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伴随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和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也日益凸显,革新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势在必行。课程思政在加深专业理解的同时进一步深化思政教育,效果得以提升但仍缺乏对大学生的思想渗透;短期支教在实践中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意义尚可但缺少理论基础。本文分析课程思政和短期支教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所发挥的作用以及二者协同的必要性,从而提出二者协同效应的实现机制,优势互补、相辅相成,为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提供现实基础和创新意义。
关键词:思想政治;短期支教;课程思政;协同效应
一、引言
习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过程始终。在此背景下,如何更好地推进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为重点问题。
“课程思政”创新教育模式,在教授专业课程的同时紧抓思想政治教育。“短期支教”在实践中锻炼大学生综合能力,因其对参与者的积极影响而得到学校和社会高度认可,年均参与人数超十万且逐年上涨,前景可期。然而,课程思政局仅限于课堂理论;当参与支教的大学生缺乏政治素养基础时,大学生参与实践的预期效果也无法保证。
基于此,本文进行短期支教与课程思政的协同效应分析。课程思政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理念进行正确树立和引导,短期支教使得大学生所习得理念在实践中得以正确认知和强化。二者强强联合又各补所缺,发挥协同效应,实现“1+1>2”的效果,以期为推进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建设提供借鉴,更好地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
二、课程思政对大学生思政教育的作用分析
思政教育是立德树人的灵魂工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建设中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课程思政通过将构建三全育人格局形式与思想政治课程理论相结合,形成协同效应,对实现大学生人格养成、学习知识、专业技能培养的有机统一具有重要的价值。
(一)课程思政的价值内涵
课程思政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与传统的思政教育课程观念不同,旨在将思政教育理论元素有机融入各门学科课程的教学和改革中,既丰富专业知识,又使专业内容更加具有深度,促成全员全程全方位“三全育人”的落实落地。现阶段,各高校应深挖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以课程思政建设为切入点,始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1],以协同育人为指导理念,以科学创新为重要思维,通过立体多元的框架结构及显隐结合的教育方法,与思政教育理论元素相结合,全面提升大学生综合素养,为社会培育更多合格可靠的建设者与接班人。
(二)课程思政协同思政教育作用机理分析
当前,如何将课程思政有效深入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是思政教育领域亟待攻关的重大课题。课程思政应以课堂教学为切入点,但并不止步于浅显的课程理论知识,而是需要深入到全方位提升学生素养,进一步提高学生在所学专业知识水平[2]。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实践也进一步表明,要实现课程思政与思政教育两者协同发展,要始终把握好立德树人,抓好教学过程的育人点,把技术技能上的成长和精神上的成人有机结合起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将思政教育知识理论内容与社会实践有机结合,在志愿服务中开展课程思政改革,多方位、多角度深入挖掘思政资源,有助于引导学生正确并深刻了解自身专业所学所用,提高自身所学自豪感、专业归属感、社会责任感。
三、短期支教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短期支教作为一种实践形式的志愿活动,发挥着“第二课堂”的作用,是大学生锻炼成长的有效途径,对于提高大学生素质道德教育具有重要的价值。加强短期支教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的合理利用,有助于发展大学生的表达能力、思维能力、文化修养以及学习能力,可以通过大学生自身的自主学习和潜移默化的方法有效提升大学生的思政素质。
(一)短期支教的思政内涵
短期支教选拔时明确的要求会促使大学生认识自身的能力,大学生在选拔时展现的支教热情以及志愿决心正是对于思想教育工作的双向回应,有助于塑造大学生思想素质品德的提升。支教前期集中统一式的培训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建设从个体热情方面转向了具有约束力的更高层次的组织层面,是支教组织领导者对大学生正确价值观念的输送,有利于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3]。
短期支教中每位教师特有的激情和感染力会促使大学生互相影响、共同提升,每位支教教师在生活上的共同努力以及教学上的相对独立,都会促使大学生教学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的提升。支教儿童生活环境的不利以及对于知识的渴求会激发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进一步提高大学生处理社会事务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大学生改变就业观念,积极奉献于國家需要的地方。
(二)短期支教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机理分析
短期支教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实践过程,要积极做到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大学生在课程思政中进行了良好的价值观的培育,在将自身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教育相结合时,必定会对内容有一个更加清晰和深入的了解,提高自身专业技能的同时完成价值观念和主流思想理念的传播。
短期支教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二课堂”,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要以“课程思政”中的方式为首要考虑路径。政府和高校只有积极了解第一课堂的创新教育途径,并将其在短期支教中进行灵活的运用,才可以保障短期支教活动丰富有趣的开展[4]。
四、课程思政与短期支教的协同效应实现机制
课程思政与短期支教相协同,在课程思政中发挥理论优势,加深专业化程度,思政观念深入人心;在短期支教中强化课程思政优势,创新思政教育形式,思政教育从课程走向实践,思政教化于无形之中,二者同向同行,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多方协同,起到“1+1>2”的效果。
(一)领导协同
支教活动负责人要紧密结合课程思政,充分学习领会学校之内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领导组织内容,重视课程思政的理论基础和专业优势在大学生短期支教中所发挥的作用。整合各个支教点及高校的资源,健全支教课程体系,将课程思政中的专业知识和理论带出课堂,使大学生在实践中实现学有所用,使思政教育深入大学生心田。
(二)组织协同
高校要认清志愿活动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将思政教育贯穿于大学生支教过程。从志愿者的选拔、培训、参与、反馈等各个环节入手,高校组织就要重视大学生自身思想道德素养的价值蕴藏,对大学生的价值导向进行考核,使得大学生自觉注重自身思想道德觀念的提升;还要有意识地进行精神层面的思想灌输,培育大学生志愿者的奉献精神、责任意识和社会认同;大学生支教过程中共享活动纪实、分享支教优秀成果以及树立优秀典范,拓宽育人空间[5]。在短期支教特定的服务意愿和价值导向之中做到大学生思政的思想引领,大学生生活阅历得以丰富,身体力行,以实践弥补课程之不足。
(三)内容协同
在课程安排上要有计划地安排红色教育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在进行课程设计时,要保证知识的前沿性和情景的实时性。大学生在授课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当下社会的精神文明,加深自身的思想政治教育同时,也可以对孩子做到思想启蒙,带动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当地负责人也可采取旁听课堂的形式,参与课堂互动,体验思政教育的有效性,讲述不同时代的红色经典。这种互动教育和情景代入式的思政教育,源自于课程,而又高于课程。
(四)制度协同
健全志愿服务相关制度,使志愿服务向制度化方向发展。完善评价机制,建立思想素质档案。对大学生的思想素质的评价理应与素质教育方向相一致,突破原有的以课程成绩为判定标准的传统观念,从全方位对大学生思想素质水平进行客观、真实的评价,不局限于原有应试教育评价的瓶颈限制,从高校育人导向中使大学生真切的体会到提升自身素质的必要性和社会的价值体现。
五、结语
课程思政以“立德树人”为最终教育目标,而短期支教恰能使大学生建立品德修养、树立价值导向,与课程思政育人体系相吻合。课程思政在课堂中升华思政理论;短期支教在实践中营造育人氛围,二者以创新并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宗旨,相辅相成、协同共进。
参考文献:
[1]李欢欢,韦湘燕,范小红.“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的发展逻辑及路径探索[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9,38(4):34-36.
[2]南阳理工学院:积极探索课程思政改革,打造“三全育人”格局[J].河南教育(高教),2019(11):38-40.
[3]霍大然.高校大学生支教实践研究[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2015.
[4]王逊,龙雨馨,黄怡宁.高校公益支教组织的育人路径探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2):38-40.
[5]白晓雪.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研究[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16.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