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习近平总书记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互联网技术让思政课教学有了更多可能,人文主义对高校思政课教學也有着重要指导意义。因此,本文将从人文主义角度出发,探讨高校传统思政课教学的短板和影响,人文主义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价值以及应用路径选择,以期为高校思政教学改革提供思路。
关键词:“互联网+思政课”;高校;思政课程;人文主义;价值
一、引言
“互联网+思政课”教学是将互联网技术与思政教学进行融合,即利用互联网技术辅助思政教学,延伸思政教学路径。新时代,高校只有以人文主义教育理念为指导,变革教学模式,赋予教学新形式,设计与互联网时代相契合的“入脑入心思政课”,才能实现思政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二、高校传统思政课教学的短板及其影响
(一)教学模式传统,弱化学生主体地位
传统的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以教师自身为教学主体,教师往往具有“垄断特色”,学生的主体地位难以充分发挥。在课堂上,教师一味向学生灌输理论知识却完全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导致“教”与“学”的截然脱离。这种以教师自身为教学主体的教学模式,对大学生缺乏足够的包容和尊重,没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人翁,弱化了大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二)教学设施不匹配,学生获得感降低
“互联网+”背景下的思政课教学需要与互联网技术充分融合,但目前高校明显存在网络教学环境和教学设施不匹配的问题,这导致学生思政课学习的获得感降低。学生思政课获得感不强的主要表现是:在心理层面,积极性和意志力获益感不明显;在思想层面,思想境界髙度和深度有待提升;在行为层面,从理解到运用的跨越较困难。
(三)教学内容较单一,课堂教学效果不佳
目前,思政课的教学内容以课本内容为主,且部分内容较枯燥、乏味,很难引起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强烈情感共鸣,因而课堂教学难以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而且,学生课后也缺乏对理论内容的深入学习,这容易造成其政治理论与具体实际的对接运用错位,对具体时政事件的深度思考与意义挖掘意识的缺失。如何充分发挥教学内容的有机联动效应,促使课堂教学内容与网络教学内容、实践活动内容形成合力是思政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
(四)网络信息良莠不齐,学生价值观扭曲
巩固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校思政课的本质规定[1]。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但网络信息参差不齐,不正确的意识形态极易扭曲大学生的价值观,影响他们的政治判断和是非辨别,阻碍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不良网络信息影响青年学生意识形态的问题不容忽视。
三、人文主义在高校“互联网+思政课”教学中的重要价值
(一)尊重个体差异,有助于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人文主义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存在的重要运用价值,体现为其充分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新时代,社会需要的是复合型、创新型人才。而“互联网+思政课”的教学模式,既保证学生能够熟练掌握专业知识技能,又培养了学生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同时在思政教学活动中渗透了人文主义思想,这有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学生看成独立的个体,尊重其个性差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进而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具有创新思维的学生。
(二)注重学生自我价值,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获得感
融入人文主义的思政教育,核心在于充分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和能动性,让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提升获得感,使思政教育的过程成为引导人自我认识、自我发现、自我发展、自我评价、自我完善的过程[2]。学生获得感提升的具体表现为:在心理上,具备学习思政知识的积极性和意志力;在思想上,提升思想境界的高度和深度,学会把握问题根源;在行动上,主动探究思政理论并投身于实践,在实践中找寻自我、实现自我价值。
(三)丰富教学内容,有助于增强学习效果
人文主义教育理念,突出强调了教学内容的开发性和实践性。思政教育不在于灌输思想,而在于解放思想。在人文主义的引领下,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内容不再局限于课本知识,而可以让学生广泛涉猎有关国家政治、道德情操等各类新奇、有趣、实用的内容,甚至可以指导学生将理论知识延伸到日常生活。
(四)培养学生思辨意识,有助于树立正确价值观
青年的价值取向是未来社会价值取向的决定因素,价值观的培养和确立是学校的重大任务。由于网络信息传播的便捷性,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逐渐多元化,这导致其可能会出现认知偏差。对此,教师适时将热点事件和现象结合并纳入思政课堂,用人文主义教育理念对其加以阐释,能有效提高学生思辨意识,引领其价值倾向。比如,针对国外对我国疫情发表的不实言论,教师通过讲授“实事求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内容,引导学生理性、客观地看待此类事件,有效筛选与辨别网络信息,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看待事物。
四、人文主义下高校“互联网+思政课”教学的路径选择
(一)融合创新教学模式,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高校教师要不断拉近思政课与学生的距离,引导学生积极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并把学生对思政课的基本认知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以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主体。在这一教学目标的引导下,高校要将“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升级到“教师引、学生学”的新型“互联网+思政课”教学模式;同时,充分采用合适的网络信息技术手段,打造政治上有高度、价值观上有热度、情感上有温度、生活上有厚度的思政课堂。
(二)完善网络教学平台,用好网络教学工具
高校要把握“互联网+思政课”的发展趋势,精准对接网络时代大学生的思想需求和行为规律,推动网络信息技术与高校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打造网上自主学习、信息传递、教学管理、在线交流讨论等集成式思政教育网络教学平台[3]。受时间和空间限制,教师在进行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时,不能全面到位地实现对学生的人文关怀。针对这一现实问题,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的便捷性和实用性,让教师与学生可以及时有效地进行一对一交流,进而实现个性化教育。针对当代大学生热衷于短视频、微博等信息传播形式的现象,高校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创新思政教育载体,把微电影、短视频引进思政课堂,让互联网成为育人新阵地。
(三)教学内容“三位一体”,激发思政教育活力
为激发思政课程的活力,高校要贯彻人文主义理念,将课堂、网络、实践三方面的教学内容相融合,打造“三位一体”的立体化教学。首先,深度解读教学内容,把思政理论知识在课堂上最大效力地传达给学生。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教育相统一,教师在教授学生思政知识时,还要引导学生掌握发现、分析和思考解决问题的思路,让学生在启发中得出结论。其次,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下,教师要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内容补充、巩固思政知识,以让思政课有效延伸到学生心里。再次,打造思政实践阵地,指导学生把理论知识转变为行动指南。指导实践教学时,教师要坚持人文主义,把握学生的学习需求,引导学生完善自我,强化学生责任意识,,以实现思政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释放强大育人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思政课教师要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由此可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意义重大。因此,高校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通过开展本校教师培训、校外进修培训、邀请专家到校开展专题讲座、组织外出观察学习等多种措施促使教师加强学习、丰富知识、转变教学观念、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再者,教师要构建思政教育大格局,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4],以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
参考文献:
[1]王倩.关于“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政课改革的多元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8):45-47.
[2]黄正泉,王健.人文关怀:思想政治教育之魂[J].现代大学教育,2007(3):57-60.
[3]朱达.“知行新说”:高校思政课的新探索[J].宁波通讯,2020(1):53-54.
[4]田磬.“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设计路径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9):70-72.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