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人工智能技術的发展已被多国提升到国家战略的地位。在未来,具有取代人类智能潜力的人工智能技术,将更深刻影响劳动力市场。中职教育与劳动力市场紧密相关,面对人工智能时代对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需求与中职教育现行培养模式之间的差距,应通过合理的课程设置提升中职学生认知技能,学习人工智能领域相关知识。
关键词:人工智能;中职教育;课程设置
一、引言
21世纪,以人工智能技术为标志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将带来巨大的社会变革。具有数据分析能力、深度学习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的人工智能已经颠覆很多传统行业,正在潜移默化地改变人类的生活。
面对人工智能时代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习近平总书记在祝贺2018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开幕的致信中指出:“新一代人工智能正在全球范围内蓬勃兴起,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动能,正在深刻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把握好这一发展机遇,处理好人工智能在法律、安全、就业、道德伦理和政府治理等方面提出的新课题,需要各国深化合作、共同探讨。”[1]由此可见,我国高度重视人工智能的发展,而职业教育与产业结构和劳动力市场密切相关,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将给职业教育带来全新的挑战和机遇。
二、人工智能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
技术进步会提高生产效率,创造更丰富的物质,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这一过程对于就业的影响是复杂且又具有多重性的。人工智能作为一种新兴的技术,其特殊性体现在它不仅是一种技术,其在运作过程中将进一步替代人类的智能,从而强化就业空间极化和技术极化现象,对于拼资源、拼低成本劳动力的发展模式和工业化战略构成威胁[2]。因此,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的技术变革,会对人类社会变迁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
目前人工智能的发展虽然尚未对就业市场造成大的冲击,但预计到2030年,由于数字化、自动化和人工智能的发展,多达14%的全球劳动力可能需要转换职业类别。人工智能技术产生的就业影响覆盖面较广,从产业工人到企业管理人员均在其列。人工智能时代带来的新的就业模式及就业形态将会革新传统就业格局,也将引发出一系列社会伦理、道德法律等方面的问题[3]。
美国的“工业互联网”、日本的“工业智能化”、德国的“工业4.0”、英国的“工业2050”都是旨在解决如何进一步提高生产率,如何利用人工智能推动未来工业发展的智能化。人工智能技术被世界各国定位为引领未来的战略性技术,作为一项具有颠覆性作用的新技术,各行业都面临其带来机遇和挑战。人工智能技术对就业带来的风险,受社会、政治、经济、技术成熟度等因素的影响,对就业结构重塑也需要一个过程。但是我们应辩证地看待人工智能技术对就业带来的影响,在替代一些岗位的同时又在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根据世界经济论坛的研究报告,到2025年,人工智能将在全球范围内减少约七千万个工作岗位,但创造超过一亿个新工作岗位。在一个行业中,智能化设备的应用会提高社会生产率降低单个商品的价值量增加社会对产品的需求,促使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因此,将创造更多新的就业岗位。
三、人工智能对教育的影响
作为交叉性的前沿科技,人工智能逐步与各产业进行深度融合,改变着人类社会的生产与生活方式,教育事业的发展与人工智能的发展则是相互促进的关系。人工智能与教育的融合是大势所趋,这为个性化学习和个别化学习的实现提供了技术保障,成为教育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在人工智能社会时代背景下,学校的教育目标、内容和方法必然要发生一定的转变及重构来适应社会变迁。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将对教师职业、学习方式、教育模式和学生学习能力产生影响。
傅蝶[4]认为未来学校系统的完善在人工智能的影响下包括了构建数据驱动的智能学习环境;研培服务导向的智慧教师;适应个体的深度学习。
毛旭、张涛[5]的观点是在人工智能时代下,传统的职业教育体系与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强化对受教育者个体意志品质、审美、人际交往、创造力、想象力等的培育,个性化教育和实现教育资源公平合理配置是教育人努力的方向。
人工智能进入教育领域被用于变革学校教育的教学方式、改进学生及教师个人成绩评价体系以及重建学校的学生和教师管理系统等。这些信息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学生的学习行为,及时调整教学方式。但也如上述学者的分析,人工智能技术是把‘双刃剑,建立健全使用制度才可以更好地使用和约束它。
四、人工智能时代下中职教育的困境
我国目前的中职教育培养模式形成于大工业时期,适应于规模化、标准化流水线标准化的生产方式。在人工智能飞速发展的今天,企业生产方式也在进步:格力集团的无人工厂,海底捞的无人火锅店,建设银行的无人银行,正在发展中的无人驾驶技术……越来越多的工作岗位将被取代。当然,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也将创造许多新的岗位,其中面向中职教育的岗位有什么新的要求?
人工智能时代,未来的劳动力主体是有较高认知能力、学习能力强、有创造力、适应社会经济转型的高素质劳动者。然而中等职业学校“生源差”是地方人民对中职学校的印象,造成这种印象的原因如下:中职学校的学生几乎来自于无法考取高中的学生,这意味着他们的文化基础薄弱。而中等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简单技能培训方法来培育各类技能人才,在课程设置上削减文化课、通识教育的占比。如此模式,培养出的是缺乏必要的文化素养和认知能力低技术劳动者。
因此,中职教育转型的困境之一就是如何将以往低技术培养模式调整为培养成人工智能时代要求的高素质劳动者的培养模式?如若中职学校的教育模式不顺应经济社会发展积极转型,结局就是中国劳动力素与经济增长与技术进步的需求不匹配,从而制约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五、人工智能时代下中职教育的出路
面对人工智能时代劳动力市场对劳动者提出的新要求和目前中职学校学生文化基础薄弱以及学校培养模式欠缺的矛盾。首先,中职学校对学生需要摒弃成见重拾信心,学生未能在应试教育中取得好的成绩,并不代表学生在新的教学模式下也无能为力。学校应当为学生设置合理的课程,帮助学生就业,向社会输送高质量技能人才。
认知技能的提高将增强中职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为其未来适应产业智能化转型打下良好基础。针对中职学校毕业生普遍认知能力和文化素养较低的问题,学校应纠正目前轻视文化课与通识教育课程的观念,利用人工智能线上学习平台,如慕课、爱课程等平台引入高质量的课程,强化核心素养培育,提升学生认知技能。改编教学内容也是重中之重,编程、自动化控制等相关内容正在慢慢迭代原有的知识和技能,智能化素养成为未来社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对于初中毕业的孩子来说,尽早接受人工智能领域的基础技能培训是一种很好的选择,未来人工智能领域的中职教育也将顺应现代教育多元化、多样化的要求。在充分利用信息化、智能化的基础上,构建新的教学模式,保障学生技能充分实践又可以有效学习到理论知识,培训新一代技能人才的逻辑思维能力。突出学生动手能力和专业能力的培养,有效调动和激发了学生专业学习的兴趣。
在中职学校的转型升级过程中,教师始终是核心力量。学校应建立和完善制度,提升教师信息素养能力,引导教师适应人工智能参与下的教学方式。人工智能时代的教师应强化教育信念,注重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关注师生情感对话[6]。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致信祝贺二〇一八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开幕强调共享数字经济发展机遇共同推动人工智能造福人类[N].人民日报,2018-09-18(补充版数).
[2]程承坪,彭欢.人工智能影响就业的机理及中国对策[J].中国软科学,2018,334(10):67-75.
[3]吴晓琪.人工智能的就业影响研究新进展[J].特区实践与理论,2019(6):118-124.
[4]傅蝶.人工智能时代学校教育何去何从[J].现代教育管理,2019(5):52-57.
[5]毛旭,张涛.人工智能与职业教育深度融合的促动因素、目标型态及路径[J].教育与职业,2019,(24):5-11.
[6]胡伟.人工智能时代教师的角色困境及行动策略[J].现代大学教育,2019,(5):79-84.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