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互联网青年”概念的提出及主要内涵探析

时间:2023/11/9 作者: 青年时代 热度: 16828
王召伟 胡英

  摘 要:“互联网青年”是对频繁接触并使用互联网的青年群体的统称。这一概念不仅仅是群体的简单集合,也是对该群体心理行为特点的概括与总结。与以往研究更多地关注互联网对青年群体的影响这一单向关系不同,本文认为互联网与青年群体之间正呈现出更为明显的双向互动、互相建构的关系。互联网改变着青年群体,青年群体也正影响着甚至引领着互联网的发展趋势和走向。特别是鉴于近年来境外一些社会运动的经验教训,“互联网青年”正成为影响一国国家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变量之一。谁忽视这一变量,谁就将被这个时代抛弃。因此,明确提出“互联网青年”概念,深入研究互联网与青年群体之间的互动关系,探析互联网对青年群体心理行为特点的塑造效应,青年群体对互联网发展变化所形成的反向影响,以及这种双向互动关系对国家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所带来的影响,具有极其重要的时代意义和现实价值。

  关键词:互联网青年;网生代;社会运动;建构关系

  一、研究的意义和目的

  “互联网青年”这一概念是笔者结合互联网时代发展、青年群体特点和多年业务工作思考而提出。笔者此前已对“互联网青年”的概念,特别是该群体的特点、相关影响等问题进行了初步的阐述和解释[1],引发一定的关注和讨论。所谓“互联网青年”,简单而言主要是指那些频繁接触并使用互联网的青年人。但这一概念提出的目的和意义并不仅仅是对这一群体从数量或范围上进行简单的集合和界定,而是重点关注这一群体在与互联网长期互动中所形成的独特的心理行为特点,以及这些特点对一国安全稳定和经济社会所产生的影响。不过由于篇幅有限,笔者对“互联网青年”概念本身并未进行全面深入的讨论和界定,特别是该概念提出的时代背景、价值意义,以及与类似概念如“网生代”“网民”等的异同之处。因此,本文重点拟对“互联网青年”概念进行进一步的讨论,并结合近年来学术界的一些理论研究成果特别是境外社会运动的经验教训,对相关时代背景和理论内涵进行更为全面的阐释和完善,以期进一步加强对国内外青年群体动向特点及其对国家安全和经济社会稳定潜在影响的深入认识,并希望有关各方进一步加大对青年群体的重视程度和关爱力度,有针对性教育引导我国广大青年群体深刻认识境内外不良思想文化的危害,积极追寻主流思想意识形态、树立正确价值观念,将个人的前途命运与国家安全稳定、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紧密结合起来。

  毋庸赘言,当前互联网已经成为影响世界的重要力量,历史上从未有一种事物如同互联网一般,如此迅速而又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社会。互联网发展几十年来,不仅对全球各国政治经济社会、民众生活产生了巨大的改变,同时对世界格局和竞争态势产生了重大影响。更为关键的是,互联网对人类思维意识和心理行为方式也产生了巨大深远且潜移默化的影响。人类创造了互联网,互联网也改变着人类。尤其是近些年来,全球互联网行业蓬勃发展,移动互联网日益普及,各类新技术、新事物、新业态、新应用层出不穷,互联网已经全面深度融入民众生活,网民规模呈现迅速增长态势,特别是青年网民已经成为各国网络行为主体。互联网诞生以来就深得青年群体的喜爱,并逐步融入到其日常生活中,对青年群体的思想、心理和行为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各国青年群体的心理行为已经深深打上了互联网烙印。

  对于互联网与各行为主体包括青年群体之间的这种影响关系,国内外各领域、各视角已经有了一定的研究分析。不过,以往的研究更多地关注互联网对青年群体的影响这一单向关系,较少关注青年群体对互联网发展变化所带来的影响,更缺乏对两者之间的双向互动、互相建构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对一国安全稳定所产生的作用和效应的研究。本文认为,互联网与青年群体之间的这种影响绝不仅是单向的影响关系,而是一种双向互动、互相建构的关系。一直以来,青年群体作为互联网中最主要、最活跃以及市场需求最大的群体,对互联网发展变化、网络生态环境、网络技术应用具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互联网最主要的技术创新应用、产业发展重点基本都是围绕青年群体的特点和需求展开,而青年群体对互联网各类新技术、新应用的整体掌握、运用程度也超过其他年龄阶段的群体。正所谓,得互联网者得天下,得青年者得未来。可以说,互联网改变了青年群体,青年群体也正影响着,甚至引领着互联网的发展趋势和未来走向。

  二、“互联网青年”概念的提出

  互联网与青年群体之间这种双向互动关系不仅在理论层面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在现实社会发展中也具有很强的价值和意义。互联网与青年群体的互动效应已经对世界产生巨大的影响。众所周知,近年来境外先后发生了一系列社会运动事件,如中东地区的“阿拉伯之春”、波及欧洲多国的“黄马甲运动”等,对相关国家、地区以及全球局势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通过回顾分析,这些运动事件最显著的特点有两个,一是互联网是最主要的发源地、发酵场所、信息传播途径、主要组织手段和工具;二是青年群体是系列运动中最主要、最活跃也是最坚定的参与主体。其中尤其值得关注的不仅是以往我们意识到的互联网对青年群体思想意识和心理行为的影响,更是青年群体对互联网技术优势的熟练掌握与充分运用,在多次运动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并愈发炉火纯青,进而对一国的经济社会乃至政治环境当然也包括互联网,形成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与此同时,在日常政治经济社会生活中,青年群体也充分利用在线调查、网络投票、民意征询以及推特、脸谱等网络社交工具,对各国重要选举、重大政策措施的制定施加着重要影响。

  互联网和青年群体正成为当前世界各国政治经济社会发展变化中两个最重要的变量。在2019年年初召开的省部级领导干部坚持底线思维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風险专题研讨班的开班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在讲到政治安全时突出强调了两点,即网络和青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在意识形态斗争的主阵地在网络,而网络的主体受众是青年人。很多境内外势力都在想方设法通过网络,培养他们价值观的认同者,甚至培养现政权的反对者、颠覆者。前些年发生在中东的“阿拉伯之春”,以及欧洲发生的“黄马甲运动”,无一不是从网络发酵,以青年人为参与主体,最终造成社会动荡、政权更迭。在这方面,我们务必需要保持清醒头脑。

  的确,互联网与青年群体的深度结合正演变出无数种可能性,同时也演变出大量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既有可能成为助推一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积极能量,也有可能转化为影响一国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破坏性力量。互联网如同一条巨龙,青年群体就是骑龙的人,既可以用来呼风唤雨、保家卫国,也可以肆意妄为、涂炭生灵。互联网又如同一个“杠杆”,一些青年人只需轻轻拉动,杠杆的另一头就会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毫无疑问,互联网叠加青年群体已经成为影响一国国家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变量之一。谁忽视这一变量,谁就将被这个时代抛弃。具体到我国而言,直到1994年4月20日,才首次与国际互联网实现了全功能连接。虽然我国互联网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举世瞩目,在技术、产业、应用各领域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只用了二十多年的时间就赶上了欧美发达国家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事实上,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之前,我国绝大部分民众没有接触过计算机和互联网,社会各群体、各阶层都是在1994年之后甚至2000年之后才对互联网有了初步的接触和了解。社会民众主体是与“80后”“90后”等青年群体同步开始使用互联网,而这些青年群体更是伴随着互联网一起长大,互联网已经与其日常生活、思维意识甚至为人处世方式实现了紧密的结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确保青年一代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意识形态安全,也是事关执政地位的政治安全”[2]。青年是人类生命中最具活力的阶段,青年群体是社会最具活力的群体,青年群体不成熟且极易多变的思想意识和心理行为特点也是人类社会永恒的重要研究主题之一。结合国内外形势及相关运动的经验教训,本文认为,明确提出“互联网青年”这一概念,深入研究互联网与青年群体之间的互动关系,探析互联网对青年群体心理行为的塑造效应,青年群体在日常网络生活中对互联网发展变化所形成的反向影响,以及这种双向互动关系对我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所带来的影响和冲击,不仅具有很强的必要性,而且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和社会意义。“互联网青年”概念的提出,有助于我们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这一群体独有的心理行为特点和成长规律,有助于我们更加及时准确地掌握这一群体在当前国家社会中可能产生的作用和影响,也有助于我们更加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关政策措施,教育引导这一群体成为推动国家和社会发展进步的稳定力量。

  三、“互联网青年”概念内涵探析

  一般意义上的青年并不完全等同于“互联网青年”。“互联网青年”不是青年的全部,也不是网民的全部,但毫无疑问,他们是青年中,也是网民中最积极、最活跃、最具变化性的部分。近些年来,国内外关于互联网与青年群体之间的影响关系已经有了一定的研究,并产生了一系列的相关概念,如“网民”“网生代”“拇指一族”“信息宠儿”“愤青”“键盘侠”“二次元”等。其中运用较为广泛、与本文讨论主题较为相近的是“网生代”。目前各方对“网生代”(Net Generation)这一概念的定义也不尽相同,多数认为“网生代”是伴随中国互联网接入前后而出生的那一批人,他们是年轻活跃的网络用户群,多数是伴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与生活成长起来,并在数字化、网络化娱乐中成长起来的青年一代。《大数据时代网生代发展报告》认为,“网生代”即“网络原住民”,主要是指“90后”和“00后”,他们愿意尝试新事物、敢于show真我,是跨次元与脑洞系、亚文化与粉红经济的代名词[3]。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将过去半年内使用过互联网的6周岁以上的中国居民定义为网民[4]。不过,当前对于“青年”的定义,不同国家、组织机构的标准各不相同。例如,联合国大会将“青年”定义为年龄介于15~24周岁之间的那些人;我国共青团团章中规定,14~28周岁的人为“团员青年”;2017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将青年年龄范围界定为14~35周岁[5]。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特别是青年心理、行为成熟程度,本文将“互联网青年”界定为在半年内使用过互联网的14~35周岁民众。就当前而言,他们中的大多数是伴随互联网成长起来的,基本属于“80后”“90后”和“00后”,日常生活中对互联网的认识、接触和使用较多,既深入介入网络社会,也受到互联网全方位影响,是典型的“互联网青年”。不过,未来随着时间的发展,“80后”“90后”也将会逐步退出“互联网青年”这一概念的研究范围,随之而进入的则是“10后”“20后”群体。

  “互联网青年”与“网生代”两个概念在内涵和覆盖群体方面具有重叠性,就目前而言两个概念多数指的是“90后”“00后”这一群体。不过,本文所提出的“互联网青年”与“网生代”也存在诸多不同之处。

  在概念定义上,“网生代”侧重于群体的出生时间,是一个相对静止的概念,所属群体与互联网的诞生时间具有强相关性,过于局限于这一节点,在当下具有一定的意义,但未来或将随着时间的发展而具有较大的局限性;“互联网青年”则重点强调群体的年龄和行为属性,是一个动态概念,侧重于在互联网背景下该群体本身的成长过程和特性,不局限于某一时间节点,会随着时间以及互联网的发展而呈现动态性变化,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可持续性。

  在与互联网关系方面,“网生代”概念主要是一种单向的影响关系,主要是关注互联网对相关群体所产生的影响或效应;“互联网青年”则侧重于互联网与青年群体两者之间的双向互动、互相建构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对国家安全稳定所产生的作用和效应,即在关注互联网对青年群体相关影响的同时,也关注青年群体对互聯网发展变化、网络生态环境、网络技术应用所产生的影响,尤其关注青年群体利用互联网、改造互联网进而对国家安全稳定、经济社会发展所产生的作用。

  在概念的实践应用方面,“网生代”主要聚焦于互联网行业本身以及与其紧密相关的娱乐、影视、学生群体等领域;“互联网青年”这一概念则从国家安全的视角,分析研究互联网和青年群体二者通过彼此合力或效应叠加,在全球范围内所引发的各类社会运动以及对一国安全、社会稳定的影响。

  综合而言,“互联网青年”是一个更具内涵性、动态性与外延性的概念,尤其是结合了当前互联网发展形势、近年来一系列社会运动以及我国政治经济形势,具有很强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

  在明确“互联网青年”的概念内涵后,有必要进一步摸清楚该群体的基本状况。总体來看,由于我国是全球网民最多的国家,我国“互联网青年”群体的基数也较大,人数众多,活跃度高。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9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高达8.54亿,其中以10~39岁群体为主,占整体网民的65.1%。其中20~29岁年龄段的网民占比最高,达24.6%;10~19岁、30~39岁群体占比分别为16.9%、23.7%[6]。粗略估计来算,“互联网青年”在我国全部网民中的占比达到48.94%,高达4.18亿网民,超过美国2018年全国人口(3.27亿)将近1亿。在上网时长方面,统计报告显示,2019年上半年,我国网民的人均上网时长为27.9小时,平均每天将近4个小时,其中使用较多的网络应用分别是即时通信类、网络视频、短视频以及网络音乐等APP。就实际而言,作为主要网络行为体,“互联网青年”的上网时长明显超过其他年龄阶段。2017年5月共青团中央宣传部等发布的《中国青年网民网络行为报告(2016-2017)》通过研究社交、工作、游戏、购物等多个场景下的行为特征发现,“80后”日均上网时长6.2小时,“90后”日均上网时长6.5小时,超过四分之一的生活时间被网络所占据[7]。对于某些青年网民而言,“可以一天不吃不喝,但不可一日无网”。互联网与中国青年群体实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融合,未来这一融合程度也将持续加深。

  就当前而言,“互联网青年”与我国一般青年群体具有高度重合性,大多数青年人员都属于“互联网青年”概念范畴。不过,在与其他年龄阶段群体(如非“互联网青年群体”的青年、中老年群体等)相比,各群体之间具有一些共性特点,但“互联网青年”群体更具有一些独特之处。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互联网青年”这一概念的提出,并不仅仅是出于理论层面的研究和探讨,也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现实价值。如前所言,“互联网青年”正成为影响一国国家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变量之一。谁忽视这一变量,谁就将被这个时代抛弃。因此,建议各方进一步加强对国内外青年群体动向特点以及对国家安全和经济社会稳定潜在影响的全面深入认识,进一步加大对青年群体的重视程度和关爱力度,有针对性教育引导我国广大青年群体将个人的前途命运与国家安全稳定、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紧密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1]胡英,王召伟.浅析“互联网青年”群体特点及对国家安全的影响[J].现代信息科技,2018(11):15-17.

  [2]新华网.不断夺取应对重大风险挑战新胜利[EB/OL].(2019-01-21)[2020-05-14].http://www.xinhuanet.com/.

  [3]清博研究院.大数据时代网生代发展报告[R].北京:清博研究院,2017:12.

  [4]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4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北京: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7:8.

  [5]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R].北京:中共中央国务院,2017:4.

  [6]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北京: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9:8.

  [7]中国青年网.中国青年人上网调查:“哭笑不得”表情包最受欢迎[EB/OL].(2017-05-30)[2020-05-14].http://news.youth.cn/jsxw/201705/t20170530_9918218.htm.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