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大学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征程中的强大后备力量,肩负着神圣的历史使命和时代担当,而爱国主义精神的继承和发扬始终是大学生前进之路的主旋律。高校作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阵地,应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探寻高效、持久、长远的爱国主义教育培养路径。基于此,本文将分析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意义与培养路径,以期为高校爱国主义教育提供参考。
关键词: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思想引领
一、引言
《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指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首先要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这不仅为高校培养青年学生的品行修养明确了发展方向,而且为高校探寻教育途径提供了根本遵循。爱国主义是伴随人一生的深沉情感,大学时代是青春洋溢的黄金时期。因此,高校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当前的重要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一条长远的、持久的、高效的爱国主义教育培养路径更是重中之重。
二、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意义
爱国,是人最自然、最朴素,也是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华夏文明五千年,历史车轮的滚动带动着社会的发展变迁,爱国主义情感早已形成血液流淌在中华儿女的生命中,化为一种本能、一种力量。青年学生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点人群,是不容忽视的中坚力量。在这个“拔节孕穗期”,高校对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正确引导能够帮助学生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理想,能够帮助学生明确“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人生目标,能够帮助学生塑造“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的品德修为,能够帮助学生形成“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的胸怀。
三、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培养路径
(一)注重思想引领,激发爱国之情
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用出自《北京全体学界通告》的“国土不可断送、人民不可低头”,回顾了五四运动时青年英勇无比的爱国情怀。时代呼唤担当,民族振兴是青年的责任。现今我国早已摆脱了封建社会的桎梏,迈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人民当家作主,国家经济富足,社会安全稳定,但我国在逐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同样面临着严峻的内忧外患。青年人是社会发展的主力军,是祖国建设的后备军,是开创时代的弄潮儿。注重对大学生的思想引领,是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首要任务。
1.弘扬传统文化,继承思想精髓
文化诉说着朝代更迭,见证着历史兴衰,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每一个国家和民族都有着属于自己的独特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经五千年的创造、传承和弘扬,早已化作一颗璀璨明珠,在世界文明中熠熠生辉。它教会了一代代中华儿女天下大同的发展理念,求同存异的处事方法,民族复兴的爱国情怀和安民富民的人文精神。然而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多元文化浪潮已通过互联网、影视节目、书籍等途径汹涌冲击和影响着青年的文化认知,甚至有一部分大学生已出现崇洋媚外的现象。越了解越热爱,越热爱越投入,加强对大学生传统文化的熏陶才能让其对传统文化更加了解、更多吸收、更好传承,进而增强他们的民族荣誉感,提升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
2.关注时事政治,塑造国际视野
“我们不是生活在和平的年代,而是生在了和平的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国家富强安定,百姓安居乐业,经济不断腾飞,科技日新月异,平静的生活让很多人以为当前的生活不再需要努力,不再需要奋斗,只想在祖国的福荫之下守得自己的一方安宁。对于国家未来发展的后备军——当代大学生来说,除了校园里的学习生活,关注时事政治、了解国家大事是他们不可忽视的“基本功”。新时代,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既要立足民族又要面向世界。只有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才能更好地塑造国际视野,把握时代脉络,分析自我优势,融入社会进程。
3.学习时代楷模,激发情感共鸣
中华民族的发展历史,是勤与智交织的荣耀历史,也是血与泪交融的苦难历史。无数的仁人志士将守护疆土、保卫祖国作为人生理想,古有精忠报国的岳飞、宁死不屈的文天祥、抗击倭寇的戚继光;近有戊戌变法的谭嗣同、毅然回国的华罗庚、英勇抗日的杨靖宇;今有无私奉献的黄大年、獻身基层的黄文秀、“逆向而行”的钟南山。他们是时代的楷模,是民族的英雄。高校应充分利用线上和线下的有效途径鼓励和号召广大青年学子以时代楷模为榜样,牢记历史使命,担当复兴大任,将小我融入大我,将青春献给祖国。
(二)增强理论提升,树立强国之志
“青春虚度无所成,白首衔悲亦何及。”习近平总书记用“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勉励青年人发愤图强、自强不息,用执着奋斗点亮青春年华,用不悔青春报效伟大祖国。爱国从来都不是一句口号,而是日复一日持之以恒的执着追求,是年复一年矢志不渝的无私奉献。空有报国之梦却不付诸行动始终是纸上谈兵,当代大学生应充分利用在校时间努力学习,用理论知识武装头脑,用实际行动践行强国之志。
1.学习党史国史,牢记初心使命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1]要培养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就要让学生了解共产党人的拼搏历史,感悟中国人民的奋斗历史。
当前,各高校多以课堂教学为党史国史教育的主阵地,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代史纲要、形势与政策等课程为依托,以讲授式教学方法为途径,让学生掌握党史和国史的历史发展走向和脉络,加深对党史、国史的理解。这种方式具有目的性强、权威性高的优势,但也存在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能动性和自觉性差的问题。因此,丰富教学形式,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探寻党史、国史才能够真正发挥以史鉴今的重要作用。一方面,高校可以通过举办社团专题活动、学术讲座、知识竞赛、博物馆参观等形势新、内容活的方式,迎合学生内在需求,刺激学生主观能动性,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另一方面,充分利用网络媒介的即时性、趣味性和便捷性,通过微博、微信、QQ等平台强化党史和国史的宣传力度,增强党史、国史教育的实效性。
2.强化专业知识,增强实干本领
无论是放眼国家还是着眼个人,伟大的梦想从不是靠喊和说就能实现的。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唯有脚踏实地、稳扎稳打,用真才实学敢拼、敢闯才能成就一番报国大业。
大学与社会经济和政治机构互相关联又鼎足而立,既为社会建设和发展源源不断输送专业型人才,又为人类先进文化的传播与继承提供保障。大学生作为大学校园的主要群体,既要在象牙塔中展望未来,又要脚踏实地、立足当先,做情系家国的新青年、潜心求学的好学生,未来用己所学为家国贡献力量。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无数的中华儿女在风华正茂的年纪选择了无私奉献,利用自身所学回报祖国,为国家建设奉献了一生的青春和汗水,如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的钱学森,带领团队自主研发并成功制造“两弹一星”,使中国导弹、原子弹的发射向前推进了至少20年;“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从事杂交水稻研究半个世纪,不畏艰难、呕心沥血,为解决国人吃饭问题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面对非典疫情迎难而上,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即便80岁高龄,仍然选择临危受命、逆向而行。当代大学生当以他们为榜样,强化专业知识,增强实干本领,用筚路蓝缕的拼劲和岁月无改的坚守,将自己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
(三)加强实践淬炼,砥砺报国之行
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环节,对于思想品德修养、科学文化知识、创新创业能力的提高,以及推动社会发展进步具有深远意义[2]。理论与实践是获取成功的必备技能,实践需要理论的指导,理论需要实践的印证,二者缺一不可,相辅相成。因此,高校应鼓励学生勤勉学习,努力进取,将在校所学应用于社会实践,为祖国和人民贡献力量。
讓爱国主义在实践中得到淬炼,需要高校为学生提供丰富、广阔的平台,如开展缅怀革命烈士,追忆红色精神的专题活动。缅怀革命烈士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投身社会、体验社会、缅怀红色革命的重要契机[3],能够加强学生主人公意识,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红色革命精神,内化爱国主义情怀。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学习习近平同志关于党的历史的重要论述[N].人民日报,2013-07-22(8).
[2]李明.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9.
[3]陈睿.爱国主义视域下高校英雄烈士精神教育路径探析[J].哈尔滨学院学报,2020(6):131-134.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