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工匠精神与中职德育工作有效融合研究

时间:2023/11/9 作者: 青年时代 热度: 14817
袁静

  摘 要:工匠精神所倡导的就是一种工作态度——职业工作的负责态度,目的在于提高工作效率。在“中国制造2025”的关键契机下,特别是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今天,更加需要工匠精神。中职教育肩负着为祖国培养优秀工匠的重任,工匠精神是德育工作的源头活水,在中职德育工作中有效融入工匠精神,对于创新中职德育工作模式、解决中职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升中职学生职业素养和就业能力、为国家培育高素质技术工人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工匠精神;中职学校;德育

  一、新时代工匠精神与中职德育工作的高度适切性

  工匠精神是一种专业精神,更是追求卓越、专注把事情做好的信念。中职德育工作中,要肩负起培养学生一丝不苟地对待学业的精神、精益求精的创新精神、尊师重道精神以及知行合一的实践精神。从核心本质上说,工匠精神与中职德育工作高度适切。

  (一)新时代工匠精神的本质内涵适切中职德育工作目标

  理查德·桑内特认为匠人和艺术家的活动是一种持久的、基本的人性冲动,是为了把事情做好而把事情做好的欲望,工匠精神的本质就在于专注把事情做好。中等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作为类型教育,其兼具基础教育性和职业性的跨界属性,要勇于担当起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技术技能人才的使命。中等职业学校是“三全育人”的主阵地,是培养中职生职业精神和职业素养的重要平台,能够为工匠精神的培育输送源泉活水。

  (二)中职阶段是工匠精神培育的黄金时期

  中职阶段是学生职业技能培养训练的开端,同时还是学生价值观和人生观确立的重要阶段。培养学生工匠精神有一个过渡的阶段,是无法一蹴而就的,要将其内化为学生个人的价值取向。如果现阶段只注重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而忽略了职业态度、职业精神和人文素养的培养提升,就会导致学生步入社会之后缺乏工匠精神。与之相反的是,若在这个过程中重视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同时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工匠精神与中职课程教学的可融合性

  培养中职学生工匠精神的主要阵地是德育课程[1]。它是一门培养学生人文素质、政治素质和职业素质等不可或缺的课程。培养工匠精神与修身养性有共同的内容和目标。职业态度、职业精神、人文素养等内容体现出了不同形式的工匠精神,有利于中职德育课程和工匠精神培养的融合。德育课程还要结合当今就业形势,针对专业理论,创新教学模式,利用专业特点进行德育氛围建设,把握工匠精神的要髓,理解工匠精神的内在含义,这样做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个人在精神层面对所学专业技能精益求精。

  二、工匠精神在中职德育工作中融合的影响因素

  工匠精神是中职德育工作的源头活水,将工匠精神在中职德育工作中有效融入,对于创新中职德育工作模式、提升中职学生职业素养和就业能力、为国家培育高素质技术工人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就中职德育工作现状来看,工匠精神没有被充分融入到中职德育工作中,其影响因素如下。

  (一)中职学校培育工匠精神重理论轻实践

  中等职业学校是培养技能人才的基础阵地,劳动力市场上还有大量的职业岗位需要中职人才充实,为实现“制造业强国”“中国智造”的宏伟工程,要充分重视中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国家对工匠精神高度重视,利用媒体积极宣扬,培育大国工匠的责任意识在职业教育领域逐渐确立,但在实践层面效果不明显。主要表现为有关工匠精神的科研成果如雨后春笋,有关工匠精神培育的实践却暗淡凄然。笔者通过向2所中职学校的师生调查其工匠精神的培育情况,了解到:(1)德育教学中会有部分工匠精神的内容,但很少有教师针对工匠精神进行教学设计,对工匠精神培育的内容没有集体备课环节,导致工匠精神的地位被抬得很高,但在授课中被当作旁支末节,所以学生对工匠精神的理解非常模糊,似是而非,工匠精神没有被真正种在学生心里;(2)专业课程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情况也不乐观,专业教学的天平总是过度向技能倾斜,导致学生毕业后就业呈现浮躁、工作积极性不高和责任心不强等不良状况;(3)第二课堂缺少工匠精神的主题活动,在其他实践中工匠精神主题不鲜明,内容不丰富,学生印象不深刻,大部分学生反映没有参加过工匠精神主题的实践活动。

  (二)中职德育工作对培养工匠精神缺乏整体设计

  唯物辩证法认为整体由各个部分组合而成,并且支配各个部分。到目前为止,中职德育工作中,针对学生进行工匠精神培养在整体设计上是比较匮乏的,很难表现出其本身的科学性和系统性。“大思政、大德育”背景下,德育工作贯穿了德育教学、专业课程、学生管理、技能大赛、师资培训等各个环节,但工匠精神培育在中职德育工作各个环节是脱轨的,没有形成整体联系。中职德育工作中没有对工匠精神做整体的设计和考虑。

  (三)中职德育工作对工匠精神培养缺乏科学的方法论指导

  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作为中职德育工作的关键内容,是有一个过渡阶段的,它的良性快速发展和提升是离不开科学方法论指导的,否则无法快速实现这一目标。工匠精神的培养一个长期的积累的过程,只有积累的时间变长,才能够提高人们对工匠精神的认知程度。而中职德育工作具体实施不到位,机制方面不太合理,在工匠精神培养方面缺乏科学的方法论指导。

  三、工匠精神有效融入中职德育工作的路径

  我们不仅要充分利用和整合现阶段已有的资源,还要积极主动地探索培养工匠精神的关键点和具体改革路径。

  (一)加快中职德育课程改革

  截至目前,中职德育教学过程与工匠精神的培养方式相对脱节,无法凸显中职学校的教学特色和特点,在课程标准中没有明确指出工匠精神的专业知识点,内容比较分散,系统优化不合理,所以迫切需要加快中职德育课程内容的利用和开发。应把学校教学特色、特点和工匠精神相的培养相结合,采用整合、选取、补充和拓展等一系列有效措施,加强对德育课现阶段教材的利用和完善,将工匠精神培育整合为一种系统化、主题化的方式,进而使其能够顺利融入德育工作。

  (二)创设新型中职德育工作模式

  可构建“递进式立体化”德育工作模式,其具体指的是集互补功能的主题、情境和体验等于一体的立体模式。首先,可把课堂辩论和时事会议的教学方式与课堂实践教学情境相结合。其次,可以把课堂内容延伸到校园,举办相关主题的知识竞赛活动,如设计以“我身边的工匠精神”为主题的短视频创作比赛,让学生通过竞争比赛的模式,在实际生活中领悟到工匠精神,进而逐步培养提升学生对工匠精神的理解和认知。再次,要推进工匠精神的社会实践。德育工作还可以实行院校与校企合作的形成,从课堂到课外,从理论到实践,让工匠精神充分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将追求卓越的企业文化融入学校课程,以零距离实现身份转换,使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体会到工匠精神,实现课内理论上的工匠精神与实际整合,在校企文化下分享、创作,养成良好的专业精神,充分汲取优秀企业文化的宗旨,在企业文化的使命和核心价值观中认识工匠精神,以便更好地开展院校课程建设和专业能力培养,改进教学方法,合理科学地设置专业,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实现德育教学与工匠精神相结合,实现人才素质和工匠精神的无缝对接。

  (三)建立有效融入工匠精神的中职德育工作模式的评价体系

  有效融入工匠精神的中職德育工作模式必须着力构建相应的评价体系,要致力于建立具有科学性、可操作性、全面性的评价体系。首先,构建评价体系的逻辑思路。其次,确立以工匠精神为支撑,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为评价原则,内外相结合的评价路径,内部评价指的是学校内部德育管理、教学,学生德育心理、行为的评价,外部评价指的是企业、家庭、社会的评价。最后确立评价方案,从德育工作管理、学生德育行为、校园文化环境、德育课程教学、学分制评比、顶岗实习、技能大赛、就业创业等多方面建立有效融入工匠精神的中职德育工作的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胡战.中职德育课程教学有效融合工匠精神教育的探索与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16(26):88-89.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