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基于摩擦力分析的中学物理生活化教学的探讨

时间:2023/11/9 作者: 青年时代 热度: 16374
邹高云

  

  摘 要:教师要主动引导学生去总结和发现生活中的规律,利用具体的物理现象,学习抽象的物理知识,以达到生活化教学的目的。对于摩擦力的教学,物理教师不仅要让学生认识滑动摩擦力及静摩擦力,还要教学生如何在生活中运用学到的物理知识。

  关键词:生活化教学;中学物理;课堂教学

  一、引言

  生活化教学是将我们本来规矩、死板的教学教育活动,加入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规律等,将教學与生活联系起来,这样可以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兴趣和愿望,让他们在生活过程中寻找知识、发现规律。在生活中学习,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在教育过程中,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为我们生活中的可能会遇到的实际问题,将教学目标转变为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愿望,引导学生自主去探索、发现新知识。

  本文讨论的生活化教学,主要是针对于物理学科,中学教师要主动引导学生,去总结和发现生活中的规律,利用具体的物理现象,学习抽象的物理知识,以达到生活化教学的目的。同时在学习了抽象的物理知识之后,让学生再运用回生活中去实践,在实践中检验、印证物理规律,也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再一次的复习与巩固。

  二、中学物理生活化教学的作用

  中学物理的学科特点决定着中学物理的教学必须走生活化教学的道路。物理是一门生活类学科,我们所学习的物理知识,是许多前人科学家在生活中总结出来的物理规律,牛顿三定律、开普勒三定律、热力学定律、电磁感应定律……细看这些知识,都是物理学家从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中将这些规律剖析出来,最后才成为我们书本上的知识。后人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借助他们所发现的物理规律,将课本上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实现了现在美好的生活,电子通讯、跨江大桥、载人航天、天文研究、核电站……这都是古往今来科学家将物理与生活化紧密把握的成就。

  在中学物理教学方面,夏宏坤提出:“所谓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学,就是把初中物理教学跟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而且要联系的合情合理,把物理知识转化为与学生相关的生活实际情境,通过现实的生活情境加深物理的学习效果。”王雷认为:“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学指的是通过加强物理课堂教学和学生生活的联系,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将教学目标、教学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要求,在生活体验中学习到物理知识与技能,以获得更多的知识。”

  有关心理的调研结果也说明,学生学习的内容越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掌握程度也就更高。因此,中学教师首先应该对学生所处的生活环境有所了解,剖析学生生活中的物理规律,再结合教材中的物理知识,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收集多方面的教学资源,将物理教案设计为贴近学生生活的一份高效率的教案,提高学生对物理世界的好奇心、求知欲,这样学生在课堂上也会更加集中精力,教师也不再是一味地给学生灌输知识,而是扮演着一个引领者的角色,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总结,最后教师再对学生所学的只是进行总结,重新梳理,构建成一个完善的知识体系,这样学生对知识的把握也能更加完整,也极大提高了学习效率。

  事实表明,当生活中的相关信息和书本上的知识结合起来之后,学生对知识的热情也会更加强烈。例如光学,一节枯燥的透镜、焦距的物理课堂,远远比不上教师拿出一个凸透镜在太阳下,将光汇聚在一起,然后找出最亮光点时的距离就是焦距,这样来的直观、清晰一些。一节复杂的折射、反射课堂,也比不上拿出透明水杯中放的一只筷子这样简洁明了。因此,对枯燥,死板的物理公式,物理这样的学科就更需要实行生活化的教学来提高学生的兴趣。

  三、中学物理生活化教学具体分析

  对于中学物理生活化教学的具体实施,在宏观上的步骤可以总结为“生活—教学—生活”。首先“生活—教学”,指的是中学物理教师要充分把握物理的学科特点,同时要了解关注学生所处的生活中的物理现象、知识,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形成由观察、探究生活中的物理现象的同时,教师作为引领者,对学生的探究活动进行宏观掌控,保证大方向的正确。之后的“教学—生活”,指的是在学生学习书本知识之后,要学会将抽象的知识、公式,再运用到生活中去解决生活中的物理问题,对知识进行再一次的巩固。下文再将宏观的进行细分,其流程如图1。

  在接下来的分析中,笔者以中学物理中的重难点——摩擦力为例,来对我们中学物理的教学与生活化的结合来进行简单的举例说明。

  (一)课前准备阶段

  课前准备阶段要求教师由生活走向教学,将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抽丝剥茧,带领学生去剖析物理规律,因此教师对学生生活的掌握情况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现实生活,明白其所处的环境,才能从中提取教学素材;同时对学生的兴趣爱好、学生关注的生活也要有大致的把握,这样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积极性才会更高;还要了解学生在某些生活活动中可能会遇到的与物理知识有关的现象。对于这些有了充分的把握,教师才能更好地由生活走向物理教学。

  摩擦力作为人们生活中最为常见的力,与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如刷牙、刹车、擦黑板、有凹凸颗粒的自行车车把等都是与摩擦力有关的生活现象。从学生实际出发,例如考虑到有同学是骑自行车上学,教师可以以该同学作为例子,从他骑自行车时候车把的摩擦力,刹车时的摩擦力进行分析,借此引入物理知识——摩擦力的学习,激发学生自己作为活动主体,主动去探究生活中的物理现象。

  (二)课堂教学阶段

  课堂中可以将书本中抽象的的物理规律、物理中所涉及的数学计算以及前人总结的物理定理,经过加工修饰,变为我们生活化的通俗易懂的生活经验,同时可以进行简单的课堂实验,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最后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收获知识,了解到物理世界里的多姿多彩。

  在摩擦力的教学方面,教师在举出生活中许多摩擦力的实例之后,可以将生活中的摩擦力进行分类,如运动过程中的摩擦力、静止时的摩擦力,再由书中对摩擦力的定义出发,总结出滑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的基本概念和性质。教师在对两种摩擦力进行探究的时候,与生活经验相结合,设计有趣的探究实验。例如对于静摩擦力的探究,教师可以以生活中的筷子为例,准备一个玻璃珠,一双竹筷子和一双金属筷子,让同学们选择一种筷子将玻璃珠夹起。得出结论之后,教师再来分析总结。再例如对于滑动摩擦力的探究,我们可以设计在粗糙的水泥地上,和光滑的瓷砖地板上,分别去推动不同重量的小车,以此来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在做完探究实验之后,学生认识到了生活中的摩擦力,再由教师进行分析其原因,总结其规律、经验、公式,让学生认识到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同时更加真切地感受到物理世界的魅力。

  (三)课后扩展阶段

  学生通过课堂学习之后,对物理知识有了一些明确的概念,同时学会了一些相应的物理计算。而物理学科在出题时千变万化,决不能生搬硬套。这也就要求学生对于物理知识的掌握要更加灵活,教师应该在学生理解一些知识的基础上,让他们能够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在生活中运用,甚至能够解决一些以前自己遗留的物理问题,或者可以发现一些生活中以前没有注意到的问题。学生在知识运用的过程中,不但提高了学习物理的兴趣,还对课堂知识进行了进一步的巩固,这样能够达到比以往应试化的课堂教育更好的效果。

  通过摩擦力的教学,学生对滑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有了初步的认识,物理教师也要进一步引导学生如何在生活中运用他们所学到的物理知识。例如,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动摩擦系数和物体的正压力有关,所以在冰雪天气,可以提醒出行的司机在轮胎上捆上铁链,通过增大动摩擦系数的方式来增大滑动摩擦力,以增加出行的安全性;自行车在行进的过程中需要刹车时,通常需要较大的摩擦力,这时候我们用力捏紧刹车,让刹车片之间的正压力增大,以达到增大摩擦力的效果;需要推动一个重物的时候,我们可以在重物下放圆木,将滑动摩擦力来转变为滚动摩擦力,以达到省力的目的。这样学习物理知识的过程中,不但解决了学生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同时还对我们的物理知识进行了又一次的复习巩固,还提高了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于海波.试论“物理课程与教学论”的学科定位与发展走向[J].课程·教材·教法,2010(9):97-101.

  [2]张志成,沈俊.浅谈高中物理生活化教学[J].中学教学参考,2013(12):54.

  [3]朱铁成,张晶.中学物理“生活化”教学的策略[J].教学科学研究,2010(1):62-64.

  [4]夏宏坤.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学实践探析[J].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2015(1):10.

  [5]王雷.生活点滴我留意—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学实践探究[J].中学物理,2014(5):86-87.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