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创新社会治理的策略研究

时间:2023/11/9 作者: 青年时代 热度: 16842
周晨

  摘 要:多年来,通过我党不断探索与总结,在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创新社会治理”这一理念,这也是适应新时代、新变化、新机遇和新挑战的有效方法。针对如何创新社会治理才能更好地发挥社会治理的效果,笔者提出以下六个策略。第一,充分激发社会活力;第二,积极推进社会工作参与创新社会治理;第三,推动中央与地方关系调整;第四,提高社会治理的法制水平;第五,全方位增强干部的领导能力;第六,协调政府治理和社会治理的关系。

  关键词:创新;社会治理;策略

  一、研究背景

  随着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创新社会治理”迅速成为大家探讨的热点话题。有学者也针对这个话题进行了相应的研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往强调单一政府主体的社会管理方式已经无法解决当今社会出现的许多新问题。实践证明,创新社会治理才是适应新时代、新变化、新机遇和新挑战的有效方法。因此研究如何才能更好地实现社会治理的创新是很有必要的。

  二、为什么要创新社会治理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我国的经济、社会发生了很多变化,随之而来的还有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和矛盾,如房屋保障不足、医疗制度不够完备等问题。由此可见,原有的体制机制已然不能满足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只有通过社会治理的创新,才能够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当前我国处于现代化转型的关键时期,还面临着国内外很多挑战,因此只有通过创新治理的创新,才能应对这些风险与挑战。除此之外,创新社会治理,在很多方面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它有利于强化中国产党的领导能力,有利于让社会变得更加和谐、美丽与充满活力,还有利于我国治理体系、能力现代化的实现。

  三、创新社会治理的策略

  (一)充分激发社会活力

  广大人民群众是国家的主人,只有极大地调动治理主体的活力与积极性,使他们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才能更好地促进社会治理的创新。可以看到,以往社会管理是围绕着“权力”展开的,重视管理者的控制,建立起复杂的官僚体系。如今的社会治理是围绕着“人民”与“服务”展开的,重视社会治理主体的互动与合作。社会治理不但要各级政府的负责,更重要的是社会广大群众的积极参与。社会如果只通过一方面力量是很不容易治理好的,也不能充分解决一些社会问题,不能坦然面对潜在的社会风险。但是,一旦大量的群众参与进来,大家群策群力,心往一处想,就会形成一股巨大的社会力量。在这股力量面前,很多社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因此,要努力做到基层与社区治理创新,紧密联系群众,做到心在最高处,根在最深处。

  “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被提出来,要求社会治理创新必须借助这些社会组织。这就意味着除政府以外,众多的社会组织也成为治理主体的重要部分。激发社会组织活力的优势主要体现在这几个方面。第一,促进各级政府不断改革创新,推动社会治理能力的不断升级与提高。第二,提升公共服务的质量和供给效率。第三,能够更好地反馈社会人民的需求,解决人民内部的矛盾。

  (二)积极推进社会工作参与创新社会治理

  当前,社会工作已然成为社会治理共同体中的重要一员,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因此还要积极推进社会工作参与创新社会治理。在社会工作参与社会治理这个大背景下,基层政府与社会工作机构本应该是两个平等的合作主体,然而由于我国政府总是处于主导地位,加之政府部门行政边界模糊,导致基层政府与社会工作机构之间产生了诸多矛盾。社会工作的专业能力难以施展,专业优势难以发挥。目前,大部分地区的基层政府与社会工作机构的关系演变为资源依附、资金依赖的关系。换句话说,就是“政府出资,机构办事”。一方面社会工作机构为了迎合基层政府,没有底线地完成政府部门交代的工作,产生了工作作风官僚化、行政化,失去了本该有的独立性与专业性,另一方面,基层政府对社会工作机构的专业性和工作成效表示懷疑。这种“基层政府强,社会工作机构弱”的矛盾极大地影响了社会治理的成效。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需要优化政府购买服务,创建良好政社关系。我国基层政府应该改变对社会工作的偏见,明确社工参与社会治理也是为了社会治理结构的建立与完善,提高自身的认识高度。我国基层政府部门需要加入到“政府购买服务”体系里去,明确各级政府的工作职责与具体任务。完善政府购买服务制度以及具体流程,建立一个良好的合作关系。基层政府可以建立一个管理部门,主要负责社会服务项目的投标、审批与监督等方面。要让社会工作机构和基层政府这两个主体明确各自的定位于职责,使这两者的边界清晰化,各司其职,相互促进。为了创新基层政府管理人员的理念,促进其角色转变,可以邀请专业的社会工作者对基层政府管理人员进行培训,让他们更好地理解社会工作,更好地认可社会工作的服务。最后,还要加强对政府相关部门及工作人员的考核,将“政府职能转变”等内容与其政绩挂钩。

  (三)推动中央与地方关系调整

  简政放权一方面强调各级政府将部分权利下放到社会各个主体中,另一方面强调中央政府将部分权利下放到基层政府中。中央与地方政府的关系除了呈现出一种垂直性,更要在呈现出一种平行性,要不断加强平等对话与交流,互相合作,齐心协力。地方政府需要有更大的自主性,能够实现独立决定一些实物,并独立解决一些问题,这样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地方政府加速改革、不断创新,极大提升行政能力,提高基层政府公信力,丰富地方政府的资源。

  笔者认为,解决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的矛盾,需要依靠中央创新监管与服务群众的方式,不断加深对地方的信心,提高地方的资金储备,并将更多权力下放给地方。具体来说,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改进对基层政府的监督管理政策与方式同时加强基层监督队伍的建设;第二,中央应该加强对地方工作者的指导,多开展相关培训会,提升工作能力,促进中央与基层政府之间的沟通交流;第三,鼓励公众监督,让权利在大众的视野中运行。利用互联网等技术,创新公众监督的形式;第四,中央要充分信任地方,并积极帮助地方政府解决一些棘手的问题;第五,明确中央与地方政府的权利界限,合理分配二者的财力与物力。

  (四)提高社会治理的法制化水平

  人民代表大会要加强相关立法,政府要依法行政,充分发挥出法治对社会治理的规范作用、保障作用和引领作用。积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社会矛盾,领导干部自身坚守法律权威,不做违法乱纪的行为,积极引导人民群众依法行使权力,依法表达诉求,依法解决纠纷,学会用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努力实现法安天下。

  (五)全方位增强干部的领导能力

  俗话说:“上梁不正下梁歪。”如果领导干部没有能力,就会影响到下面的公职人员,进而影响到社会治理水平。“领导”通过拆字法解释,包括了“领”和“导”,“领”就是带领,强调一种方向,这就要求领导的决断能力,“导”就是引导,强调一种力量,这就要求领导的影响能力,二者缺一不可。此外,领导能力不仅包括法律、职权所赋予的“外在权利”,还包含工作经验、工作作风和道德素养等“内在权利”,因此全面提升干部的领导能力要求各位干部做到“内外兼修”。领导要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充分发挥领导的带头作用,事事走在人民群众的前面,勇于接受更严的监督,不能有“高人一等”的想法。干部在处理事务时,不仅要有原则,实事求是,服从上级命令,不能做违法违规的事,还应该灵活变通,不能太呆板、固执,要做一个既讲原则又不失灵活变通的优秀干部。

  (六)协调政府治理和社会治理的关系

  首先要强调“政社分开”,将政府治理与社会治理划分开来,各司其职。政府不能像以前那样控制着所有的事务,充分发挥社会治理的作用,提高社会组织的地位。其次,必须加强双方合作,促成政府与社会的友好互动。积极推动“政府购买服务”制度,将一些养老服务、留守儿童服务等项目通过政府购买的形式交由社会组织去做,不仅可以很好地激发社会主体的积极性,形成良好的伙伴關系,还能节约社会资源,提升治理效率。最后,要加强对社会组织的监督与管理。在创新社会治理的过程中,政府不仅要做一个掌舵者,还要做一个监督者。

  参考文献:

  [1]杨冬梅.创新社会治理需要激发社会组织活力[J].大社会,2015(8):16-18.

  [2]刘峰.创新社会治理需要全面提升领导力[J].社会治理,2015(4):25-31.

  [3]龚维斌.社会治理创新需要调整央地关系[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5(10):25-28.

  [4]郑犇.推进社会治理创新工作需要把握的几个问题[J].宁波通讯,2015(13):26.

  [5]宋国恺.政府购买服务:一项社会治理机制创新[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3(6):10-16.

  [6]姜晓萍.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治理体制创新[J].中国行政管理,2014(2):24-28.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