纪欧洲的大学。欧洲中世纪的大学更像是一座标准的象牙塔,仅仅是为了探求真理而建立的一座供专家和学者聚集的场所,而非是特地为供应社会人才而建立的培训营[2]。不管是在法国巴黎,还是在意大利的博洛尼亚,中世纪的大学都与现代的大学有明显的差异,差异最主要就体现在大学的职能上。中世纪的大学更多的是将对真理的探索作为第一要务,而传播则是次要。
高等教育所做的工作更多的是在探索人类认知的边界,而基础教育所做的工作旨在对科学知识的普及。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的目标是选取一部分优秀的专业人才在不同的高度专业化领域进行探索和科研,推动整个人类历史的进步。因此高等教育人才必须具有较广阔的国际视野和胸怀,能够关注到全世界的优秀学者在专业领域的研究和探索,对这一领域的思想发展动态具有高度的敏感性,这样才能使创新和研究具有国际水准。这也就是通俗上讲的,在科技研发领域,全世界的人类是一个群体,只有通过跨越国家界限的交流才能够更好地推进人类历史的车轮向前推进。
(二)世界經济一体化推动了高等教育国际化
自苏联解体,冷战结束以后,全世界经济开始朝着一体化的方向发展。各个经济组织先后成立,拉丁美洲,亚太,西欧,北美等地区的跨国经济组织层出不穷,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更是为全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做了巨大推动。而经济一体化所带来的各国之间的交流频发则是必然。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社会劳动力发展水平密不可分,而科学技术又是第一生产力,因此,各国经济联系日益紧密的同时,科学人才和高等教育人才的交流也在密切进行着。尤其是欧盟的成立,欧洲体化要求各国之间建立统一的劳动市场,要求不同国家的管理和科技性人才能够自由的流动,要求各国之间能够明确科研分工,调整教学布局,相互承认之间的教育履历,以加强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来促进经济的一体化。
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可以说是世界经济一体化的重要推力,让各国可以在共同的规则之下进行自由贸易。这对各个国家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由于大家都在同一个规则下进行贸易,要想获得更多优势则必须提高自己国家的竞争能力。在具有国际权威的洛桑国际管理学院发表的年度竞争力报告中,大部分评价国家竞争力标准都与管理、科技方面人才的数量与质量相关[3]。而要保障科技方面的人才,关键就在高等教育。
对于发达国家来说,由于本身具有先天的科技与教育方面的领先,因此容易在世贸的大规则下获得优势,而对于大部分发展中国家来说,要想在世贸的规则下取得经济发展,除了要加强自身的高等教育建设以外,还必须加强高等教育的国际交流,促进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教育交流,唯有如此才能够在科技方面弥补先天劣势,促进本国经济发展。
(三)网络与信息社会的兴起推动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
信息技术的发展带来的不仅仅是各产业的革新,更是加强了全球各地的交流。由于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国际间知识的传播与交流成本变得低廉,学生不再需要背井离乡到外国支付高昂的生活成本,在本国就可以接受到国外学校的教育。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建设学校的网络教学平台,通过网络技术让教学跨越时间与空间。甚至越来越多国家的政府开始树立推动大学的网络教学平台建设。可以预见,随着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传统的教育模式也会发生变革,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将进一步被打破。教育网络化将成为新世纪向经济与信息社会过渡的一个重要特征。网络技术的发展不仅为高等国际教育提供了工具,更是推动了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进程。
(四)解决各国全球化问题有必要推动高等教育国际化
自冷战结束以后,由于全球各国之间的经济与军事实力分布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虽然目前爆发大规模战争的可能性下降,但纵观全球而言,摩擦与冲突仍然不断发生。并且随着工业社会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危害不断升级,有许多问题是需要人类共同面临的。要解决日益复杂的全球性问题,必须发挥多元化文化的优势,充分发挥不同民族的智慧与策略。这也对未来的人们提出了一种更高的全球意识要求。各国的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是培养未来社会栋梁的关键,只有充分培养这一部分人的国际意识与人类观念才能为建设更好的地球做出贡献。因此,也可以说,高等教育国际化既是时代发展的潮流,也是时代的要求。
二、可供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借鉴的经验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自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经济有了明显的发展,但同时也面临着更大的风险与挑战。中国要想在未来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取得优势,必须要借鉴国外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经验来促进自身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进程。
(一)高等教育的办学理念要与时俱进
欧洲之所以能够通过欧盟来推动西欧经济的一体化,并以此带动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很重要的一个原因便是欧洲有统一的标准和相似的文化背景。而中国由于清朝以来的闭关锁国,导致这个领先世界数千年的大国在近代与世界脱节,中国的很多观念和治学理念都是千年前传承下来的,缺乏创新。而如果要加强与不同国家间院校的交流,那么就必须要调整自身的教学理念,对传统的做法进行一些变革和调整。要极力避免因差异而与不同国家之间院校造成的冲突,注重求同存异的同时,适度做一些调整。对于国外一些优秀先进的教学理念,应该大胆引用,结合自身实际,探索出一条适合自身的治学模式。
(二)高等教育要与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前文提到,国外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一个重要推力就是经济社会的一体化。自第三次科技革命以来,科学技术转变为经济成果的速度加快,科学技术对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促进作用日益明显。因此,要保证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能够有一个长久的生命力,就必须考虑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的关系。在高等教育国际化交流之中,高校一定要注意侧重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领域,这不仅对我国國内经济有促进作用,更有利于提高我国综合国力,助力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三)拓宽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空间,同时注重加强风险管控
实现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本质上是一种开放,开放就意味着不同国家之间的交流,同时也意味着更大的风险与挑战。我国高等教育在大步实现国际化的同时,应格外注重风险的把控。我们改革开放的步子要大,但同时也要稳。在办好国际化的大学,除了要进一步扩大与国外院校的合作,引进优秀教师与学者,扩大留学生规模以外,还要注重自身的风险管控。引进的目的是更好地发展自我,而非形成依赖。国际交流的目的之一是促进本国的经济发展,提高本国的综合竞争力,因此高校在促进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同时,要注意人才的流失,除了要注重培养人才,还要注重留住人才,这样才算是实现高等教育国际化对于国家的意义。
三、结语
综上所述,高等教育国际化是教育事业的发展趋势,这既是当今时代发展的潮流,也是当今时代对整个人类提出的要求。我国应充分借鉴国外高校推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经验,发展自身高等教育国际化,从实际出发,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陆小兵.扑面而来的高等教育国际化浪潮——评《美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概论——进展分析与经验借鉴》[J].高校教育管理,2018,12(3):125.
[2]桑擎,黄克明.国外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趋势与经验借鉴[J].科学中国人,2015(14):255-256.
[3]吴光明.基于贸易导向的澳大利亚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经验与借鉴[J].教育与职业,2013(32):104-105.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