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口述访谈是口述历史的核心。抓住口述史访谈实践性的特点,聚焦于口述史访谈中的细节问题,可以总结相关经验:第一,受访人的选择极其重要,需要考虑身体状况、代表性等多种因素;第二,采访提纲在采访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在实际采访操作中不可盲目遵循采访提纲;第三,口述历史采访过程中有许多细节需要注意,信息挖掘与时间把握则是其中的关键点;第四,后期处理时注重文本的转录与编纂问题。
关键词:口述史;访谈;细节
一、问题的提出
现代口述历史是20世纪中叶在美国兴起以实践为主的一个历史学分支,而后向全球辐射扩散。左玉河指出,口述历史在当今中国的发展已经呈现出多维度推荐的态势,理论与实践逐渐趋同[1]。一般而言,口述访谈是口述历史的核心。目前,大多学者将焦点放在口述史的基本概念、法律伦理规范、口述史研究等领域,对口述访谈的研究整体水平大致处于流程式的介绍阶段,但仍有较为出彩的成果,对本文有较大的启发与借鉴意义[2][3]。本文事效前贤,在一定量口述史访谈的实践基础上积累了一些经验和感受,这些经验和感受的思考仅仅只是实践探索中的经验总结,但聚焦于口述史访谈中的细节问题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二、前期准备
选择主题是进行口述访谈的第一步,是进行口述史访谈的必要前提。采访主题必须是有意义、有价值的,不仅是学术价值,还要有现实意义。学术价值体现在这个选题在以往口述史研究中处于什么位置,也就是学术界对于该项内容的研究状况,能否对以往的口述史研究有所突破;现实意义体现在这个选题是否值得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是否能对社会产生一定影响,是否能在一定程度上对社会发展作出贡献。
根据采访主题拟定受访人。围绕采访主题,在一定范围内寻找符合条件的受访人。受访人应当具备以下几个条件:第一,受访人的身体条件、工作时间安排等因素是否能够接受采访,尽量选择时间充足、精神状况良好的受访人;第二,受访人必须对采访主题“有话可讲”,最好是与采访主题有直接关联;第三,合理选择受访人,根据地域、民族、专业等因素进行划分,在划分的不同领域中选择多个最具代表性的受访人,使口述采访更加客观、准确。在前期的准备工作中,采访人要充分了解受访人的经历、个性、家庭等,尤其是存在特殊经历的受访人。也许有些敏感的问题对于采访非常重要,但还是有必要事先了解受访人能否接受此类问题的采访,采访的顺利和谐进行和保证受访人的心情是非常重要的。
采访提纲在采访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于采访人来讲,采访提纲的存在能够让采访人对自己的采访目的有明确的认识和方向。如果采访前没有准备提纲,采访人很容易在采访过程中出现思路、内容混乱的情况,使得采访难以继续有效进行。对于受访人来讲,采访提纲能够使其迅速理清思路,避免在采访的过程中无话可讲或者乱讲。采访提纲必须围绕采访主题,其撰写没有固定的格式和模式。准备采访提纲可以查阅相关文献获取资料,也可以从相关知情人获取资料。不同的采访主題需要获取不同方面的资料,以确保采访的正常进行。以采访主题是人物为例,一般情况下需要了解三方面的内容:一是社会历史线索,也就是受访人经历过的社会历史事件;二是专业历史线索,需要了解受访人所在行业数十年的重大变革,尤其是与受访人有直接关联的事件;三是个人历史线索,也就是受访人的成长经历、职业生涯等。值得注意的是,采访提纲在采访过程中只是起辅助作用,在实际采访操作中,不可盲目遵循采访提纲,遇到特殊情况应当随机应变。
三、采访过程
口述历史采访过程中有许多细节需要注意。一是开始采访时最好从闲聊开始,尽量减少受访人的紧张感和局促感。一般来说,年纪相近的人会更有共同话题,如果年龄差距较大,可以从共同熟悉的人或感兴趣的话题切入,也可以根据采访地点的环境展开,如在受访人家里看到的一幅画、书法等。二是注意追踪新信息。在采访过程中,采访人可能会听到一些原来在准备阶段没注意到但却非常有用的新信息,此时要及时记录,设法提出新问题。三是要有全局观、时间观、引导力。时间是采访的一个重要因素,联系受访人并约定好时间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在有限的时间里挖掘更多的有效信息非常重要,因此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需要如何分配时间;如何引导受访人进入下一个话题;如何在受访人滔滔不绝的时候巧妙地打断,引导到正确的方向。良好的全局观、时间观在采访中显得至关重要。四是不可随意变更采访时长。要注意采访过程中受访人的心情和身体状况,尤其是老人,考虑是否需要适当休息。
对于采访人来说,时长和次数自然是越多越好。随着采访的深入进行,采访人对受访人的了解也会更加深刻,能够发现的有效信息也会更多。但采访时间和时长基本上都要根据受访人的身体状况、时间、工作等因素安排,采访人必须与受访人协商,尊重受访人的意见。采访地点尽量选择令受访人舒适的地点,经受访人同意在受访人的家中进行口述采访是不错的选择,还能够取得一手史料,如受访人的毕业照、荣誉证书等实物。采访过程必须有录音或者录像兼录音,也就是采访过程必须被可靠地记录。录音能够保证后续工作的客观性和完整性,如果缺少录音,由于个人的主观意识以及每个人对采访过程中信息的敏感度不同,一定程度上会影响采访内容记录的客观性。
四、后期处理
对受访人的尊重贯穿了整个口述访谈过程,在后期处理的环节显得尤为重要。采访结束后的文稿撰写应当以事实为依据,此时就体现了录音的重要性。采访人不能随意修改受访人的原话,也不能刻意添加个人的思想情感。要明确采访人与受访人之间的平等关系。在采访过程中,采访人应当是引导受访人一步步解析问题,而不是完全操控一切,或任由受访人天马行空,脱离主题。总而言之,口述史访谈由受访人与采访人共同完成一场会话叙事,是一种面对面的人际交流或传播,在这个意义上,由个人完成的回忆录是不能纳入口述史范畴的[4]。口述历史的成果是受访人与采访人创造性劳动的结果,是访谈双方智慧的结晶[5]。
在转录工作进行之前,采访者已经完成了录音等工作,并进行了简单的文字记录,而真正要将口述史文本搭建,则需要通过转录工作。口述史文本主要有图像文本、录像文本、录音文本三种形式。图像和录像文本可加工的空间较小,录音文本则是口述史文本加工的主要对象。加工录音文本的方式主要有一问一答式和受采访者回答式。一问一答式较为完整且能真实反映出访谈的访谈过程,但所需人力、物力比较多。受采访者回答式略去了采访者发问的文本表达方式,需要转录者对文本进行逻辑上的联通。一般说来,在对口述文稿进行编辑处理前,还是采取第一种方法好,这样可以真实地反映访谈过程[5]。转录的问题主要有语言和转录者的文化知识水平两方面。在采访之前,必须事先了解好受采访者的语言状况,尽量由熟悉该语言的人进行采访和转录,这样可以减少采访过程中的停滞感,也能提升转录工作的质量和效率。转录看似只是一个将声音转为文字的过程,但是口述史采访对象及内容广泛,对于转录者的文化水平以及知识的广博程度也有一定要求。
口述史稿的编纂要重内容的逻辑分析,突出有史料价值的内容。内容的扩充要重句子,口述当与文献互补[2]。如何在编纂过程中保持口语化和故事化的特征,是编纂的一个难点。在实际对话中,无论是采访人还是受访人,都不见得总是会说完整且标准的句子,而是根据自己的习惯进行省略或加词。同时,在现场对话中有具体而特殊的对话语境,常常会出现“半句跳跃”现象[6]。在编纂过程中,必须要以转录的原始文稿为依据,尽量在不改变内容的情况下修改文本,语句补充的位置应当用括号、注释说明。同时,要尽可能保留受采访者的言语特点,如某些具有特色的方言词、语法等。口述史稿的编纂过程实际是一个梳理文字与逻辑的过程,也是一个口述与文献二重互证,通过文本还原生活世界的过程。作为质性研究,效度评估是衡量成果的水准的一个重要工具,口述史稿则充当了效度评估的媒介。编纂口述史稿时,会发现一些问题:是否有不清晰或可待深入挖掘的内容?是否有讹误需要受访者订正?因此,必要时可以考虑通过回访或者其他相关人员进行补充和完善。
五、余论
口述史理论与实践的不断深入细化带来的必然是规范化的问题。美国口述历史协会先后出台了4版规范性的通用原则和实践指南,与美国及早进行规范化不同的是,中国口述史发展较大的隐患为口述历史实践缺乏工作规范[7]。中国的口述历史是大众参与的,在热点之下走向多元化,参与主体的水平参差不齐加大了规范化的难度。中华口述历史研究会正在积极规划本土化、规范化的操作指南和规章制度的制定,或许本文的思考会提供一定帮助。
参考文献:
[1]左玉河.多维度推进的中国口述历史[J].浙江学刊,2018(3):216-219.
[2]唐纳德·里奇.大家来做口述史[M].3版.邱霞,译.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19.
[3]陈墨.口述历史门径(实务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4]边静.口述历史理論与实务杂谈[J].当代电影,2011(7):82-86.
[5]全根先.口述史采访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9(1):10-15.
[6]钱茂伟.口述史实务流程相关问题思考[J].学习与探索,2014(12):159-162.
[7]左玉河.方兴未艾的中国口述历史研究[J].中国图书评论,2006(5):4-10.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