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山区留守儿童心理状况调查及其慈善服务的探索研究

时间:2023/11/9 作者: 青年时代 热度: 18645
孙丽云

  摘 要:本文简介了对瑞安西部山区高楼、湖岭留守儿童心理调查和慈善服务的对象、方法、程序及初步结果,掌握了山区留守儿童心理现状及其家庭基本情况,展开了各种活动,全面提升留守儿童的素质,讨论了留守儿童问题行为形成的原因、活动的选择、如何借助媒体力量及大力宣传等问题。然后就山区留守儿童的慈善服务如何从大处着眼、眼光放远提出一些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山区留守儿童;心理调查;慈善服务

  一、引言

  留守儿童是指农村流动人口在户籍地以外谋生时,把未成年的子女留置在户籍地而产生的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具体是指与父母双方或者一方分离并“留守”在老家的少年儿童。我国经济改革开放后,随着农村外出打工人员的流动规模进一步扩大,农村“留守儿童”的人数迅猛增加,尤其是贫困的山区的留守儿童人数更多。他们当中多数家庭父母出门打工、做生意,留下老人和小孩在农村相依为命。儿童是未来中国的建设者,是瑞安建设的子弟兵,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梦的有生力量。因此有必要切实关怀山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对此进行了山区留守儿童心理状况调查及其慈善服务的探索研究。本文对此研究作结题性的介绍。

  二、研究的对象、方法及程序

  (一)研究对象

  一是湖岭镇中学50名学生,湖岭镇二小26名学生,高楼东岩学校28名学生,共103名。其中,女同学43名,占总对象人数的42%;男同学60名,占总对象人数的58%。二是研究对象的实际监护人近百人。

  (二)研究方法

  首先对全部对象进行心理调查。一是采用整群抽样问卷调查法:A、留守儿童及其家庭基本情况调查;B、留守儿童心理需求调查;C、QIUS性格测验;D、生命线练习。二是采用问卷与访谈结合法对实际监护人每天陪伴孩子花费时间的调查。然后是采用行动研究法、兼用谈话法和个案研究法。

  (三)研究程序

  一是项目组全体成员统一思想、达成合力共识,并就制定的慈善服务各实施行动分配任务,落实到人进行认真准备。二是项目组全体成员交流沟通各自的准备情况,群策群力,力求保证活动质量。三是深入对象所在的社区、学校、崇德书院,与社区领导、学校领导、教师加强沟通,争取支持。四是实施先期调查。五是联手活动,提高主体意识,增强合力。例如,促进亲子和谐讲座、团体辅导、接受爱心人士捐赠或者当面或电话形式的个别心理咨询。

  三、研究结果

  实践研究从2014年7月份进入准备阶段,2014年11月正式启动至2015年7月,历时一年整,基本达到预期效果,并为进一步搞活搞好留守儿童的慈善服务摸索和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为今后的相关慈善服务创造了可持续发展的条件。

  (一)调查结果具体如下。首先,调查分析了山区留守儿童的家庭基本情况,保证了慈善服务能够立足本土实际,有的放矢。留守儿童的父母和代养家长总人数是103人,共同点都是留守儿童的父母和代养家长的文化水平都普遍不高,其中文化程度在初中、小学水平占了绝大多数。也就是实际监护人的文化水平更低,就我们服务对象的代养家长中,文盲率竟然达96%。从父母与留守儿童的物理距离看,去国外的父母有55位,占到总人数的53%。这样的家庭文化氛围不仅会严重影响留守儿童的学业,而且还直接影响到留守儿童的业余生活。

  其次,询问服务对象平时课余或节假日的业余生活情况:103名孩子中,5人的业余生活是玩,占总数的4.8%;看书或画画的30人,占总数的29%;看电视的29人,占总数的28%;玩电脑或手机游戏的38人,占总数的36%;运动的15人,占总数的14.5%;不知道业余生活有什么的有5位,占总数的4.8%。

  再次,让孩子的代养家长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能每天陪伴孩子花费的时间给出的六个方面:一是用于上下学的接送;二是陪伴参加辅导班;三是陪伴参加兴趣班;四是布置课外作业;五是亲情交流;六是共同参加户外活动。其中,只有70个代养家长在“用于上下学的接送”条目上打勾,花费时间全在一小时内。进一步的了解发现,花费时间接送,都是出于安全的考虑。10个代养家长有陪伴孩子参加各种辅导班。5个代养家长会陪伴孩子参加各种兴趣班。进一步了解发现,这两种情况,都发生在“洋留守”家庭。“他父母说了,钱也寄来了,就陪他去咯。”代养家长说。至于4、5、6条目,无一人问津。

  最后,对瑞安市山区留守儿童心理状况进行调查得出如下结果。一是79%的留守儿童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监护,7%跟叔叔、姑姑或阿姨在一起,7%由老师照顾。这表明能和爸爸或妈妈单独生活的是极少数。二是理解并支持父母外出工作的留守儿童有60人,占总人数的58%;对父母外出工作表示不支持但理解的有32人,占总人数的31%。从总体看,留守儿童对父母外出工作,改善家庭经济是给予理解的。但对这种现象不支持的也有32人,这表明这些留守儿童在道理和个人亲情体验的选择上的矛盾心理。有11人(占10%)的留守儿童对父母外出工作则无所谓。这也许是因为他们幼年就与父母分离,往往1年以上也没能见一面。有個孩子长这么大了,在记忆中甚至只见过父母2次。留守儿童从小缺乏父母直接的关爱与呵护,从精神上得不到父母的满足与支持。这种早期亲情、特别是母爱的缺失,后患无穷。三是心情不好时,和谁说?留守儿童遇到困难时经常找别人帮忙只占27%;40%留守儿童不会或很少找人帮忙;自己憋着的有35人,占34%。这一方面是早期不良经验引起的对人的不信任,另一方面表明“留守儿童”有情绪时,很多人还不会或不懂合理疏解自己的情绪。与别人发生矛盾时,20%的“留守儿童”会采取吵架的行为就是证明。“如果老师或家人关心询问,会说出来”的也有23人,占总数的22%。这个信息应该引起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密切关注。可以说,这是大家的用武之地。主动介入,不仅会让当事儿童受益匪浅,而且能引导更多的孩子改变不良的处事方式。四是留守儿童是否愿意和同学一起参加集体活动?调查结果得出:6%的“留守儿童”对集体活动不感兴趣,不愿跟同学一起参加;9%的“留守儿童”喜欢独来独往,孤僻自闭;21%的表示别人叫我去就去,显得内向,不积极;62%的则表示非常愿意参加。

  (二)QIUS性格测量结果如下。留守儿童在独立性、敢为性、克制性、乐群性和显示性方面具有高分特征者较多,这与长期来一般人对留守儿童的传统印象仿佛不太一致。在幻想性方面具有低分特征者明显较多。更多的人则没有明显的优、劣势,如在独立性、怀疑性方面。

  (三)依据调查所得进一步完善实施计划,展开讲座、团体辅导、冬令营、个别辅导等活动,活跃了留守儿童的心智、学会怎么做人、怎么学习,从而全面提升了留守儿童的素质。

  (四)在一定程度上使学校教师和代养家长关于“留守儿童”的概念有所修正,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和养育态度有所改变,与项目组的合力有所增强。

  四、讨论

  首先,如何直接面向儿童的父母进行宣传教育,提倡在家庭经济收入与子女教育之间力求平衡,是慈善组织和社会应该考虑的问题。部分教师对留守儿童的偏见依然存在,在他们那里,留守儿童难以得到重视。这也是部分留守儿童易产生问题的重要因素之一。

  其次,好动是儿童的天性,留守儿童也不例外。本项目实施过程中,之所以开始有些冷场,后来的活动则越来越受留守儿童欢迎,感悟也比较深刻,是因为项目执行者都是教师兼心理咨询师,她(他)们懂得孩子的心理需求,活动能按照留守儿童们的心理年龄特征来设计,重视动静结合、助人自助。实践表明,对留守儿童慈善服务的生命寓于形式多样、层次不同的丰富活动。

  再次,如何开办好慈善服务活动?例如,崇德书院开办冬令营无疑最受欢迎的。

  最后,对山区留守儿童开展持续的慈善服务活动,要想卓有成效,光有项目组成员的爱心与热情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很多的社会支持。怎么才能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我们的做法是借助媒体力量,大力宣传。启动伊始,就邀请到瑞安日报、瑞安电视台的记者;冬令营时,邀请到瑞安电台的李纳记者,效果很好。

  五、建议

  首先,抓瑞安市山区留守儿童的慈善服务,第一要务是抓根本,要从大处着眼。眼睛要亮,眼光要远。在经济服务的同时,精神服务更为重要。各方面要增强合力,脚踏实地的干。目前,山区留守儿童的公共产品、公共服务严重不足。希望政府这方面的建设能够加大力度。例如,依托社区,创办“四点钟课堂——留守儿童之家”,让农村留守儿童离开学校也有自己的精神家园。

  其次,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学校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父母对留守儿童关爱的缺乏,通过学校“爱”的教育可以有所弥补。所以,应充分发挥政府职能,为贫困地区提供更多的教育支持:建设教育基地,配套教育设备,保证师资队伍的量和质;提高乡村教师待遇,提高他们的自信和职业自尊性。这是对农村留守儿童加强关心力度的重要体现。

  再次,努力提高代养家长的家庭教育水平,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校外监督。也可以在春节等外出赚钱的父母们选择回家时,举办一些学习班,鼓励他们重新考虑家庭成员的外出规划。事实证明,单独跟父親或母亲生活的留守儿童,比跟祖辈生活的,在情感需求的满足、学习态度、习惯方面会好很多。这也是解决留守儿童数量下降的根本之法。

  最后,社会是否可以开通“爱心直通车”,吸纳更多爱心人士参与,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包括传授知识、出金点子、定期对留守儿童生活的家庭家访、与留守儿童个别谈心等)。

  参考文献:

  [1]郭念锋.心理咨询师(二级)[M].北京:北京民族出版社,2011.

  [2]郑功成.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与方向[J].北京观察,2006(11):27-29.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