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与实践教育现状调研

时间:2023/11/9 作者: 青年时代 热度: 16857
靳海燕 范晓清 朱苏青 高琦

  摘 要:青年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要成长为国家栋梁之才,既要读万卷书,又要行万里路,既多读有字之书,也多读无字之书,注重学习人生经验和社会知识。坚持知行合一,在实践中学真知、悟真谛,加强磨炼、增长本领。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实践教育

  要重视实践育人,坚持教育同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认识国情、了解社会,受教育、长才干,不断拓展学生社会实践的平台和路径。大学生作为当代青年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杰出代表,其是否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意识和社会责任践行能力,直接决定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成败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高等学校作为国民教育的最后出口,担负着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重要使命。准确把握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现状,深入分析实践教育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产生影响,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基于此,笔者设计了问卷,于2019年4月至2019年9月对浙江大学城市学院的学生,开展调查取样,根据调查报告获取的数据,再用SPSS分析软件进行分析。

  一、研究方法

  (一)调查对象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形式,对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在校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年级覆盖大一到大五(临床医学、建筑学的学制为五年),专业涵盖理工医、文经管等,共发放问卷250份,回收有效问卷222份。

  (二)调查方法

  本研究的调查方法为问卷法。笔者通过阅读大量的文献,结合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了《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现状调研》问卷。问卷总共27小题,涉及当代大学生对社会责任现状的看法、造成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的主要原因、學校的课堂教育和实践活动是否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短期公益课堂实践活动对大学生的影响、网络责任意识教育的重要性等问题,采用单项选择和多项选择两种方式采集数据。问卷从六部分来进行调查,一是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如专业、年级等;二是对大学生的政治意识和责任意识进行主观测试,如对时事新闻的关注、对“学习强国”的了解程度、哪些属于社会责任感和爱国主义表现等;三是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主观评价,如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现状、在当代大学生中社会责任感缺失的严重程度、缺失的体现内容等;四是实践教育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意义,如强化当代大学生责任感的对策、学校的课堂教育和实践活动是否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等;五是网络责任教育,如针对网络上有些大学生转发一些虚假信息或者散布谣言甚至网络犯罪的事情的看法等;六是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实际愿景的评判。本问卷的设计目的在于通过了解当前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现状,从高校层面提出完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培养社会责任感的措施,特别是从高校实践教育体系层面,落脚于课堂教学实践、校园实践、社会实践、健康的网络教育氛围的营造等四个方面,提出具体的对策和建议。

  二、结果分析

  (一)基础信息分析

  从调查问卷中可以得出,本次调查的大学生覆盖了大学本科阶段的所有年级,调查的专业共涉及36个,样本的广度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为了显示调查样本统计的科学性和多样性,问卷中增加了男女比例和是否为独生子女两个调查项目,统计数据为男女生人数分别为80人和142人,所占比例分别36.04%和63.96%;是否独生子女占比,是为64.41%,否为35.59%。用SPSS软件从相关性进行分析来看,一个大学生,是否具有社会责任感跟其性别和是否独生子女无关,学校的教育跟学生本人的性别和是否独生子女也无关。

  (二)大学生的社会行为表现与社会责任意识分析

  各种新鲜事物吸引着21世纪大学生的注意力,如何理性筛选信息,来加强自己的政治素养,提升自己的政治意识,对增加自己的社会责任感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调查的数据显示,在“您平时会浏览时事新闻吗?”和“您对‘学习强国的了解程度

  调研发现,在选择哪些属于社会责任感、哪些属于爱国主义表现的时候,选择“助人为乐,愿为他人做出奉献和牺牲”占比84.23%,“自觉抵制拜金主义等的侵蚀,发扬艰苦朴素、勤劳节约等优秀品质”占比79.28%,其他所有的选项占比都超过89%,其中,“热爱中国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精神并传播中华文明”占比最高为99.1%。由此可见,大学生作为社会一个特定的群体,在其意识里都是积极向上的。

  但是,调查发现在社会公德方面,如让座、闯红灯翻栏杆、酒驾等问题上,少部分大学生有着侥幸心理,出现自我为重的行为,如有22.52%的大学生不会主动让座,有31.99%大学生会在有急事或路上无人的情况,会闯红灯翻栏杆;有0.9%的大学生不会遵守严禁酒驾的规则。

  从上述的调查数据分析可见,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和实际社会行为表现之间还是存在一定的差距。

  (三)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现状分析

  社会责任感就是在一个特定的社会里,每个人在心理和感觉上对其他人的伦理关怀和义务。而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就是指在象牙塔中这个群体,在心理或感觉上对其他人的伦理关怀和义务。从“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现状如何?”与“您觉得缺失社会责任感的这一问题在当代大学生中严重吗?”对比分析发现(见图1),两者之间成正相关联系。选择当代大学生“有社会责任感,但是比较盲目”的大学生,其中83.33%选择了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不太严重”;而选择当代大学生“自我意识太强,缺乏社会责任感”的人,有53.25%选择了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严重”。

  在“你觉得自己具有社会责任感?”调查结果中,大学生选择“非常”占40.99%,选择“一般”占59.01%,选择“不具有”为0%。为了进一步分析,笔者将此选项与“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现状如何?”进行了对比分析(见图2),选择“非常”的60.4%和选择“一般”的55.7%的大学生分别选择了“有社会责任感,但是比较盲目”;同时有选择“非常”的31.86%和选择“一般”的30.5%的大学生分别选择了“有自我意识太强,缺乏社会责任感”。从数据对比可见,虽然所有的接受调查的大学生都觉得自己具有社会责任感,只是程度不一而已,但是对总体的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给予了更为客观的答案。

  在“您觉得以下哪些事项最能体现出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缺失”调查结果中显示,67%以上的大学生觉得,社会责任感缺失可以从“不爱惜公共财物、不帮组弱势群体、破坏环境卫生、在公共场合有不文明的言行”等社会公德中体现出来,其中有78.38%的大学生也选了“对任何事情都漠不关心”这个选项。从中也可以得到,调动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的积极性,对提升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是有正向引导作用的。

  在“您认为造成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的主要原因有哪些”调查结果中显示,“社会环境的影响,受他人影响”的占比最高,达82.88%;其次为“个人自身的内在素质”,占比80.18%。从中分析可见,如果教育得当、身边的人和环境给予积极引导,对提升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是有积极帮助的。高校作为育人的摇篮,承担着这个重要的使命。

  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人,主要应该具备三点品质:坚持道德上正确的主张;坚持实践正义原则;愿为他人作出奉献和牺牲。在“您认为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如何体现”调查结果中显示,41.89%的大学生选择了“遵守社会公共道德”,30.63%的大学生选择了“好好学习,争做作家栋梁”,而在“支援服务,奉献社会一马当先”“乐于助人,帮助有困难的人”这两个选项中占比只有12.61%和12.16%。由此可见,这个结果与上述的三点品质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如何让大学生全面理解社会责任感,正确体现社会责任感,将是高校教育一项极其重要的任务。

  (四)大学生实践教育对社会责任感提升的分析

  在“您认为强化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对策主要有哪些”调查结果中显示,选项“在社会实践中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意识”和“形成社会责任感意识的社会文化氛围”占比相同,都为88.74%,从而說明在大学生的意识中社会文化氛围的形成和社会实践的培养同样重要。

  根据SPSS软件进行相关性分析(见表1),“您觉得缺失社会责任感这一问题在当代大学生中严重吗?”和“在社会实践中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意识”之间的相关系数值为0.300,并且呈现出0.05水平的显著性,说明两者之间有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这个分析结果也证明了学校通过社会实践来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是非常有必要的。

  在“您认为学校的课堂教育和实践活动是否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调查结果中显示,52.71%的大学生选择“有利于,因为社会责任感是大学教育的重点”,其中有43.24%的大学生选择“有的有利于,有的根本没用”。这与在“对社会组织开展的提高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活动,您有何看法”调查结果很相似,50%的大学生选择“很有必要且学到了很多”,33.33%的大学生选择“有开设的必要,但帮助不大”。两者进行分析比较可见(见图3),大学生对于学校的课堂教育和实践活动、社会组织开展的活动,还是比较认可的,但是这些活动开展的意义在提升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上还是保留意见。

  在“您最愿意参加以下哪些活动来提高自己的社会责任感”调查结果显示中,选择率最高的是“学校组织参加的志愿者义务活动”占比85.14%,其次是“各种社会组织的志愿者服务”占比75.68%,其余选择都低于50%,这里也给高校提出了警示,到底应该开展怎样的活动,才能更加有效地提高大学生的参与度。

  在“您认为短期公益课堂实践活动对大学生有哪些影响”调查结果显示中,选择“可以增强自己的社会责任感”比例为78.83%,比选择“可以丰富自己的经历”比例上低了4.05%,尽管如此,这还是可以说明大学生对短期公益课堂实践活动的肯定,认为短期公益课堂实践活动可以增强自身的社会责任感。

  (五)网络责任意识教育分析

  当代大学生作为“网络原居住”,时时刻刻接触着互联网,大学生的生活、学习、社交等都跟其密切相关。一件事物总是有其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互联网给大学生带来丰富的网络资源的同时,也充斥着各种负面、不健康的东西。如何利用好互联网,如何分辨良莠,对当代大学生来说也是极其关键的。

  在“针对网络上有些大学生转发一些虚假信息或者散布谣言甚至网络犯罪的事情,您有何看法?”“在网上看到有人自诩民意、发表煽动社会的言论,你会如何做?”“你如何看待网络责任意识教育”三项调查结果中显示,81.08%的大学生选择“学校应当加强网络责任意识教育,营造一个健康的网络教育氛围”;89.64%的大学生选择“会就是论事,如果自己对此事不了解,就不发表任何评论”;92.34%的大学生选择“非常重要”和“比较紧迫”。三项分析可见,当代大学生对于网络的认识大多数人是正向积极的,但还是有少部分大学生的观点有待正确引导。

  (六)实际愿景分析

  在“您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实际愿景选择最符合的项”调查结果中显示,56.22%的大学生选择了“有希望”,27.03%的大学生选择了“很看好”,6.31%的大学生选择了“病入膏肓、急需改变”,余下的0.45%选择了“没救了”,此结果还是比较符合本问卷设计的预期目标。

  三、探索的策略与建议

  通过调查研究可以发现在思想教育、价值引领等方面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还有待提高,与国家和社会对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要求之间还有距离。高校作为人才培养以及大学生实践教育活动的组织主体,应积极进行研究与创新,从不同角度和维度提升实践教育环节德育育人质量,将社会责任感教育有效融入实践教育,不断提升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一)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落实核心素养

  高校应聚焦课程改革的关键领域和主要环节,重点研制大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大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建立基于中国国情的“核心素养”教学模型,从根本上改变教学实践中课堂教学目标、教学方式、教学评价、学生学习方式,引导大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时代新人。高校应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来整合课堂教学目标;从面向情景式、学科活动式两方面来调整教学方式;从多角度、多维度、多层次的方向调整教学评价;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学生为中心”调整教学中心,让学生直面原生态情境与问题,以学习兴趣、自主学习为导向,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二)实践教育是高水平应用型高校培养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

  实践教育是高水平应用型高校的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有效途径。高校应以社会责任感培养为目标,将校园实践和社会实践有机结合,完善高校人才培养计划中实践教育环节。

  高校应整合校内外各类实践资源,强化项目管理,丰富实践内容,创新实践形式,拓展实践平台,完善支持机制,教育引导师生在亲身参与中增强实践能力、树立家国情怀。在校园实践方面可以丰富短学期社会实践、常态化社会实践、学生志愿服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军事训练等项目,在社会实践方面充分利用各类优势资源,与各级各类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共建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创业实践基地。为大学生的校园实践和社会实践提供原生态的环境,让大学生有充分的实际体验和融入感。高校通过实践教育革新来加强大学生责任意识教育,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从而提高大学生的素质、品德,提升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三)加强高校网络德育教育补全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体系

  互联网作为一个虚拟平台,大学生的生活、学习、社交都与其密切相关,大学生是互联网上最活跃的群体,但是他们也是自控能力较差,难以抵制网络形形色色诱惑的群体。高校应加强网络道德教育,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观。高校可以建立自己健康的校园网、多种渠道提供网络咨询服务、提供多种关于网络教育的课程与学生竞答,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观,加大文明和依法使用网络的教育;加强网络信息技术的建立,让大学生掌握基本的有效网络技术,让学生自己更好的防御那些可能对自己产生消极影响的负面信息,通过网络德育教育来拓展时空,补全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体系。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重在当下,高校从课堂教学实践、校园实践、社会实践、健康的网络教育氛围的营造等四个方面来加强对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完善清晰的高校实践教育体系,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意义重大。以上为笔者拙见,希望通过上述分析及建议,为实现“中国梦”、培养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

  参考文献:

  [1]乔东亮,李新利,李雯.习近平新时代青年思想[EB/OL].(2018-05-16)[2020-05-06].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18/0516/c40531-29993969.html.

  [2]秦志凯.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及教育现状调查与分析[J].知识经济,2017(6):137-138.

  [3]于兴艳.新时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现状调查与分析[J].黃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30(4):93-96.

  [4]刘小利,张卫丹,魏东蕊.网络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影响及对策[J].现代交际月刊,2015(5):166.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