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结合社会上体育场馆短缺的现状,对高校开放体育场馆的意义进行分析。通过发现高校开放体育场馆面临的问题和阻碍,思考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促进高校體育场馆更好地面向群众开放,既实现服务社会的目的,也实现一定的经济效益,在全民健身的时代背景下发挥出更大的社会价值。
关键词:高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管理
一、高校开放体育场馆的背景
“广场舞大妈居然和青少年抢篮球场”,暴走一族占领公路等看似惊奇的新闻标题层出不穷,这些因为运动锻炼场地短缺而引发的社会新闻热点,无不日益凸显出国民热情高涨的健身需求与实际供给的矛盾。一方面,政府很难在短期内修建大量社区型运动场馆,不光是财力问题,更是复杂的社会问题,尤其是在完成基本规划或者是建设较早的城市老城区中要想实现新建场馆尤为困难。
改革开放已经走过四十多年的历程,国民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生活追求也由原来的解决温饱转变成如何提高生活质量,因此对体育锻炼的需求大大增加。近些年,随着国家对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视,各高校的建设普遍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校园越建越美,功能日趋完善,体育运动场馆和设施也非常齐全,很多高校成为所在地域范围内的最美运动休闲场所,比如郑州大学新校区在网上就被诸多市民称为“国立西郊公园”。目前,绝大多数高校的体育场馆都是只对本校师生开放,主要用于满足教学训练的需求,多数时间有很大的空置率。但是,如果要将高校体育场馆进行对外开放,无疑也会给学校的管理带来一系列挑战,增加学校运营管理的复杂性。而另一方面,周围群众对体育运动场馆也有很大的需求,尤其现在“全民健身”概念日益深入人心,如何协调高校体育场馆逐步对附近居民开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高校开放体育场馆的意义
首先,对社会开放高校体育场馆是一种社会资源共享行为,即便是有偿的开放,也是解决社会体育运动资源不足和全民健身需求之间的矛盾的有效途径。其次,开放了高校的体育场馆,也为高校体育专业的繁荣提供了机会,为体育专业师生带来了接触社会、服务社会、靠专业知识赚取兼职收益的机会。同时,开放体育场馆也是检验大学服务社会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的试炼,有助于高校形成现代化的教育理念。
三、高校开放体育场馆的策略
高校内也存在反对体育场馆对社会开放的声音,其主要原因是考虑校园安全因素,事实上,通过研究合理的开放对策可以有效解决反对人士的顾虑。
(一)观念转变方面
在广大群众健身意识越来越强的时代下,社会体育场场馆不足的问题日益突出,高校师生员工要提高认识,转变“关门办学”的思想,高校具有服务社会的职能,在充分考虑本校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开放高校体育场馆是服务于全民健身的有益之举。事实上,国家意识到开放高校体育场馆是缓解社会上体育场馆不足的一条捷径,一些高校已经开始探索对外开放体育场馆的道路,比如北京大学邱德拔体育馆、武汉体育学院竞赛与场馆中心、大连理工大学体育馆、海南省三亚职业技术学院等,以上罗列的每一所本科或者高职高专院校的体育场馆开放都有着不同的亮点值得同类院校借鉴,但他们也面临一些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困惑需要解决。
有些高校在暑假和寒假期间体育场馆完全不开放,有的则只对本校教职工和学生开放,而有的高校则在假期完全对外开放运营,甚至还有非常好的收益。究其根源在于不同高校对待是否开放体育场馆在观念上有很大的不同,这个观念性的转变不是一朝一日之功,也不是一所学校能引领趋势的。教育部曾经联合国家体育总局印发出台文件,提出要有序推进各类公办民办学校的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现在来看进展不是非常乐观。就是否开放和如何开放高校的体育场馆,曾经在一次专门的研讨会上由中国体育场馆运营管理专家、首都体育学院教授霍建新发起组织的“场馆运营行业非学术研讨会”进行研讨,引起业内外广泛关注。这次研讨会也非常具有现实意义和理论指导意义,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学校体育场馆的运营难题已存在多年,有效解决不是一场研讨会或者几个政策能达到的。面对未来较长的一个修正过程,还需要多政府部门、行业政策研究者、行业从业人员共同努力。
在政府层面也已经有了许多引导性文件出台,2017年3月8日,国家教育部和国家体育总局联合发布了《关于推进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的实施意见》,其中指出,要进一步推进学校体育场馆面向社会开放。《全民健身条例》是2009年10月1日由国务院颁发实施的行政法规,条例的第二十八条明确规定:“学校应当在课余时间和节假日向学生开放体育设施。公办学校应当积极创造条件向公众开放体育设施;国家鼓励民办学校向公众开放体育设施。县级人民政府对向公众开放体育设施的学校给予支持,为向公众开放体育设施的学校办理有关责任保险。学校可以根据维持设施运营的需要向使用体育设施的公众收取必要的费用。”
(二)管理制度方面
高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对于高校自身来讲也是一种管理能力的挑战,因此既要有整体规划还要有细致安排,针对哪些群体开放都要仔细衡量。有一些高校在这一方面就走在了前列,比如河南理工大学,成立了专门的体育场馆管理中心作为处级单位来负责管理运营全校的体育场馆。再比如,为了确保校园安全,可以只对具有本地身份证或者居住证的群众开放,也可以只在周末和节假日以及暑假寒假期间开放,总之要结合各高校自身的实际情况合理设定时间。此外,不同的高校其体育场馆的建设规模不尽相同,有些高校可能只有室内外足球场、篮球场,有些高校可能还有乒乓球和羽毛球场,有些高校甚至还有游泳馆、射击场等。因此,开放的时间、项目、对象、收费、意外伤害的责任划分等都要做出明确规定,制定完善健全的管理制度。
(三)人员配备方面
许多高校都有体育专业,不乏专业人员。体育专业的教师可以在体育场馆的对外开放中兼职做教练,甚至许多体育专业的学生也可以做兼职教练,赚取外快,相对于学生去社会上做兼职又多了一份安全感。在不具备成立专门的运营管理中心的高校中,可以将体育场馆进行外包,或者对馆区进行分割管理,既保证教学又满足社会需要。场馆资源十分丰富的学校则可以组建专业化的运营团队,实现更多的经济效益,反过来再拿收益促进学校的进一步发展,自己培养或者考虑引进体育相关专业的经营管理人才,不断提高自身的体育场馆经营和管理能力。根据高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的实际情况,各高校之间可以交换使用师资力量的配置,发挥出各自的优势项目,避免体育方面教师资源的浪费。
(四)场馆设施方面
场馆设施是否完善,质量的优劣,都决定着对外开放的效果,决定着是否能吸引附近居民前来。“因为现有的绝大部分学校体育场馆在功能上基本只考虑到教学,所以在增加全民健身的功能要求下,略显心有余而力不足。”中国体育场馆协会副秘书长杨东旭提到学校体育场馆的存量与增量问题时如是说道。同时他也提到,学校体育场馆的运营不光要增强管理,还应充分考虑学校场馆的升级改造与新建的问题。比如,羽毛球场馆是PVC胶材质、还是木地板材质,还是水泥地,这些都影响着场馆的到馆率。不断优化场馆设施既是高校教育教学的需要,也是在对外开放中展现学校形象和实力的需要。
事实上,无论体育场馆建设水平如何,都可以借助对外开放的契机,完善场馆的硬件设施。高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必然会增加体育场馆维护费用和管理服务的成本,在高校办学经费有限的情况下,对体育场馆进行有偿开放的市场化模式运营,走“以馆养馆”的道路才是高校体育场馆可持续发展的途径[1]。
四、结语
高校面向社会开放体育场馆,既具有解决社会运动场馆短缺这一现实矛盾的理论意义,又具有投入操作实践的可行性。把高校丰富的体育场馆资源,利用闲暇时间向社会开放,对于广大的体育消费者来说,不仅能够满足其对体育消费的需求,也可实现高校体育场馆对体育资源的有效配置与充分利用,同时提高了国有资产的投资效益,是我国建立现代教育观念、改革体育体制的重要手段[2]。我们期待政府进一步从宏观层面引导高校对外开放体育场馆,更加期待高校师生转变观念,和社会共享体育场馆资源,早日满足广大群众对于健身场馆的需求,助力人民群众获得健康的体魄。
参考文献:
[1]张予鹏.河南省高校体育场馆社会化服务的现状及共享模式研究[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9(2):64-65.
[2]信伟.全民健身时代高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研究[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9(3):154-155.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