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新时期增强高校基层工会凝聚力的工会活动模式研究

时间:2023/11/9 作者: 青年时代 热度: 17869
郑瑞博

  摘 要:党的十九大对群团工作提出明确要求,为高校今后开展群团工作指明了方向,同时也为增强高校工会凝聚力提供了依据,但现阶段高校工会的凝聚力与现实需要仍存在一定差距,这一现象在高校基层工会中更为普遍。增强高校基层工会凝聚力可以从规章制度建设、舆论宣传引导、机制体制创新等多方面寻找突破口,本文从工会活动这一角度入手,结合基层工会的工作特点,探索如何通过创新工会活动模式来增强高校基层工会凝聚力。

  关键词:高校基层工会;凝聚力;工会活动

  一、引言

  党的群团工作是党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群团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就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新时期,党对群团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工会是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会员和职工利益的代表,具体到高校中,工会是高校党委联系教职工的桥梁与纽带,是高校教职工利益的代表。高校基层工会作为高校工会下设的分会组织,承担着联系和代表广大教职工的重要使命,是高校工会乃至高校整体工作开展的基础和保障。基层工会的凝聚力决定了其能否获得教职工的支持和认可进而有效开展工作,因此高校基层工会的凝聚力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凝聚力建设的本质就是要增强工会吸引力,提升教职工对工会的认可度、关注度、参与度和满意度[1]。

  二、高校基层工会凝聚力建设面临的问题

  (一)高校党委对工会工作的定位存在偏差

  现阶段,大多数高校党委对工会工作相当重视,但仍然存在个别高校党委对工会工作重视程度不够,认为工会的存在与否无关紧要,对工会工作的定位仅仅是过年过节发放福利。这就导致高校工会建设的顶层设计不健全,使得高校教职工的应有权益得不到有效维护,意见建议得不到有效传递和反馈,进而导致高校工会凝聚力不足。

  (二)高校工会对自身工作的职责认识不够

  个别高校工会自我认识不够到位,缺乏责任心和使命感,自身工作的积极性较差,仅满足于完成上级安排的常规工作,并没有从教职工的实际利益和真正需求出发来谋划工作,进而导致工会在教职工心目中的认可度不高[2],凝聚力不强。

  (三)高校教职工对工会工作的理解较为片面

  个别教职工对工会工作的理解不够全面,认为工会工作与个人关系不大,当自身利益受到损害时,很难想到通过学校工会渠道进行维权。甚至有一部分教职工不愿加入工会组织,导致个别高校工会工作仅仅存在于纸面上。

  三、增强高校基层工会凝聚力的意义

  (一)是新时期群团改革的必然要求

  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群团工作会议的讲话中指出:“新形势下,党的群团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只能改进提高,不能停滞不前。”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牢牢把握群团改革正确方向,努力开创党的群团工作新局面”。党的十九大对群团工作更是提出了明确要求,报告指出要“增强群众工作本领,创新群众工作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推动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发挥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组织动员广大人民群众坚定不移跟党走。”这些都为群团组织的建设与发展指明了前进的道路。在新时期,高校工会应当顺应形势发展,结合自身实际和特点,着力增强自身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提升工会组织凝聚力,组织动员广大教职工听党话跟党走。

  (二)是新时期高校一流建设的内在动力

  高校是国家培养人才、发展科技和服务社会的重要阵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在这一背景下,凝聚力不仅仅是学校正常职能发挥的前提和基础,更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高校一流建设的进度。高校基层工会作为团结和凝聚教职工个体最有力的组织,应当致力于加强教职工之间的沟通交流,增进彼此的相互了解,在工作中更好地配合协作,凝聚合力,促进学校发展和一流建设。

  (三)是新时期教职工发展的基础保障

  教职工是高校的基本构成,而其个体的充分发展和自我实现极大程度地影响其工作积极性的发挥[3]。近年来,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高校大量引进教师来扩大师资力量。在这样的背景下,工会构建高校党委、机关部门与广大教职工之间桥梁纽带的作用将被赋予更加重大的意义,如果广大教职工的意见建议无法有效得到传递和响应,将会影响教职工参与学校管理和建设的积极性,进而影响教职工的个体发展。因而,基层工会组织作为学校党委联系教职工的纽带,需要加强凝聚力建设,及时了解教职工的切实需求,重视其反馈的问题,并及时做好上传下达,为教职工发展保驾护航。

  四、增强高校基层工会凝聚力的路径

  目前,已经有部分学者对增强高校基层工会凝聚力这一内容进行过研究,但大部分研究提出的方法和路径无外乎加强自身建设、完善考核评价、优化服务机制等。本文通过前期调研,探索通过创新和改进工会活动模式来增强高校基层工会凝聚力的路径。

  高校工会除了权益维护、福利发放、关心关爱等工作外,组织开展教职工活动也是一项重要职能,目前绝大多数基层工会开展的活动都以室外体育类活动为主,这其中篮球赛、乒乓球赛和羽毛球赛占了绝大多数,但是,并不是所有教职工都喜爱这类体育活动。针对工会活动的类型,笔者在本单位随机选取教职工进行调研,结果显示,45%的教职工比较喜爱室外体育类活动,34%的教职工倾向于在室内开展体育运动,而21%的教职工对体育类活动不感兴趣,这部分人当中60%喜爱文艺类活动,另外40%喜爱亲子类活动。通过调研结果可以看出,教职工对于工会活动的兴趣呈现出了多样化的态势。在针对工会活动的参与意向这一问题的调研结果中可以看出,76%的教职工表示愿意參与工会活动,而选择不愿意参与工会活动的这24%的教职工当中,83%的人选择的原因是“占用过多工作时间”,15%的人选择的原因是“与个人兴趣不相符”。通过调研结果可以看出,大多数教职工愿意参与工会活动,不过也确有一部分教职工因为不愿占用过多工作时间而选择不参与工会活动。

  根据调研结果可以发现,创新和改进工会活动模式能够提升教职工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强高校基层工会凝聚力,而具体路径主要有如下3个方面。

  (一)开展形式多样、与时俱进的工会活动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基层工会应当顺应时代发展,组织开展更多符合当下主流和大众审美的活动。同时,当前高校教职工年龄层次较为丰富,有教龄数十年的老教授,也有初为父母的中年骨干,还有刚刚踏入职场的青年教师。不同的年龄段拥有不同的爱好,对于活动形式和内容的需求也不尽相同,根据调研结果可以看出,45岁以上的教职工普遍喜爱趣味性体育活动,35-45岁的教职工较为喜爱亲子类活动和文艺类活动,而25-35岁的教职工更为喜爱竞技类体育活动。因此,基层工会应当丰富活动形式,针对不同群体和受众,开展不同类型的活动,提高活动吸引力和参与度,进而增强凝聚力。

  (二)合理设置活动时间和时长

  基层工会在开展活动时,应当结合实际情况,合理设置活动的时间和时长,以“宜减负、不增负”为原则开展活动。现阶段,高校教师教学、科研任务较重,个别教师还承担了一定的管理工作,因此部分高校出现了工会活动仅有机关人员参与的情况,究其原因主要是活动时间设置不合理或活动时长过长。根据调研结果可以看出,绝大多数教职工不愿利用周末时间参与工会活动,大多数教职工希望工会活动的时长控制在半天以内。因此,高校基层工会在开展活动时原则上应当避开节假日,时长不宜过长。不仅如此,工会活动应当以放松身心、锻炼身体、促进交流、加强互动为主要目的,不建议开展门槛过高或是需要花费大量时间精力的活动,避免增加教职工负担,影响其正常工作。基层工会应当通过科学设计工会活动,赢得教职工的认可和好感,进而增强凝聚力。

  (三)注重活动参与感、获得感和幸福感

  教职工选择是否参与活动,更多取决于活动形式,而教职工参与活动后如何评价活动,则更多取决于活动的内容。高校基层工会在设计活动时应当注重提升教职工在活动中的参与感、获得感和幸福感,组织开展更多“好评”活动。往往教职工对于活动的评价如何,就决定了其对于基层工会的评价如何,因此基层工会应当注重在活动中让教职工有所收获,无论是物质收获或是精神收获,有助于增强自身凝聚力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高校基层工会在组织开展活动时应当注重需求调研、科学设计、合理安排,通过创新和改进工会活动模式,将有助于增强基层工会凝聚力。

  五、结语

  高校基层工会组织作为党的重要群团组织之一,应当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以需求为导向,以教职工为中心,通过创新和改进活动模式,不断增强自身凝聚力,真正成为“高校党委联系广大教职工的桥梁纽带”和“教职工利益的代表”。

  参考文献:

  [1]张晶,田秋实.新时代群团改革背景下高校基层工会活力提升路径探究[J].滁州学院学报,2019(4):80-83.

  [2]张江伟.新形势下增强高校工会吸引力和凝聚力的研究[J].中国轻工教育,2017(1):34-36.

  [3]陳海楠.群团改革背景下增强高校工会工作活力的路径选择[J].才智,2019(9):188-189.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