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仁义礼智信”是中华传统美德的核心价值观,对其进行创新传承,可为高校的人生价值观教育提供借鉴。本文将针对高校人生价值观培育中出现的部分大学生人生目的不明、人生态度“佛系”、人生价值虚无的现实困境,剖析“仁义礼智信”的内涵和内在逻辑关系,挖掘其在处理个人与自我、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中的独到价值,探讨将“仁爱”“公义”“礼让”“智识”“诚信”思想融入高校人生价值观教育的意义和路径。
关键词:“仁义礼智信”;人生价值观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一、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要努力从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形成和积累的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和智慧。”儒家思想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代表,儒家提出的“仁义礼智信”是中华传统美德的核心价值观[1],蕴含着丰富的人生智慧,可为新时代高校的人生价值观教育提供有益借鉴。
二、高校人生价值观教育内涵与问题分析
(一)对人的本质问题的拷问与探索是形成正确人生价值观的前提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首先需要对人的本质问题有科学认识。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2](P501)认识人的本质,必须立足于具体的、历史的社会关系中从事社会实践的人。大学时期正是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大学生思考和规划人生,首先要对“人的本质”问题有科学认识,了解个人与社会的辩证关系,正确处理各种社会关系,如此才能树立正确的人生目的、端正人生态度、认识人生价值。
(二)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培育的现实困境
当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主基调是积极向上的,但也表现出了多元化趋势,如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并存、奋斗精神与享乐主义并存、理想主义与功利主义并存。部分大学生人生目的不明、人生态度“佛系”、人生价值虚无,有一些現象引人担忧,尤其是在处理与自己、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时出现的问题值得警惕。
1.人生目的不明
“服务人民、奉献社会”是大学生应该追求的先进的人生目的。然而,有些大学生很少思考人生为了什么,主要表现有:
(1)社会人际关系疏离。当代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家庭经济条件普遍较好,生长环境相对封闭,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过分强调自我感受,合作意识淡漠。部分人沉溺网络、逃避现实,不愿与人在现实中交往。这种现象表明,不少大学生还处理不好与他人的关系,更别谈为他人服务了。
(2)社会责任感较欠缺。人生价值观作为意识形态,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市场经济利益性导向的片面发挥导致“物质至上”“功利主义”的错误价值倾向出现。不少大学生不顾家庭的实际消费能力,与其他同学在吃喝穿戴上盲目比拼,校园贷、网络贷盛行,给家庭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和经济压力,缺乏家庭责任感。部分大学生不讲文明、不爱惜公共财物、对国家大事漠不关心,当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或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优先考虑个人利益,缺乏社会责任感,也缺乏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而努力奋斗的决心和行动。
2.人生态度“佛系”
“佛系”是指看淡一切、得过且过的生活方式。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和节奏去做,“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一切随缘”的佛系心态在大学生中普遍存在。据统计,有53%的大学生对自己的未来有明确打算,47%对未来感到迷惘,认为平平淡淡过好现在的日子即可。有59%的人认为,“佛系”心态会导致自身的松懈,从而使慢就业变为啃老的“遮羞布”;存在佛系心态的大学生中,有35%大学生存在远超于自己的经济承受范围的超前消费。“佛系”心态使大学生养成拖延症,缺乏自制力和前进动力,造成过度消费和啃老[3]。持有“佛系”心态的大学生缺乏积极进取、自强不息、坚忍不拔的精神。
3.人生价值虚无
调查显示,对于“你如何看待生命的真正价值是奉献而不是索取”这个问题,只有32.59%的学生选择赞同,41.60%的学生选择此种价值观正渐渐淡化,还有9.94%的学生表示追求自我满足才是最为重要的,15.87%的学生选择其他[4]。数据表明,部分青年大学生的价值取向确实存在功利主义、个人主义倾向,与我国当前倡导的为国家、社会、人民作奉献的主流价值观存在一定程度的冲突。
三、“仁义礼智信”的核心价值观解读
儒家文化在人生的问题上展现了中国哲学“以价值为中心的人生观”。“仁义礼智信”乃“五常”,为儒家提出,先秦孕育、宋明完备,经过长期历史演变发展为具有普遍意义的道德和价值取向标准。虽历经两千年之久,但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重大意义。“仁义礼智信”作为儒家文化的核心,精准阐述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充分强调社会价值。
(一)“仁义礼智信”的内涵
“仁”的内涵有四重境界,修身、亲亲、爱人、爱万物。《论语》中有109个“仁”字,论“仁”的有58章。孔子所说的“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与“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体现了“仁”是由己不由人的。“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巧言令色鲜矣仁;刚毅木讷近仁。”体现了“仁”是一种主动修身的自觉精神。“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孔子认为,人与人之间的爱首先是从血缘关系开始的。“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体现了“仁”以亲情之爱为起点,进一步上升到对他人包括陌生人的爱。“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爱人是“仁”思想的核心,是推己及人,爱家人是起点,爱他人区别于本能之爱,是精神的升华。孟子在继承了孔子“仁”爱亲情的逻辑起点上,再次将“仁爱”扩展为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超越了血缘亲情来论证爱人的思想,除了爱人,还能对其他有生命的动物产生同样的怜悯之心。孟子认为:“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最终要以爱万物、爱天下作为人的终极人生目标。
“义”的内涵指公义,正义。儒家多以“应该”或“宜”解说“义”[5],“义者,宜也”,主张“义以为上”、“见利思义”,反对见利忘义、“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礼”的基本内涵从封建社会的“礼教”逐渐演变为礼敬、礼让、礼仪、礼节等。孔子曰:“不学礼,无以立。”告诫人们“克己复礼”“约之以礼”。通过人人讲“礼”,在法制框架下形成一种有秩序的社会。
“智”的基本内涵为具备分辨是非善恶的判断智慧,以及理智、理性精神。孔子认为,“智者不惑”“知(智)者不失人”。孟子也把“智”作为道德理想人格(“仁且智”)的基本构成要素之一。
“信”的基本内涵为诚实守信。“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民无信不立。”“上好信,则民莫不敢不用情。”“信”是个人与人交往、国家安定有序的基石。
(二)“仁义礼智信”的内在逻辑
“仁”是“仁义礼智信”的核心,是立身之本。“义”是“仁”的逻辑推演,即要在自我与他人之间、个人与人类群体之间、人类与生命、非生命自然之间的利益发生冲突时,维系行为选择的“义”,以实现价值最大化。“仁”和“义”是内在理念。“礼”是外在的伦理与行为规范,用以约束言行,维持社会秩序,通过“礼”实现“仁”和“义”。“智”是聪明才智,是学习知识并掌握辨析问题的方法,是达到“仁”的必要条件。若失去“仁”,“智”也不会长久。正如孔子所讲:“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识能力达到了,但是若不能用仁义来守护它,即便现在得到了,也一定会失去。“信”是达到“仁”的基础条件。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仁义礼智信”共同维护“仁”的目标,用“义”的内在理念来处理个人与他人、与社会、与人类及万物的关系,用外在的“礼”来维持社会秩序,用“智”和“信”来守护“仁”。在国家利益、社会利益与个人利益不能兼顾的情况下,要舍弃个人利益甚至不惜牺牲个人生命,“舍生取义”。
四、“仁义礼智信”融入高校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意义
“仁义礼智信”直指人生问题,对个人与自我、个人与他人、個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作了精准阐述,阐述了个人利益与国家、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的处理方式,对当下高校人生价值观教育有较强的借鉴意义。
(一)思考人生意义
大学生思考“人是什么”“人为什么活着”“人怎样活着才有意义”,明确自身的存在对个人、对他人、对社会的意义,是树立正确人生观的前提。
1.个人的生命意义
生命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个人的生命属于自己,也属于父母家人、属于社会,每个人都应对生命有敬畏的责任与义务。珍惜生命,不仅珍惜自然生命,更要积极修身,不断充实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思想道德修养》“人生与人生观”章节,引导大学生珍惜生命,理解生命的唯一性和不可逆性,培育“刚毅木讷近乎仁”的性格——刚强、果敢、质朴、慎言,不“巧言令色”、搬弄是非,感受生命之美好、人生之幸福,追求宏大的精神生命。
2.个人的社会意义
人总是处于与自我、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万物的关系之中,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人生价值需要通过为他人、为社会作贡献来实现,而处理好各种社会关系,是实现社会价值的必要保障。“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仁爱”思想,为大学生如何与他人相处提供了示范,有利于引导大学生从虚拟游戏等中抽离出来,拥抱亲人、回报社会,提高社会责任感,树立“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的崇高理想。
(二)处理人生矛盾
尽管个人生命唯一且珍贵,但当个人利益与他人和社会利益发生冲突时,应“义以为上”“见利思义”,为了实现大义的价值理想,甚至不惜“舍生取义”,这样的“大义”有望扭转部分大学生的功利倾向,培育其爱国精神和为人民服务的精神。特别是在民族危难面前,“义”可引导部分“佛系”大学生积极进取、认真坚毅、不怕苦累,为了民族和国家大义敢于担当,端正人生态度。
(三)和谐人际关系
中华“礼”文化博大精深,形式上多种多样,如敬语、拱手礼、成人礼、祭礼等,然而不少礼仪已逐步淡出人们的视野。当今大学生当中存在不少失礼行为,如因出言不逊导致同学矛盾、对老师无恭敬之心也无敬语、公共礼仪意识淡漠。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引导大学生学习中华礼文化内容,如通过祭礼教育,使之懂得“追远”和“感恩”,“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鼓励大学生创新礼仪形式,做文明有礼的人,可以使其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
(四)加强辨别能力
“智”要求人们明辨是非、善恶、美丑,树立正确的价值追求。当今部分大学生没有辨别能力,容易上当受骗;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对是非善恶没有清晰的判断;受市场经济中一些不良现象的影响,染上功利思想;受网络便利的诱惑,不顾消费能力超前消费导致种种恶果:通过“智”的教育,可引导大学生追求真善美。
(五)实践诚信品质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民无信不立”,可见,“信”是立身国安之保障。当今一些大学生诚信缺失,考试作弊不觉得丢脸,反而视之为司空见惯。因此,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加强大学生的诚信培育,将诚实守信作为其学习和今后工作的基本道德素养,可以引导其加强诚信意识、实践诚信品质。
五、结语
儒家“仁义礼智信”的价值观,有当时的时代局限和阶级局限性,但随着历史演变发展至今的“仁爱、公义、礼让、智识、诚信”核心思想,与当下高校人生价值观教育“为国家社会真诚奉献、为人民群众尽心尽力服务”的根本目标一致,充分发掘其有益成分,并运用于高校的思想政治课教学实践中,有利于培育大学生科学、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为培育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时代新人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尹强.“仁义礼智信”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14(6):47-50.
[2]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罗华钊,谢姝倩,沈雨轩,等.大学生是否应该纠正“佛系心态”[J].消费导刊,2019(17):112,114.
[4]潘明芸,吴新平.大学生生命观调查及对高校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2):129-133.
[5]温克勤.仁义礼智信的形成和基本内涵[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7(6):32-34.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