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的语环境对于第二语言学习者来说极其重要,不仅会在语言输入、语言使用机会等方面影响到学习者语言的输入、内化和输出,而且会在课堂教学中影响到教师的教学方法,并最终影响到第二语言的学习效果。因此本文试在研究汉语课外目的语环境对来华留学生的汉语习得产生的影响的基础上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课外;目的语环境;汉语习得
一、引言
语言环境这一概念是由马林诺夫斯基在19世纪30年代提出来的,之后,就有很多学者开始研究语言环境。不同的国家及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其定义、构成内容与分类做出了不同的阐述。本文按照张崇富的分类,探讨课外环境中的目的语环境,本文简称课外目的语环境,它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自然环境是指留学生在课外接触到的语音、声像、书面语材料,包括广告语、指示牌、街道名等。人文环境是指地方文化特色以及由此衍生的思维、行为和言语方式。目的语环境对于第二语言学习者来说极其重要。与非目的语环境相比,目的语环境不仅会在语言输入、语言使用机会等方面影响到学习者语言的输入、内化和输出,而且会在课堂教学中影响到教师的教学方法,并最终影响到第二语言的学习效果。因此,除了课堂上教师营造的目的语环境,课外目的语环境也不容忽视。
结合我国目前的对外汉语教学实际来看,总的情况是重课内环境而轻课外环境,这无疑是对丰富的语言环境资源的巨大浪费。但我们也应该知道,课外目的语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课堂语言环境的不足,为来华留学生提供大量语言输入与语言交际机会的同时也会给留学生带来一些负面影响,阻碍其汉语习得。因此,如何有效利用课外目的语环境,使其在二语学习者学习过程中发挥巨大作用,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与研究。本文试分析汉语课外目的语环境对来华留学生的汉语习得产生的影响,了解其利弊,为如何高效合理利用其优势提出一些建议。
二、影响
课外目的语环境对来华留学生汉语习得产生了诸多影响,笔者将之分为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分别进行探讨。
(一)积极影响
首先,课外目的语环境可以为来华留学生提供大量的语言输入。对二语学习者来说,大量的可理解的语言输入是必不可少的。胡明扬指出,儿童学习第一语言口语的一个特点是“输入”大大早于“输出”,并且在量上“输入”也远远大于“输出”。语言输入是语言习得的前提条件,只有当学习者获得了足够的语言输入,才有语言输出的可能。课堂语言环境可以为留学生提供有目的的、系统的输入,但因课堂时间有限,汉语输入的量相较于课外目的语环境来说是少之又少。在课外目的语环境中,留学生会在不同场景中接触到不同的第一语言为汉语的人,也能接触到各种各样的语音、声像、书面语材料,如广告语、指示牌、宣传语、街道名等。大量的语言输入能够为学习者创造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促进留学生的自然习得,对留学生汉语习得产生积极影响。
其次,课外目的语环境可以巩固留学生课堂所学,提高汉语交际能力。课堂教学由于受到时间、人数、场地等的限制,留学生所受到的语言运用能力的训练比较有限。因此,学生可利用课外目的语环境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在真实的交际场景中巩固留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语言知识,从而将知识内化,提高汉语交际能力。根据笔者的观察,留学生会特意在与人日常交际中运用课堂上刚学到的语言知识,避免遗忘。同时,在课外目的语环境中,留学生会在不同交际场合接触到身份各异的人,如运动场上的同学、餐厅的服务员、景区的售票员等。与这些身份、性别、年龄等各异的人进行一对一或一对多的对话,不仅可以为学习者提供一个真实的交际情境,增强留学生与他人的互动机会,而且可以提升留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汉语使用的正确性、流利性、得体性。
最后,课外目的语环境可以让留学生切身感受中国文化,深入了解中国及中国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要学好一门语言,就不得不了解这门语言所承载的文化。但对大多数留学生来说,来中国以前他们对中国文化了解不多,甚至还存在一些偏见,因此仅仅通过课堂上的汉语教学及附带的文化讲解,留学生是难以深入了解中国及中国文化的。如果留学生课外不与课外目的语环境密切接触,不与中国人进行充分的思想交流,也很难领会到中国文化的实质。笔者所知的一些留学生因为性格等各方面原因,在中国留学期间几乎不与课堂以外的人来往,与课外目的语环境接触较少,不了解一些文化现象存在的原因,从而引起一些误会。如果留学生通过看影视节目、外出旅游、与中国人交流等方式与课外目的语环境密切接触,切身感受中国文化,那么学习者会慢慢适应目的语群体文化,进而提高汉语水平。
(二)消极影响
首先,难以把控课外目的语环境为留学生提供的语言输入的质量。根据克拉申的输入假说理论,只有真正的“可理解输入”才能对语言习得产生较大效果。与课内教师提供的循序渐进的教学方式不同,学习者在课外目的语环境中接受到的语言输入多而繁杂,没有规律,尽管在语言输入的“量”上占据优势,但“可理解输入”少,语言输入的“质”难以保证。另外,由于社會成员的文化水平不同,身份背景复杂,语言修养不一,有些社会群体成员在与人交际中输出的语言不规范,甚至有错误,而留学生受到语言知识的限制又难以判断正误,无法得知词语的真正含义及准确用法,从而习得一些不规范、不得体的语言知识。在此期间,如果又没有及时得到教师的纠正,时间一长就会造成学习者汉语语法不规范或出现偏误,影响留学生汉语习得。
其次,课外目的语环境中的人与语言形成了一定的交际障碍。一方面社会群体成员受到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留学生在不了解中国人及中国文化的时候与中国人进行交际,由于交际习惯的不同,常会引起一些误会,从而产生较大的心理距离,不利于学习者的语言习得。另一方面,留学生在课外目的语环境中面对的交际对象往往说的是各种方言或带有方言口音,与正在学习的普通话有一定的差异,导致学习者与这些交际对象难以完成交际对话,给学习者带来交际的挫折感和焦虑感。笔者的一个学生甚至由此怀疑自己的课堂所学,认为自己没有进步。另外,长期与地方方言接触,学习者无论是有意识地适应方言交际,还是无意识地受到方言社会环境地影响,他们所学到的标准语音会在方言社会环境中慢慢发生变化,失去其标准性和准确性。
三、建议
(一)对来华留学生的建议
首先,利用社交关系,认识和结交中国朋友。一般情况下,学校会举行各种各样的交流活动,留学生可以把握时机,多与中国学生接触交流。这不仅能够帮助留学生学习汉语,更能使留学生快速适应当地的生活。
其次,保持良好的学习态度与学习动机,重视课堂学习。课堂上,教师会依照习得顺序为学习者提供循序渐进的教学,使学习者有目的的、系统的学习语言文化知识,提升语言技能和交际能力。笔者了解到有部分留学生因在课外目的语环境中接触到的交际对象比较多,接触到的汉语知识也比较丰富,就不重视课堂学习,结果导致学习者学到的汉语不够准确规范,成为一种“马路汉语”。
最后,多看报纸、新闻、书籍等汉语学习材料,培养汉语的思维和表达方式。如果学习者能好好利用这些学习材料,不仅能提高学习者汉语表达的准确性和规范性,而且能补偿学习者所缺乏的汉语书面表达方式,从而掌握不同语体的交际方式。
(二)对教师的建议
首先,充分利用课外目的语环境的优势,将课外目的语环境纳入到教学计划中来。留学生对本国情况了解不多且受汉语水平所限,并没有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现有水平的电影、书籍、杂志等材料。作为教师,可以给学生推荐合适的材料,并制定相应的计划,将课外目的语环境与课堂环境衔接起来,使其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除此之外,教师还可组织课外语言实践活动,激发学习者自主学习兴趣。
其次,重视对学习者课外“听”“读”的训练和指导,促进学习者的“可理解输入”。教师可与学生说明当地人常使用方言或带有方言口音的普通话与人交流这一现象,缓解学生无法与之完成交际对话的焦虑感和挫败感。如有必要,教师还可以有意识地安排带有当地方言口音的普通话的听辨训练,引导学生辨别,使留学生慢慢跨越“听”这一障碍。
四、结语
学习一门语言,需要一定的语言环境。留学生之所以选择来中国学习汉语,是因为中国社会这一现实语言环境可以为学习者提供多种多样的语言资源和真實的交际环境,在提升语言交际能力的同时也加深了学习者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课堂语言环境的不足。但也应该看到,课外目的语环境难以保证学习者目的语输入的质量,不利于目的语习得。因此,学习者应多与课外目的语环境接触,增加语言交际机会,培养汉语的思维方式,同时也应重视课堂的语言学习。教师也应利用课外目的语环境的优势,组织课外语言实践活动,设置系统有效的教学计划,促进学习者语言习得。
参考文献:
[1]张崇富.语言环境与第二语言获得[J].世界汉语教学,1999(3):84-90.
[2]胡明扬.语言和语言学习[J].世界汉语教学,1993(1):1-3.
[3]高剑华.关于留学生课外汉语习得资源的几点思考[J].教育科学,2006(6):51-52.
[4]黄金宝.论目的语环境下语言环境对于汉语学习的影响[C].世界汉语教学学会通讯,2015.
[5]沙宗元.课外语言环境对留学生汉语习得的作用和影响[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4):106-11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