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本土”与“外来”心理咨询探析

时间:2023/11/9 作者: 青年时代 热度: 14744
孔诺

  摘 要:为解决日趋受到我国国民重视的心理健康问题,我国的心理学工作者一方面延续传统的中式心理咨询模式,以阴阳五行模式为依托,借以中国传统文化,对人们所产生的心理郁结进行排遣;另一方面也开始引入西方心理咨询、治疗的一系列理论方法,结合中国人的身心特点进行本土化研究、实践,真正为国人所用。

  关键词:心理咨询本土化;传统中式心理咨询;心理健康

  一、传统的中式心理咨询模式

  由于中国心理学起步晚,且发展比较缓慢,人们对于心理学的了解和认知多是以西方的主流心理学思想为主。在心理咨询领域,目前应用得比较广泛、为大众所熟知的心理咨询理论与技术包括精神分析、认知疗法、认知行为疗法和当事人中心疗法,却鲜有人知道中式心理咨询这一传统心理咨询形式。

  中式心理咨询是一种系统的心理咨询模式。它以阴阳五行理论作为核心指导思想和方法论,辨因施策,实现阴阳平衡,恢复正常心理功能,达到身心和谐,适应社会生活的目的[1]。隶属于中国的阴阳五行學派,以阴阳五行和中医学理论为理论基础。五行指的是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以及它们之间相生相克的关系;阴阳论述的是事物对立统一的基本规律,强调对立、消长和转化,二者的结合在《管子》一书中得以实现。

  在阴阳五行理论的指引下,中式心理咨询将心理问题或者心理疾病定义为“阴阳失衡”。中国医学根据阴阳理论,把人的生理和心理比作阴与阳两个对立转化的方面,二者保持动态平衡是正常进行生命活动的前提条件,如果动态平衡被打破,则机体会出现病症,只有通过扶正祛邪、疏通经络、滋阴补气等一系列方法进行调节,才能使阴阳重新恢复平衡状态。中式心理咨询遵循中医学理论,重在实现身心由不平衡到平衡的转化,方法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比如阳性法,重在滋生、补强其成长的力量,提高其存在价值感、意义感,增强其信心,提高或者扩大其兴趣,增进亲情、友情、爱情,增大胆量等;阴性法主要调整其不切实际的目标,无休止的欲望,绝对化、主观化的观念,不懂道德和规则,过于自负等心理和行为[1]。

  在辨症施治上,中式心理咨询仍旧继承了中医学的传统,使用客观的评估方法——望、闻、问、切等,但更重视心理评估,强调心理咨询师(大多数情况下称之为中医)具有一定的心理问题评估能力。

  在咨询方法上,与西方心理咨询将重点放在“心”的问题上相比,中式心理咨询认为,身、心两个方面本身就是一阴一阳,应当从身心两个方面同时进行考虑,心理不仅是“心”的功能,同时也是五脏六腑整个身体的功能,调“心”也应当从调“身”下手。

  总的来说,中式心理咨询借助阴阳五行理论和传统中医学,对人的心理健康问题做出了一番独特的解释,与西方心理咨询相比,虽有着更加符合文化背景、更加注重心理评估、身心健康的特征,但同时,它的体系也较为复杂,方法也因心理咨询师的理念更加多样,强调“对症下药”,较难在实际中得到大规模的普及和与应用,没有西方心理咨询的可操作性强。

  二、西方心理咨询本土化

  (一)西方心理咨询本土化的定义

  本土研究是指以当地人及其生活世界的视角为切入面,在当时当下人的“文化、社会、历史”脉络中,去描述、理解及解释他们的活动及所呈现的行为现象,即用本土的思路所进行的研究。本土化是指由非本土(移植性)的研究转向本土研究的过渡中所做的各种研究努力及尝试[2]。西方心理本土化就是指由西方心理咨询的有关研究转向中国本土研究的过渡中所做的各种研究努力及尝试。

  (二)西方心理咨询本土化的阻碍

  1.文化背景不同

  中西方的文化背景差异可以从两个方面加以论述。首先是家庭结构,西方文化家庭结构比较简单,提倡独立自主,崇尚个性自由发展;而以农耕文化为主的中国人则提倡家庭、社会的圆融和谐,关爱他人,克服一己私利,为集体作贡献。其次是信仰和宗教方面,西方的宗教信仰强调来生、死后怎样,民众需要精神寄托,缺乏安全感;中国文化则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为人处世顺其自然,摒弃执着、偏颇和妄想,追求一种心的宁静和平和,整体是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不同的家庭结构、宗教信仰形成的世界观、价值观不同,与之相对应为人处事、交流沟通的方式也迥然不同。

  2.国家的发展进程不同

  西方国家用几百年的时间完成了从资本主义初级阶段到资本主义高级阶段的过渡,成为了社会生产力比较发达、道德法制都比较完善的资本强国。而中国则有着漫长的封建历史,由清末内忧外患开始觉醒,逐步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文化技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制度与国情的截然不同,以西方发展为背景的心理咨询方法和理论,受到来自经济政治等各方面的阻力,无法在中国大面积地普及和运用,更不可能直接照搬。

  3.对待心理咨询的态度不同

  西方的民众把心理疾病和普通的身体疾病等同,能够正确地看待、合理地解决心理疾病被看做一个人成熟的特质之一,而在中国,民众对心理疾病发生的缘由以及解决的途径不甚清晰,再加之中国封建传统“讳疾忌医”的思想,人们大多将精神方面的疾病视作洪水猛兽,求助的病人往往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歧视。西方的心理咨询以“助人自助”为心理咨询的目的,心理咨询往往是由心理咨询师和来访者共同探讨分析、共同商定治疗方案,而中国的治疗主动权往往把握在心理咨询师或医师的手里,病人的话语权较弱[3]。人们对于心理疾病及心理咨询不甚了解及抵触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心理咨询作为一种心理问题解决工具的有效性。

  许多心理咨询理论,如精神分析理论和认知行为理论,都是依托于西方独特的历史背景而发展起来的,这些理论究竟能不能应用于中国社会,还存在着一些疑问。上文提到,中西方在文化背景、国家发展进程以及对待心理咨询的态度等多方面都存在这很大的差异,这就会使得我们在借助西方心理咨询理论去解释中国人的心理问题时,必然会带来基于这些差异而形成的阻碍。

  三、后现代思潮——心理咨询本土化的启示

  在面临西方心理咨询本土化的众多障碍时,我们究竟应该以一个什么样的态度看待心理咨询本土化呢?1988年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热尔根(Gergen)以专题为《走向后现代的心理学》在国际心理学大会上作的报告或许可以给我们提供新的思路。

  后现代思潮是一系列具有后现代性质的心理学思想,其主要思想是真理是被人主观建構出来的,我们所了解学习的心理学理论概念大多是社会文化建构的成果,我们在研究时,应该从人文、历史等多个方面进行研究。

  知识是对现实的描述和表达,是否能够契合现实情况是衡量知识是否有效的条件之一,因此,一个有说服力的心理咨询理论必须能够满足现实多变的情况。后现代心理思潮认为,理论与概念学说要能够随着情境的改变重新组合和建构,不仅要做到对现实的表述,更要对事实做进一步的分析和界定。而且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问题的答案会随着主观建构的不断完善得到重新的解释,这在心理咨询面对多种文化背景的交融,甚至是冲突时,是十分必要的。

  后现代心理学提出,本土化心理咨询的研究应以解决问题而不是发现规律为目的,强调心理学研究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批判那些只能在实验室中重复的、脱离生活实际的刻板研究方法。以西方文化为背景的心理咨询在中国本土化的过程中,应持着求同存异的观念,将符合人身心发展规律的咨询方法予以保留,而将那些文化差异过大的咨询理念,通过实际操作与应用,进一步修正和改进,使之符合中国经济政治发展的现状和传统文化的延续和发展。这也要求致力于本土化的咨询师以开放的心态,从多个角度去看待个体生活的经验和客观现实,灵活运用多种方法,解决人们在生活工作中出现的问题[4]。

  参考文献:

  [1]赵红,张福全,张向葵.中式心理咨询的五大特点[J].合肥学院学报(综合版),2017,34(5):116-119.

  [2]程亚华,马海林.论心理咨询本土化:基于文化的视角[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8,29(11):58-60.

  [3]李秀英.论心理咨询的本土化[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5,35(3):185-187.

  [4]石成玉,符碧云.后现代主义思潮对心理咨询本土化的启示[J].心理月刊,2019,14(10):16-17.

  [5]吕慧玲,黄晓娟.心理咨询本土化的综述研究[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8(8):236.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