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时间:2023/11/9 作者: 青年时代 热度: 15925
叶兴花

  摘 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随着日转星移而发生改变。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问题,是学术界长谈不厌的话题之一。笔者主要从剖析两者在不同时代的作用出发,结合时代背景,正确处理二者关系,才能推动社会发展,时代进步。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传统文化;社会发展;时代进步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问题早在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时就存在的问题,二者发展至今经历了漫长复杂的历程,在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同时,要充分认识、理解和分析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在不同时代背景社会中所发挥的作用。

  一、坚持优秀传统文化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宝贵源泉

  优秀的传统文化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宝贵资源。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理论思想,它具有世界性、历史性和普遍性等特点,它反映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及思维发展的基本规律,对学科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性意义。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闭关锁国等政策使原来经济发达的中国农业社会后期落后于西方经济文化的发展。曾有学者指出:“不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怎样发展,竞争机制怎样引进经济和文化生活领域,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和人际关系,总不能变成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和利益关系。儒家推崇的义利之辩、推己及人、尊老爱幼、勤俭自恃、廉洁奉公等思想,结合时代主题,赋予它们生命新的内容,纳入新的道德观念。”自古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2006年,国家领导人提出了社会主义荣辱观——即八荣八耻。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八荣八耻”是争对当时社会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见利忘义以及奢靡之风等不良社会现象提出的,它全面阐述了树立正确价值观的具体要求,明确荣耻的界限,推动良好的社会氛围发展提供了指导性作用。[1]“八荣八耻”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的魅影,是一股清流,源远流长,川流不息。体现了中国改革开放在思想上的蜕变具有现实性。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需要,社会发展历程上到处是传统文化的缩影。文化不是凝固的、僵死的,它要随着时间、地点、条件的变化而变化,随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发展。特别是近代以来,中国传统文化处在一个空前大变革的过程中,它需要摒弃原有的宗法、封建等级制度和专制主义中不符合新时代发展的部分,取而代之的是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把自我肯定与自我否定相结合。时代发展到今天,不仅发挥了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性作用,更是强调传统文化要想立足于社会主义社会并将生生不息,必须获得新的时代内容,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用科学的、前进的、全面的方法武装对社会有意义的喜闻乐见的、平易近人的传统文化。

  二、处理好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关系的两重性

  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是对立统一关系。对于两重性,主要有这种观点容易让人误解。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是对立不相容的。两者只能选其一。那么,有些人以此为由,提出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既然水火不相容,只能留其一。反对马克思主义的一方认为,坚持马克思主义就不能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而要保持保留和发扬传统文化必须摒弃马克思主义。另一方面,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人认为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是对马克思主义的背离,若要继续坚持马克思主义必须否定的抛弃传统文化。中国的发展历程中,文革时期正是由于这种片面的见解导致极“左”错误,阻碍了当时社会的发展。实际上,马克思与传统文化既有对立的一面,也有相互融通的一面。对立主要体现在于传统文化是在宗法、封建等级中产生的。传统的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等观念是和马克思主义对立的。但是,传统文化自身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薪火相传等特征体现了传统文化是中国人几千年以来总结历史经验和发现自然奥秘的结晶。传统中的尊老爱幼、自强不息、富贵不淫、威武不屈等精神和现代的马克思主义是不违和的,是相互通融的。

  了解和认识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关系的两重性,是我们正确处理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关系的重要理论依据。没有全面认识到两者间的两重性,容易犯历史性错误,导致把二者关系绝对化,容易形成历史虚无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因此,我们遇到问题是要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把对立统一结合起来,用普遍的视角去看待问题,分析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对于二者的两重性,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继承和发扬符合时代发展的部分,摒弃良莠不齐的不利于时代发展的内容,营造一个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理念的社会氛围。

  三、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起来

  在时代发展过程中,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相互取长补短的需要,应把二者结合起来,选择适应时代发展的部分,强强组合。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千年的历史,有些内容不适宜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要被淘汰。而马克思主义对于当前社会来说,与中国传统文化作比较,它是新兴力量,是一股能够帮助中国快速成长的新兴血液。但是,新的力量自然也有弊端,有千年历史的中国一时难以全面接受新兴血液的洗礼和改造,因此,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需要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汲取其精华部分并将其继承、发展、发扬、壮大。毛泽东曾指出:“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予总结,继承这一份珍贵的遗产。”[2]毛主席提出的这份“珍贵遗产”并非发思古之幽情,而是肯定了这份遗产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有重要的帮助,在改革开放40年的实践和中国迎来建国70周年之际,实践表明,中国从“以德治国”到“以人为本”;从解决温饱到局部小康,整體小康,最后向全面小康进军。都体现了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对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提出: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化繁荣兴盛。[3]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才能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然而,把握中国命脉源泉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孕育了五千多年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并且根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化软实力在国家综合国力的作用日益显著。时代发展要求文化在发展过程中要遵循与时俱进的原则,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或是一项宏伟的工程。需要从历史、哲学、文学、政治等范畴对传统文化进行研究、剖析和总结。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是符合中国特色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它的生命在于它与革命的紧密结合,在实践中反复认识、不断丰富和发展。发展中国特色,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所以,中国传统文化要发展,要现代化,需要与符合中国国情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相结合,借鉴和吸收马克思主义的某些精华部分来发展自己,从而达到自身内部优化和促进自身发展。

  四、结语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既对立又统一。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批判继承传统文化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提供新思路,创新传统文化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扩大提供群众基础,弘扬民族精神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提供精神动力。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有利于实现传统文化革新发展、现代化发展。马克思主义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在现代科学基础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劣进行批判、扬弃,去劣存优,实现传统文化现代化的自我超越。马克思主义在继承民族精神的同时,对其进行了丰富与提升,在中华民族历史形成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基础上,近现代以来,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形成了井冈山精神、抗洪精神、西柏坡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一系列精神的升华与延续。时代是不断变化发展的,文化发展亦是如此。传统文化的发展前途是光明的,道路却是曲折的,发展传统文化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社会文化前进方向为导向,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现代化传统文化。所以,无论是马克思主义还是中国传统文化,它们都不是独立存在的,相反,它们是有相互融通、融合的一面。只有相互借鉴、吸收、创新、发展、再创新、再发展,才能实现终身不被替代,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张冉.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与公众文化自觉意识的互动关系[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38(05):1-5.

  [2]毛澤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人民出版社,2017:40-44.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