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辅导员视角下高校大学生“踩点到”问题的成因与对策研究

时间:2023/11/9 作者: 青年时代 热度: 15418
韦美灵 阙卫东 全洲伶 李锐清

  摘 要:高校大学生踩点到问题的频发,一方面影响了课堂效果,另一方面学生的听课效率也大打折扣。而辅导员身兼教师和管理者双重身份,扮演着教育、管理、服务三大岗位角色,维护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和生活秩序,做好学生上课的前期保障是其管理工作的内容之一。因此,基于辅导员视角下,深入剖析踩点到问题的成因,从而提出相应的对策是一项急需解决的学生管理难题。本文以广西财经学院的相关情况作为研究对象,依据调查现状、发现问题、探究成因、解决问题的逻辑,采用问卷调查、深入访谈等的方法进行研究,发现踩点到问题普遍存在,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时间管理和纪律意识不强,学习产生拖延和怠倦,制度管控不严等。由于习惯踩点到的学生对学校考勤制度存在侥幸这一主要心理特征,所以制度管控成为解决踩点到问题的关键。

  关键词:踩点到问题;时间管理;制度管控

  踩点到是指学生在临近上课时进入教室,随后匆忙的选择位置坐下,进而导致上课前10分钟甚至更久时间内处于不能投入学习状态的一种常见现象,大学的课堂里此类问题尤其突出。由于踩点到与迟到的界线模糊,教师与学生说法不一,使得学生内部此类行为屡屡发生,并逐渐形成不良习惯,对学校学风造成了冲击和破坏。为了深入剖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本课题组对广西财经学院的500名本科生展开调查,并基于辅导员管理的视角下探究出解决大学生日常考勤问题的相关对策。

  一、“踩点到”问题现状分析

  (一)大学“踩点到”问题普遍存在

  调查数据显示,约有37%的学生表示总是匆匆忙忙进入教室,这意味著一个班上假设有50人,习惯踩点到的学生大约达到了18人。而其中表示每天都存在踩点到问题的同学占到调查总人数的17.86%,有34.29%的学生表示偶尔发生,而从未有过此类行为的仅仅占到了总人数的20%。每临近上课,同学们蜂拥出现在早餐店、教学楼附近,或是正在匆忙赶向教室也是一种常见现象。由此可见,大学生产生踩点到问题发生的频率较高,大学里几乎每天都上演着踩点到这一最令人忽视的景象,同时这也容易成为辅导员学生管理工作的盲区。

  (二)“踩点到”问题心理活动分析

  辅导员工作始终坚持“做学生的良师益友”的原则,重视学生心理健康,给予正面的引导和教育,在解决学生管理问题时分析学生相应的心理活动,是有效解决问题的途径之一。调查结果显示,第一,约47%学生普遍认为踩点到不等于迟到,而对迟到边界模糊不清的学生约占总人数的36%。第二,有19%的学生表示此类问题无关紧要,认为既然教师上课不强调,所以踩点到没有影响到课堂纪律和学习效果。第三,44%的学生表示踩点到会影响到上课秩序,觉得不应该发生,但由于内外部众多因素的干扰,踩点到慢慢已成为了一种习惯。

  二、“踩点到”问题成因分析

  (一)学生时间管理能力不足

  学生时间管理能力不足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缺少时间管理观念,二是时间管理技能薄弱。有研究指出时间管理倾向对学生成绩具有良好的预测能力,且对个人成就动机有正向性影响,好的时间管理对防治踩点到问题有正向性影响。但是调查数据显示,将近20%的学生表示从来没有规划过上课前的时间,常常上课之前匆忙赶到教室。约有35%的同学表示偶尔会提前规划时间,但是效果不佳。因此,学生群体当中有意识去规划时间的仅占一小部分,学生本身缺少时间管理的观念是踩点到问题产生的原因之一。与此同时,学生对时间管理技能的把握情况也不乐观。在此次问卷调查中,51.43%的学生表示熬夜、闹钟不响、睡眠不足等因素会影响自己的起床时间,并进一步导致自己踩点进入教室。但深入的访谈结果显示,学生不了解睡眠管理的有效方法,且不知如何寻求其他途径的帮助,因此学生的时间管理技能的缺失也会导致踩点到问题发生。

  (二)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强

  调查数据显示,踩点到问题的存在,主要是由于学习拖延和学习怠倦。通常表现为学习动力不强,学习效率低下等。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不但没有充分发挥学习主体的积极性作用,反而被消极心理影响着正常的学习状态。有研究表示,学习动机的自我决定程度对大学生学习拖延影响较大,学习动机自我决定程度越高,学习拖延程度越低。同时也有数据调查显示,大学生学习拖延的主要原因是学习动机不足、时间管理技能缺乏、消极情绪影响等。在此次的问卷调查中,表示大学生活自由散漫的学生占到30%,也有44.29%的学生表示觉得出于拖延和怠倦的心理,踩点到已经形成习惯。同时也有约36%的学生表示如果是自己非常喜欢的课程,这种情况下绝对不会踩点到。这也从另一方面充分说明了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有效防止学习拖延和怠倦,进而减少踩点到现象的发生。

  (三)制度管理存在缺陷

  此次调查结果显示,70%的班级没有重视到踩点到问题,且班级制度中也没有相关说明,班级管理过程中更是没有加以强调和控制。调查中约半数以上共51.7%的学生认为踩点到的原因之一是纪律管理比较松懈,秉承着无所谓的态度,对制度管理的缺陷存在侥幸心理。而学校相关制度也没有严格划分踩点到与迟到的界线,对考勤制度的管理和监督也存在缺陷。制度文件作为纪律的载体存在,在一定程度上规范着学生的行为,引导着学生发展,对学习氛围的营造,对学风环境的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其他外部因素干扰

  调查中,课题研究小组从教室远近、早餐供应等外部因素开展调查,结果显示有37.86%的学生表示靠近教学楼的早餐供应窗口太少,食堂距离太远,早上一般不会到食堂吃早餐,同时也有52.14%的学生表示宿舍距离教室太远也会导致踩点到。其他外部因素的干扰的确是影响踩点到的原因之一,但由于学校资源的配置有限,所以此类的外部因素干扰不是造成踩点到问题的主要原因。

  三、“踩点到”问题对策分析

  (一)学生增强学习积极性,增强时间管理技能

  首先学生自身应树立时间管理的意识,只有通过有效管理时间,才不至于庸庸碌碌的度过十分珍贵的大学生活。而时间管理是否有效取决于是否掌握了时间管理技能,只有正确的观念加上正确的方法,时间管理才能充分发挥效用。同时也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体性作用,拒绝学习拖延和学习怠倦,面对大学课程考核难度要求降低,大学学习氛围不足,同学们的相互竞争减弱等环境因素,学生更应该积极分析自身学习形势和能力,从自身检讨学习积极性是否达到好的标准,认真思考学习的意义,并制定相应的目标计划,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发挥教师课堂主体作用,重视强调纪律管理

  教师教学课堂的管理严格与否,对踩点到问题有着直接影响。调查中学生们表示,如果教师重视强调纪律管理,明确强调踩点到属于迟到,并影响自己的学业成绩时,80%的同學认为可以杜绝此类现象的产生。同时,有47.68%的学生认为教师上课点名,也可以防止踩点到的产生。教师作为课堂氛围的发起者和维护者,课堂纪律松散影响到授课质量的同时也会影响听课效率,教师应当充分发挥教师的课堂主体作用,适当运用有效的线上线下考勤手段,如“云课堂”“职能打卡”“位置签到”等,以一种更高效,学生接受度更高的考勤方法来有效解决踩点到问题。

  (三)学校加强考勤制度管控,明确纪律监督责任

  在学校管理方面应加强纪律约束,首先得制定和完善相应考勤制度,引入适当的奖惩办法,让学风建设做到有法可依。其次学校应该加强宣传踩点到对学风建设带来的危害性,最后抓落实,需要有严格的检查制度,组织和监督任课教师坚持严肃考勤,明确纪律监督责任,使规章制度切实发挥作用。只有将学校管理的要求和理念渗透到班级制度里来,注重制度切实和措施落地,才能充分发挥学校的管理作用,真正解决踩点到问题。

  (四)发挥辅导员联结作用,贯彻落实相关制度

  高校辅导员与学生、教师、学校三方关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联结与枢纽作用,全面协调相关工作,贯彻实施学校工作安排是辅导员的工作职责。在解决踩点到问题上,辅导员应该充分调动班级骨干力量,确保学校相关考勤制度工作指示能得到贯彻落实。坚持时刻关注发生踩点到问题学生的心理活动并加以正面引导,充分发挥辅导员工作“以人为本”的原则优势,积极联动和号召班级组织学生学习相关纪律,增强学生遵章守纪的自觉性,使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参考文献:

  [1]张志杰.时间管理倾向与自尊、自我效能、学习满意度:中介作用分析[J].心理科学,2005(3):566-568.

  [2]黄希庭,张志杰,凤四海,郭秀艳,吕厚超,陈莹.时间心理学的新探索[J].心理科学,2005(6):6-9.

  [3]陈保华.大学生学习拖延初探[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

  [4]庞维国,韩贵宁.我国大学生学习拖延的现状与成因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9,30(6):59-65.

  [5]张娜,魏彬.大学生迟到现象分析与实践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7(3):266.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