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当代青少年盲目追星的原因及引导研究

时间:2023/11/9 作者: 青年时代 热度: 16420
尹婷

  摘 要:在互联网如此发达的今天,青少年追星早已成为社会中的普遍现象。网络提供给青少年不同以往的追星方式,以此改变了他们的心态,甚至产生消极的影响。本文通过对青少年盲目追星现状与特征的描述,较为全面地分析其现状产生的原因,并根据这些原因提出引导青少年理性追星的建议。

  关键词:青少年;盲目追星;原因;引导

  2020年2月27日,因去年夏天一部热播电视剧《陈情令》而大火的肖战,其粉丝联合举报AO3等同人文写作平台导致该平台被屏蔽一事,引起了各大圈子粉丝的不满,极度败坏了肖战本人的路人缘,以致于其代言的产品全部被抵制,有关于他的负面消息在微博热搜榜上整整挂了一个星期。尽管类似这样的情况,在如今流量明星当道的娱乐圈中屡见不鲜,但作为社会未来希望的青少年,是粉丝群体中的“主力军”这一现象,不免再次引发人们对追星问题的思考。

  一、青少年盲目追星的现状与特征

  (一)青少年盲目追星的现状

  青少年盲目追星多表现为对偶像的过度迷恋,做出一些过分维护偶像的极端行为,这不仅会对自身生理和心理上有所损害,还会对社会造成难以预估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他们会对偶像产生一些不切实际的幻想,愿意花费大量的时间、金钱和精力,疯狂地购买偶像的周边,追随偶像的演唱会,不顾一切地为偶像声援,替偶像“打抱不平”。殊不知在这个过程中,有多少人逐渐迷失自我,难分是非,甚至打着“捍卫偶像”的旗号掀起一场场浩浩荡荡的网络暴力。

  (二)青少年盲目追星的特征

  1.偶像至上

  近些年来,娱乐圈这个“造星”工厂,愈发擅长把一些面容姣好的人包装成青少年心中梦寐以求的崇拜对象。他们只看得到偶像身上的优点,却对负面消息产生异常排斥和抵触的情绪;对于负面评价,有些人更是暴跳如雷,恨不得跨越网络直接冲到对方面前进行理论。偶像的言行举止,不管是否正确,在一些青少年心中都认为是值得追捧的,并且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青少年的行为。

  2.“抱团”行动

  许多盲目追星的青少年更喜欢“抱团”,他们在“粉头”的带领下形成如今四处可见的“饭圈”。“饭圈”大多会有组织有计划地为自己的偶像打榜投票,在与偶像相关的新闻或微博下控评,对于针对偶像的不当言论进行打卡举报……同时,还形成了属于这个群体的亚文化,他们通常会使用一些旁人看不懂的“饭圈专用词”建立起与外界的隔离。如若青少年长时期混迹在这样的群体之中,稍不注意,便容易丧失自我意识,成为了有心人士利用的工具。

  3.行为极端

  一些粉丝为满足自己的私欲而跟踪、偷窥、偷拍明星的私生活以及未公开的行程和工作,对明星及其家人构成了严重的骚扰行为,这样的粉丝被称为“私生饭”。绝大多数的私生饭年龄其实并不大,大多都是还未成年的少男少女,他们对偶像的错误迷恋,导致其做出许多让人费解的荒唐行为,除了会对偶像本人造成极大的困扰,还会导致青少年自身学业的荒废,人际关系的瓦解,家庭关系的破灭。

  二、青少年盲目追星的原因分析

  (一)社会文化的多元化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主流文化与亚文化并存,积极文化和消极文化共生,在如此复杂的文化环境中,成年人有时都难以进行分辨,那么对于三观尚未成熟,认知能力具有片面性的青少年来说,更容易接收文化中的消极部分,以致走上错误的道路。一些青少年受言情剧的影响,常常幻想自己也能与偶像来一场“甜蜜的邂逅”,于是不惜花掉父母給予的生活费,想方设法地追随偶像的行程,给家庭增加了不必要的经济负担;更有甚者,为寻求特别的追星方式,在身体上纹有偶像同款的纹身,当过段时间又对其他新星感兴趣时,便开始后悔自己当初的行为,就算强忍疼痛洗掉纹身,大概率也会留下一些难以消失的疤痕。这不仅会对青少年的身体造成伤害,同时也给其心理留下了一定的阴影。

  (二)学校或家庭教育的缺失

  青少年一般是指中学阶段的学生,而许多中学不同于高校,往往会忽视对学生的“思想素质教育”,更多地关注学生的知识文化水平,因此,大学生中追星的情况相对较少,盲目追星的程度也较低。与学校相比,家庭对于青少年来说具有更为特殊的意义。它是青少年长期居住的生活场所,是其社会化初期的基本单位;它的组成人员是与青少年有血缘关系或养育关系的父母,它具有情感陪伴和提供教育等功能。因此,青少年对家庭的信任感更高,家长对青少年的引导和教育也更具有说服力。

  家庭的纵容通常成为青少年盲目追星的重要原因之一。对于孩子错误的追星行为,某些父母不但不制止,反而满足孩子的所有要求,这只会使其得寸进尺,以致酿下难以预料的大错。曾经轰动一时的杨丽娟追星事件,最终导致家破人亡,很大程度上源自于家庭教育的失败。

  (三)同辈群体的影响

  同辈群体普遍存在于青少年中,他们年龄相当,兴趣爱好相似,价值观与社会地位较为接近,平时交往频繁,彼此之间相互影响。当青少年看到身边的同龄人都在崇拜某个综艺节目中的热门选手时,受他们的影响也慢慢喜欢上这名选手,在同伴的带动下加入该选手的粉丝群体中。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曾在《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一书中提过,“个人一旦成为群体的一员,他的所作所为就不会再承担责任,这时每个人都会暴露出自己不受约束的一面。”所以,青少年在成为某个明星的粉丝之后,受粉丝中一些同龄成员的不良影响,再加上个人的责任被分散,其很容易就成为群体中冲动的一员,在自己的偶像被质疑时,采取某种偏激的方式予以反击。

  (四)偶像的集体失声

  如今,时常霸占荧幕的早已不是那些实力派明星,而是众多拥有“小花”,“小鲜肉”称号的流量明星。他们有着庞大的粉丝群体,深受青少年的欢迎,虽然演技等职业能力不足,却有极高的商业性价值,其凭借着姣好的面容和独特的“人设”,满足粉丝的幻想,以获得大批粉丝稳固的支持。流量明星通常没有足够优质的作品作为支撑,主要依赖于粉丝生存,在粉丝群体发起如网络暴力、人肉搜索等违法活动时,不愿发表自己的看法,迫于一些原因不敢在公开场合对粉丝进行劝阻或引导,害怕一不小心得罪了部分粉丝,影响自身的人气。由于不少粉丝的年龄普遍偏小,思想不够理智,判断不够准确,这种不发声的举动很容易给粉丝一种偶像默许或赞同这种行为的错觉。

  (五)社交平台的影响

  自从进入互联网时代,青少年有了更多接收明星消息的渠道,不仅可以通过微博、贴吧、论坛等形式及时了解偶像的最新信息,还能通过这些平台表达自己的意见和喜好。除此之外,新的社交平台也拉近了青少年与偶像的距离,只要轻轻点一下关注,就能随时随地看见偶像的相关动态。社交平台的互动性和自由性,吸引着众多青少年使用,在这里他们能够共享偶像的一切,互相交流看法,建立起属于自己的群体规范和准则。粉丝利用平台进行“抱团”行动,从“爆吧”到“控评”,无不体现着社交平台的出现对青少年追星产生的负面作用。

  社交平台在提供偶像信息的同时,难免会考虑到信息背后的利益。因此,一些社交平台为博取眼球,夸大或编造偶像的丑闻,使青少年对偶像的印象发生改变,出现了错误的导向。

  三、青少年如何理性追星及引导

  (一)从青少年自身的角度。

  追星应有限度,不能丧失理智。青少年首先应理清自己和明星的关系,摆正自己的位置,明确作为一名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好老师在课堂上所教授的知识。同时还应树立远大的目标,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为自身的未来而奋斗,而不是在对偶像的盲目追逐上滥花时间和金钱,使得自己的正常生活秩序被扰乱。

  提高自己的认知能力。许多青少年存在认知上的片面性,难以对偶像进行全面的了解,仅因偶像的外表和所树立起来的“人设”就对其疯狂迷恋,殊不知,在光鲜的背后,他们流下了多少汗水,这些坚毅、勤劳的品质才是我们所应该学习和推崇的对象。

  成为一个有主见的人。培养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能够分辨是非,敢于承担后果;不盲从,不跟风,专心致志做自己应该做的事;与同龄人一起培养健康、积极的爱好,促使大家共同进步。

  (二)从学校家庭的角度

  学校对青少年的教育应该多元化。学校在教授学科知识的同时,也应对青少年价值观念,性格特征,兴趣爱好等方面予以重视。学校可以适当开设一些心理课程,配备专门的心理咨询老师,对青少年的心理变化予以长期关注。同时,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以此转移青少年对偶像的注意力。对于个别盲目追星的同学,老师们可以尝试对该同学的偶像进行较为全面地了解,然后与其进行深入沟通,有利有弊地分析其追星的方式,寻求一个合理的解决办法。

  家庭对青少年的引导是潜移默化的。家长应与青少年建立平等的关系,营造和谐的家庭环境;采取良好的方式与青少年进行沟通,尝试站在他们的角度思考一些问题,适度地进行引导,不溺爱,不过度严厉;引导青少年将追星的劲头转化为学习的动力,鼓励他们多学习偶像身上的优秀品质。

  (三)从明星的角度

  許多流量明星不敢发声,多半是怕砸了自己的饭碗。因此,作为众多青少年心目中的偶像,不能一味享受着粉丝所带来的人气而停滞不前,娱乐圈中新人层出不穷,如果还不努力提升自己,很快就会被大众所遗忘。偶像自身实力的提升,代表作的增多,不仅能使自己在娱乐圈内逐渐有一席立足之地,还能比以往更有底气地在公众面前发声,在自己的粉丝群体做出不理智的行为时,勇敢地表明自己的态度和立场,保持自身良好的形象,为青少年树立榜样。

  (四)从社会的角度

  社会应该创造一个有利于青少年发展的文化环境,如果一个社会的文化方面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那么青少年很难在其中坚定自己的本心,容易遭到不良文化的侵蚀。社交媒体在发布信息和宣扬文化时,应传播健康且积极向上的思想,弘扬社会主义主流文化价值,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有利于青少年身心的健康发展。同时,应减少搏眼球的报道和低俗的节目,多增加一些具有内涵的高质量综艺以及具有学习意义的报道,这样不仅有利于陶冶青少年的情操,还能提高青少年的分辨能力。

  四、结语

  追星本身并无对错,错的是不理智的追星方式。读书时期,青少年本应将大量时间用于学习和感受校园的美好生活,而不是将偶像视为生活中的全部,忘记自己作为一名学生的本分。实现青少年理智追星,除了其自身的努力外,家庭、学校和社会都应承担相应的责任,全面分析青少年盲目追星的原因,采取一一对应的措施进行引导,这些问题都将会在社会的关注和不断探索中逐步予以解决。

  参考文献:

  [1]龚冬阳.对青少年疯狂追星的心理探究及引导[J].人间,2016,211(16):17-17,19.

  [2]王淑清,叶松庆.当代青少年盲目追星群体的价值观现状与引导[J].黄山学院学报,2016,18(2):135-140. DOI:10.3969/j.issn.1672-447X.2016.02.032.

  [3]段兴利.对青少年病态追星的探讨[J].当代青年研究,2007,(8):70-75. DOI:10.3969/j.issn.1006-1789.2007.08.014.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