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我国现代化教育的逐步發展,课堂传统课程形式已经越来越难以满足老师多样化教学和学生多形式接受知识的需求,研学旅行作为一种素质教育的新方式备受关注。目前,博物馆研学旅行市场需求量巨大,但由于行业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尚未落实,仍存在许多问题。现借助深度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了解博物馆研学现状和中小学生的研学旅行需求,积极探索博物馆研学课程的开发策略,以实现在文旅融合的背景下博物馆教育功能的最大化。
关键词:研学旅行;博物馆;课程开发;中小学生
一、引言
“研学旅行”的定义是2014年4月19日,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王定华在第十二届全国基础教育学校论坛上首先提出的:学生集体参加的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校外参观体验实践活动。
在博物馆研学现有的发展基础上,展开对博物馆研学活动的研究,有助于加深学生对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与理解,推动博物馆从“以物为本”到“以人为本”的转换,从而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博物馆研学旅行活动设计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一)采访目的与对象
本次访谈对象为陕西历史博物馆宣教部主任,目的在于通过深度访谈,了解博物馆的研学课程特色、行业现状以及研学旅行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博物馆研学旅行活动的设计策略。
(二)采访结果与分析
1.采访结果
问:博物馆宣教部是怎样进行研学活动的宣传和推广?
答:宣传推广这块主要通过传统媒体和互联网的媒体进行。
问:针对博物馆已有的文物藏品,您的团队已经设计了哪些研学课程?
答:陕历博现在是有四类的主题的研学课程,分别是:藏在博物馆里的古代发明系列课程、陕博新课堂18国宝的系列课程、丝绸之路架起沟通桥梁系列课程、24节气的系列主题课程。然后除了这四大类的主题课程之外,我们会举办一些弘扬传统节假日的这么一个主题课程,另外我们会根据临时展览的主题去举办活动。
问:我们现在研学老师基本上就是由讲解员担任吗?
答:也不是所有的讲解员,我们有志愿者组、大学生讲解的团队和公共教育推广组。
问:那博物馆会对讲解员进行一些培训吗?
答:我们会带着讲解员去其他的博物馆去观摩别人的教育活动,组织大家参加专门的讲座培训。
问:那您认为在博物馆制定相关研学旅行规范的时候,应该重点关注哪些内容?
答:其实我们也一直在谈论研学旅行规范化的问题,但每个博物馆拥有的文化资源是不同的,那么它的受众也不一样,很难制定一个放之四海皆准的标准。所以我觉得制定规范最主要的是能找到博物馆的共通的属性。
2.采访分析
在文旅融合的背景下,博物馆依托自身的独特文化资源开展研学旅行活动,并且通过线上和线下结合的方式进行积极宣传和推广,主要是借助微信的公众号平台来介绍并吸引游客报名参加研学旅行活动。
但是研学旅行市场处于野蛮生长的阶段,博物馆没有办法容纳庞大的市场需求量,很多旅游团并不能通过正式的渠道跟博物馆进行合作开展研学,只能作为“散客”进行参观,导致研学旅行的“无序化”,学生并没有真正学到知识。此外,在与旅行社的合作过程中,博物馆公益性和旅行社盈利性冲突的问题亟需解决。
三、中学研学旅行活动实施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一)调查目的与对象
通过组织线上调查问卷的方式,对研学旅行在学生群体中的实施现状展开调查,从而发现问题,结合学生对研学旅行的反馈和意见,为博物馆研学旅行的课程开发提供思路。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本次问卷调查共发出问卷156份,有效问卷149份,回收率95.51%。
1.研学旅行的参与情况
关于研学旅行,仅有28.85%的学生听说并参加过,36.54%的中学生听说过但从未参与过,34.62%的学生没有接触过且了解很少。这表示目前仍有大部分学生未进行研学旅行,甚至从没有了解过。
2.学生对研学旅行主题的喜好
在对中学生群体关于研学旅行认知的调查中,有37.82%的学生希望旅行的目的地设定为特色小镇,17.31%的学生更偏好自然保护区,另外有12.18%和8.97%的学生认为博物馆和科技场馆才是研学旅行的最佳场所。由此可见,中学生对于研学旅行的目的地的需求是多样的。学生更希望通过研学旅行接触自然,开拓眼界。
3.学生对研学旅行的意见反馈
在参与过研学旅行的学生中,42.22%的学生认为研学旅行产品单一,选择空间小;44.44%的学生则认为市面上许多研学旅行形式化严重,也有33.33%的学生有研学旅行组织不够专业规范的顾虑。由此可见,当前研学旅行市场上的产品同质化比较严重,忽略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而且内容单一,缺乏教育意义。
4.学生倾向的研学旅行效果评价方式
通过分析问卷调查的数据可以发现,中学生们对于评价反馈形式也有偏好。有82.05%的学生希望学校以活动现场图片或视频展示的方式来反馈自己的研学成果,52.56%的学生要求研学成果作为一项考核计入社会实践分数,40.38%的学生认为通过书面报告进行反馈是必要的。对于学生自身展示研学成果的方式,54.49%的学生更愿意以PPT展示,47.44%的学生希望通过摄影展的方式呈现成果。可见,对于研学成果的展示,学生们更愿意以多媒体方式进行而非普通的论文报告,同时他们也希望学校能对研学成果进行分数等级方面的肯定。
四、博物馆研学课程开发策略
(一)课程目标
博物馆在制订研学课程目标时,首先应根据国家的文化发展战略、博物馆拥有的特色藏品资源以及文化价值确定一个鲜明的研学主题,再具体围绕知识拓展、能力培养、发展核心素养等诉求展开相应的课程目标设置。
(二)课程内容
1.实践性
研学旅行作为一种校外实践教育活动,要实现教育性与趣味性的有效结合必然离不开实践。
在研学课程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应当围绕激发学生兴趣的具体问题或者研学目标布置活动任务,让学生广泛参与、手脑并用完成实践活动课程,寓教于乐,在实践中解决问题,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
2.梯度性
不同学段的学生具有不同的认知水平和实践能力。基于此,博物馆研学旅行课程的内容设置应当具有梯度性,课程内容应当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由简到难,层层深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在学生现有知识水平的基础上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同时,由于学生的家庭背景以及生活经验不同,具有个体差异性,在开展研学旅行的过程中,馆方应当根据学生的具体表现,灵活调整研学课程的内容,尊重学生的差异性,避免粗放的、僵化的、“填鸭式”教学。
3.综合性
研学旅行要实现立徳树人的教育目标,就必须积极探索学与行有机融合的途径。在学生从学校走向户外过程中,研学旅行课程应突破课本、课堂、学校的局限性,向生活、社会、自然领域拓展。一方面使得学生可以在研学旅行的过程中灵活运用学科知识以解决问题,学以致用;另一方面,使学生能够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内化于心。
不仅如此,作為研学旅行重要参与主体的博物馆,应当积极与学校、教育机构、旅行社等第三方开展跨界合作,结合地域特色、学校特色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研学产品的设计开发。此外,在研学产品的展现形式上可以运用VR、线上线下相结合等科技手段,带给学生更加生动有趣的互动式体验。
4.安全性
研学旅行作为一项户外活动,安全问题不容忽视。要保障学生出行的人身安全,需要各部门各机构统筹协调,博物馆作为研学旅行的重要参与主体必定要承担相应的责任义务。
首先博物馆自身应制订科学有效的研学旅行安全保障方案,建立行之有效的安全责任落实、事故处理、责任界定及纠纷处理机制,实施分级备案制度,做到层层落实,责任到人。其次,博物馆应与学校进行沟通协调,核对活动行程,排查活动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和校方一起做好学生的安全教育工作。最后,博物馆还应该与参与组织研学旅行的旅行社签订安全责任书,明确各方安全责任。
(三)课程评价
研学旅行课程评价是研学旅行的重要环节,博物馆可以借助课程评价了解学生对研学活动的参与度、学习的有效性、课程设置的合理性。
在进行研学旅行的过程性评价时,博物馆可以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问卷调查收集相关信息,对学生实践活动表现设置等级、分数以进行量化。而终结性评价则应偏向于质性评价,更多地了解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和综合素养的发展情况。同时,博物馆应结合评价结果,对课程实施方案进行修改,以更好地实现博物馆的教育功能。
五、结语
博物馆一直作为非营利性的机构为社会大众提供服务,随着社会的发展,博物馆的教育职能越来越突出,成为了学生教育的“校外课堂”和成人教育的重要基地。在研学旅行的热潮下,博物馆应积极探索更具趣味性和实践性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同时,博物馆还应该与学校和旅行社等第三方机构展开合作,逐步推进研学旅行项目的科学化、结构化、系统化,使得博物馆教育真正融入学校教育,推动国民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梁爽.博物馆研学旅行探析[J].文化产业,2018(5):24-26.
[2]黄璐.文旅融合背景下的博物馆研学产品开发[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9(8):11,13.
[3]武梦芦.地理视角下高中研学旅行活动的设计与实施策略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8.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