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校社团具备种类形式多样、活动涉及面广、学生参与度高、过程影响深远等特征,是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平台。本文企图从提高重视程度,协调高校各方力量;增强管理的规范性,加大对社团骨干队伍的建设力度;开展有规划、有意义、有质量的集体活动等方面来充分发挥其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关键词:隐性;思想政治教育;高校社团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通過较隐蔽的方式,使受教育者在潜移默化中获取某种思想体验的教育方式。区别于有计划、有目的、直接的以课程教学为主的显性思想政治教育。隐性教育并不直接作用于受教育者,而是采取间接渗透的方式,充分运用空间资源、人文环境、行为规范、模范力量等媒介,使受教育者通过无意识的、非特定的心理反应而获得符合当代社会发展要求的思想政治观念。现如今,随着大学生价值多元化日益显著,通常以课程教学、理论学习等为主要方式的显性思想政治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已不能引起大多数学生的兴趣与关注,来满足该项教育的全面需求。而相比之下,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以其感染渗透、潜移默化、寓教于乐等特征,更契合当代大学生趋于主动自由的思维方式,并逐渐成为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在高校中,能够发挥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媒介很多,社团作为学生主要“第二课堂”,即为其中之一。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引导学生适应社会、促进学生成才就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新形势下有效凝聚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织动员方式,是以班级年级为主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补充。”高校社团具备种类形式多样、活动涉及面广、学生参与度高、过程影响深远等特征,在高校校园中已然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之一。随着高校社团建设的深入发展,其包含的丰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逐渐被发掘并迅速开发。无论是物质方面的空间设施布置,还是制度方面的管理规范手段,抑或是精神方面的社团文化优良传统等,只要用心设计、付诸实践,都能成为良好的隐性教育资源,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以促进大学生思想观念与道德素质不断提升。
充分发挥高校社团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需要建立在社团各方面建设具备一定条件的基础上,而如今高校社团建设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导致其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始终处于缺失状态。
一、高校社团工作重视程度不够,社团指导教师、工作活动场地与活动经费是普遍缺口
各高校社团种类繁多,学生参与面广,自主管理程度较高,部分社团活动范围与社会各界接轨,这种情况下更需要高校相关部门严格管理,时刻把握主导方向,督促社团建设始终符合党与国家对其发展要求,真正做到能够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而目前高校社团实际运行中,普遍存在以下“硬件”缺口。
第一,社团指导教师多为兼职,或拥有繁重的教学与科研任务,或忙于行政管理等本职工作,真正能够花费在社团指导的时间精力十分有限,再加之,指导教师如果资历不足或专业局限,也缺乏对社团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认识,无法从宏观上督促社团发展的主流方向,更难以在指导社团活动过程中把握并渗透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第二,相比于其他学生干部组织,多数社团缺乏固定的办公场地与相关设施,活动多为“流水作战”,举办与参与活动申请场地审批程序烦琐,这些不利于在空间环境上设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减少了社团文化本应展现出来的独特直观体验。第三,各高校中,社团数量逐年增多,用于社团建设的专项经费较少,大部分经费用于各级团委组织的大型活动;而社团会员缴费则多用于社团聚餐、成员交流活动等方面。社团一般活动的经费来源主要为校外企业单位的赞助,为实现经济利益最大化,赞助商所支持的活动内容与形式是否切合主流价值观,能否有利于大学生正确思想观念的形成,还需仔细甄别。
二、缺乏长效规范管理机制,“人治”局限性突出
因高校相关管理部门重视程度不高,多数社团呈现“放任”发展态势,相比于学生会、班级等单位,无论是内部日常管理还是各类活动的开展,社团的自主性都较高。首先,社团干部队伍的换届更替,多为内部自然传承,没有严格的民主选举及考察试用制度,无法保障队伍人员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养。其次,大多数社团作为自发性组织,机构设置过于臃肿,人员较多,成员的进出相对自由,容易出现组织不稳定、纪律松散、持续性差等管理问题,而这些将直接导致社团成员对组织的归属感与敬畏感大幅度减弱。
三、社团活动泛娱乐化现象普遍,偏离了社团发展的教育目的
目前高校社团普遍出现了娱乐至上,教育欠缺的倾向。为吸引更多社团成员关注、扩大社团的影响力或完成上级考核任务,多数社团倾向于反复举办趣味性强、娱乐程度高且易于开展的小型社团活动,过度追求活动的人气指数,而忽视了活动本身是否具有思想教育意义或素质提升功能。这一方面偏离了社团作为高校“第二课堂”建设的初衷,混淆了社团性质、宗旨与发展方向,不利于社团特色品牌活动的创新;另一方面也造成无法在活动过程中设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帮助参与者在良好的活动氛围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从而制约了社团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
四、如何健全高校社团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从以下几方面提出建议,以健全高校社团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一)提高重视程度,协调高校各方力量,为学生社团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必要条件
首先,高校应通过多渠道促使广大师生明确,高校的中心工作是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而社团作为大学生自愿参与度高的“第二课堂”,必然是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因此需提高重视程度,协调各职能部门力量,重点建设社团的各项运行机制,以充分发挥这一平台的教育功能。
其次,高校应根据各类社团性质,为其选聘具备一定思想政治素养的专业指导教师,制定相关制度条例以明确社团指导教师职责与评估标准,落实相应的津贴发放与评先评优政策,有效调动指导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保证社团的日常管理与活动开展有指导教师严格把关,掌握思想政治的宏观方向。
最后,高校应为学生社团配备必要的办公场地和相关活动平台等“硬件设施”,精心设计的物质文化环境,也是蕴含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就如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的“要使学校的每一面墙壁说话,发挥出人们期望的教育功能”。在对学生社团办公室和宣传栏的布置、网络平台的创设与更新,或优秀社团园地的策劃等环节,都需精心设计细节,既突出社团的主旨特色又不失人文精神,既以活泼自由的语态风格给予人愉悦体验,又可将时事政策、社会热点、思想精神等内容概括其中,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渗透到每一寸空间,发挥振奋人心、陶冶情操的功能。
(二)增强管理的规范性,加大对社团骨干队伍的建设力度,是社团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步骤
社团的整体管理是否规范,机制是否能够有效运行,直接关系着学生对社团的接受度及参与的积极性,从而影响着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覆盖面。首先,高校社团应根据各自实际,制定相应的管理规章制度,以保障日常工作的有序运行,如社团完善的组织结构、明确的职责任务、规范的例会制度与民主的换届程序等,都是必要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素材,既能树立社团组织的权威形象,也能在无形中帮助社团成员形成清晰的职责意识与民主严谨的良好作风。
其次,高校学生社团也应重视入团仪式、会长寄语、优秀会员表彰、欢送毕业生会员、会旗会徽等一系列组织仪式的规范开展。在各种具有象征意义的仪式中传递主流文化与核心价值观,促进社团成员在特定情境中受到教化与感染,激发爱国爱党热情,并以此来增强价值文化认同,集聚人心。
最后,作为高校中自主管理的学生组织,社团骨干队伍的素质直接决定了社团运行的整体质量。而立足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视角,建立一支的思想觉悟高、态度积极进取、能力素质强、德才兼备的社团骨干队伍,在集体组织中树立优秀典范,发挥骨干人格魅力的感染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在学生社团中,社团干部的学习工作态度、价值观念、品德修为等是否能够得到大多数成员的肯定,直接影响着社团各项工作能否被大家认可并支持。一位品学兼优的优秀社团干部,其日常中的工作态度、处事风格都可能成为社团成员效仿的典范,影响周围一部分人。因此,为充分发挥榜样作用,高校社团要不断加强对学生社团骨干队伍的培训建设力度,将学生社团负责人及主要成员的选拔与培养纳入全校学生干部队伍建设规划之中,开展定期培训项目,重点提高其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实施主体的管理能力和综合素质。
(三)将开展有规划、有意义、有质量的集体活动作为社团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心环节
在符合自身需要与兴趣爱好的社团活动过程中,大学生大多处于热情高涨、积极愉悦的状态,是最易于无意识地接收信息暗示的状态,即“不言之教,无形而心成”。
首先,高校社团活动应当有规划。不同类别的社团根据自身宗旨与特征,再结合时代要求与大学生自身需求,在某一时间段内建立一套有层次可延续的活动机制,促使社团活动制度化、长效化。例如公益实践性质的学生社团,以一年为时间轴,根据“认知公益性质——初步开展校内公益活动——组织社会公益实践活动——收集反馈信息与理论升华”等几大模块来形成一个递进发展的活动机制,并结合具体实际,选择不同的活动主题与多样化的活动形式加以完善。
其次,高校社团活动应当有意义。高校社团旨在丰富大学生的课外学习生活,并为之提供增强综合能力素质的平台,帮助其不断成长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因此在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时,除了考虑易于组织、吸引力强的特点外,还应避免活动主题缺乏教育引导意义、活动形式过于娱乐化等情况的频繁出现。例如在活动策划书或方案中,高校社团应明确活动的教育目的,突出积极向上的活动主旨,相关要求与注意事项中须强调,活动过程禁止出现有悖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言论和行为等,帮助学生在活动中受到熏陶与启迪。
最后,高校社团活动应当有质量。活动开展的好坏,是社团能否凝聚学生的重要评价手段。目前高校社团急需叫停低质量、一成不变且频繁开展的活动模式,应该提高社团活动的层次和质量,体现时代性和创造性,努力打造具有自身独特性的品牌活动,以此来增强社团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扩大影响力。高校社团考评体制中应平衡好数量与质量维度,激发社团活动的创新活力,有效抑制被动完成任务的病态局面。帮助大学生在组织参与社团活动中认识并培育主动创新、精益求精等品质。
参考文献:
[1]张慧慧.大学生社团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16.
[2]莫晓静.高校学生理论型社团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及其实现[D].南宁:广西大学,2015.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