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大学时期是青年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大学生在青年时期形成的高尚品格对其成长和人生奋斗具有重要意义,而道德教育是大学生形成高尚品格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因此,本文通过阐释加强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意义,分析大学生道德教育的现状,提出加强大学生道德教育的途径,以期促进大学生在新时代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大学生;道德教育;理论;实践;思想政治教育
一、引言
思想是行为的先导,可以支配和改变行为。高校加强对大学生的道德教育,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和明确人生理想,有助于培养他们担负时代重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奋斗者。
二、加强道德教育的意义
道德教育是社会道德活动现象的一种重要形式,指一定社会或集团为使人们自觉遵循其道德行为准则,履行对社会和他人的相应义务,而有组织、有计划地施加系统的道德影响的过程。
人的道德属性是由人的社会关系和人的道德实践活动决定的,具有可变性。这种可变性也可以理解为可塑性。恩格斯说:“人来源于动物界这一事实已经决定人永远不能完全摆脱兽性”。这说明道德不是人生而具有的,而是后天养成的合乎行为规范和准则的东西,对于人的思维发展有着引领作用,是社会生活环境中的意识形态之一。它是做人做事和成人成事的底线,是一种无形之中的自我约束,能够时刻要求且帮助人们走向良善,富有一颗感恩的心,并在生活中提升人的幸福感。由此可知加强人性教育的必要性。
因此,高校应该加强对大学生的道德教育,让道德转化为他们的内在品质,这对让道德教育在社会生活中发挥引导作用,促进形成良好的社会风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大学生道德教育现状
(一)道德意识淡薄
大学生心理发育落后于生理成长已经成为普遍现象。由于大学生入世不深,对社会各种现象缺乏正确的判断能力,价值取向存在偏差,集中体现为功利主义、实用主义和自我主义等倾向。部分大学生不认同我国传统的道德观念,如艰苦奋斗、团结合作、重义轻利等;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精神淡薄,对中国革命、建设和中华民族的光荣历史知之甚少或一无所知;倾向于西方的利己主义、个人至上等思想,个人意识突出,处事常以自我为出发点,如他们享受权利却没有承担义务的意识,希望得到尊重却不懂与人为善;对他人、学校及社会的要求非常高,却不会严格要求自己;过于重视个人利益,缺乏集体意识与团结观念;重物质轻精神,沉迷网络游戏、渴求时尚、意志脆弱……这些都是大学生道德意识淡薄的具体表现。
(二)道德教育断片化
由于片面追求升学率,学校在学生的基础教育领域出现了教育导向偏差,对中小学生的道德教育重视程度不够,重智育轻德育,未能平衡成绩与道德的关系。学校过度注重分数和升学竞争,一味追求功利性升学教育,忽視了塑造学生人格的道德教育,忽视了对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吃苦耐劳、艰苦朴素教育。而且,学校的道德教育形式空洞、内容单一,无法让学生将道德教育内容内化于心、付诸实践。道德教育是内化与生成相统一的复杂过程,但学校并没有将德育的理解过程同智育的认识过程等同起来,导致学生只能在具体生活中养成品德。
(三)家庭道德教育弱化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承担着重要的家庭道德教育责任。家庭成员对孩子的道德启蒙教育会影响他的一生。家庭成员的言传身教将潜移默化影响孩子的道德培育,家庭的教育方式会直接影响子女的个性和心理健康。科学的教育方式要求家长对孩子爱而不溺、严而不厉、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然而,现实生活中仍有教育方式不合理的家庭教育,导致青少年不能形成正确的道德价值观。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成本增加,家长普遍忙于事业,忽视了对孩子的道德教育,或者只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忽略了道德教育。
四、大学生道德教育途径
道德不是自发形成的,道德行为是发自个人内心的自觉体现。因此,教师要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灵活性,有计划、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开展多种道德教育活动,让大学生通过理论、范例、实践的道德教育,真正使道德教育内化于心,变为自觉的道德行为。
(一)系统化理论教育
其一,充分发挥理论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在课堂教学中,特别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教师要重点突出道德教育的内容,将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和道德习惯贯穿于道德教育系统化教学体系。其二,教师要具备扎实的知识功底、科学的教学方法、过硬的教学能力、勤勉的教学态度,通过不断创新教学理念,探寻知识教学与道德教育的最佳融合点,寓道德教育于知识讲授之中,让科学性与思想性在教学中自然相融,最终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二)经典榜样示范教育
第一,发挥教师的道德榜样作用。作为教学主体之一,教师的价值观会对学生产生直接影响。可以说,教师是反映学生道德修养的镜子。所以,教师应该加强道德学习,取法乎上、见贤思齐,不断提高道德修养,提升教师人格品质。第二,不定期开设以弘扬经典榜样为主题的讲座、报告、专题等,强化大学生的道德教育。紧密结合时代要求,学校要用伟人典范、教育者范例、优秀学生示范,培育和提升大学生的道德境界,让大学生感受道德的力量,进而激起大学生自我教育的热情,使其主动规范自己的道德行为。
(三)情感陶冶教育法
一是用教师的人格感化,也就是用教师的高尚品德、人格魅力,以及对学生的深切期望和真诚关爱触动、感化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提升个人道德修养、增强个人威望,平时多关心和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二是用环境陶冶大学生道德情操,即通过学校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感染大学生,如精彩的讲座、精选书籍、优美的音乐、美术、舞蹈、诗歌、影视等文化艺术活动。
(四)实践锻炼教育法
道德活动始终贯穿于社会一切领域。学校要积极探索、创新道德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适合当代大学生特点的教育方法和途径。具体的动脑动手结合的实践活动,可以让大学生在道德教育实践的参与、合作、探究过程中,实现交流互动、实现自身进步和发展。因此,学校要积极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参加“三下乡”、志愿服务、专业实习、社会调查、生产劳动等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
五、结语
新时代,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我国的综合实力也不断增强。作为祖国未来建设的主力军,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至关重要。“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必须解决好的根本问题。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要使大学生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不仅要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而且要提升他们的道德水平。道德教育水平的提升有助于大学生全面健康成长,让他们以更加高远的使命感和更具韧性的责任感,在科学技术、经济社会、思想文化等领域创造出前无古人的业绩,进而引领社会发展进步,做时代的担当者和建设者。因此,加强大学生的道德教育对于集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正能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参考文献:
[1]董晓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理论与实践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2]王华敏,崔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3]方熹.道德教育的哲学理路[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
[4]李丽娟,蔡桂珍.多元与融合:当代大学生道德共识培育研究[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19.
[5]檀传宝.学校道德教育原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