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为深入探讨河南省地方中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现状及其形成的原因,探索有针对性的应对职业倦怠策略,本文在进行多渠道的资料搜集与梳理后,采用特尔菲法、统计分析法等方法对豫西北J地区两个县的7所职业中学57名教师的职业倦怠现状进行问卷调查,从情感衰竭、去人格化、低成就感三个职业倦怠的维度分析该地区中职院校教师的职业倦怠的情况。分析样本结果显示,该地区职校教师薪酬晋升不安全感、竞争与人际不安全感和情绪耗竭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薪酬晋升不安全感、竞争与人际不安全感和去个性化之间显著正相关。
关键词:教师;职业倦怠现状;对策研究
一般认为,教师职业倦怠是指教师长期在多重压力下,伴随着生活困顿与社会偏见加剧,出现的工作疲劳感与挫败感,进而外显出沮丧、麻木、冷漠、疲惫的精神状态,并且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病态的心理与行为[1]。J地区中职院校教师作为当地教师队伍中的特殊群体,由于原本整体师资力量薄弱,收入有限、学校片面追求学生考试成绩而对课程不重视、教师自身等综合因素的影响,教师面临巨大的身心压力,表现出明显的职业倦怠症状。一般表现在情绪衰竭、去人格化和低成就感三个方面。教师的职业倦怠不仅影响课程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人身安全,同时也阻碍自身各方面的健康成长。通过深入探讨教师职业倦怠的测量与研究,旨在唤起社会对地方职校教师职业倦怠这一问题的广泛关注和有益探索,关心地方职校教师的身心健康。
一、调查对象与研究方法
(一)调查对象及方法
1.调查对象
对豫西北J地区7所职校共计57名在校教师发放问卷,有效为54份,回收率94.73%。其中,被试构成男性教师比例61.11%,女性比例38.89%,年龄在35岁以下占42.59%,36~40岁占37.03%,40岁以上占20.37%,专科及以下学历的教师比例38.88%,本科学历53.70%,硕士研究生以上占7.41%。
2.研究方法
(1)特尔菲法
为保证第一手资料数量上的真实性,笔者从多个角度与J地区职校校领导、教师就工作待遇情况、工作情况、日常生活情况及专业发展情况进行针对性访谈提问,旨在全方位掌握该地区职校教师职业倦怠相关问题及情况梳理。
(2)问卷分析法
工作倦怠问卷采用马斯拉其(Maslach)等人编制、石海梅等结合国内高校教师的工作情况及特征修订的工作倦怠问卷,包含3个维度,即情感衰竭、去个性化、低成就感,共15题。其中,低成就感在分析时采用反向计分,总的得分越高表示工作倦怠程度、频率越高。问卷的Cronbachα系数是0.930,信度较高。
二、研究结果
J地区职校教师职业倦怠情况现状分析。
1.职业倦怠情况总体分析
从情感衰竭、去人格化、低成就感三个维度去阐明J地区职校教师的职业倦怠环境,从表1中可以看出J地区职校教师的情感衰竭情况不乐观,平均值达到2.55,14.81%的教师呈现高度感情衰竭状态。在去人格化维度中,J地区职校教师去人格化情况并不明显,平均水平维持在2.38,但在低成就感维度中,教师的低成就感均匀得分到达2.95,表明J地区职校教师自我成就感偏低,整体上出现了职业倦怠的倾向,应引起重视。
2.J地区职校教师性别差异职业倦怠情况分析
从表2中可以看出,在情绪衰竭、低成就感两个维度中,男教师职业倦怠程度高于女教师,在情绪衰竭方面,女性教师意志力、忍耐能力比男性教师更强。女性教师的低成就感程度低于男性。
3.J地区职校教师年龄差异与职业倦怠现状调查分析
从表3中可以看出,不同年龄段教师职业倦怠问题不同,教师职业倦怠在年龄方面有巨大的差异。35岁下教师去个性化水平较低,但情感衰竭和低成就感仍然存在。35岁以后教师职业倦怠维度均是上升趋势。35岁以下的年轻教师去个性化程度较低。35岁以上的教师则去个性化程度稍高。在低成就感维度,35岁以下年轻教师得分较低,但随着年龄的增加,不仅经济压力变大,社会压力也陡然而增,致使成就感随年龄的增加愈来愈低。
三、J地区职校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分析
(一)培训进修不足,职业发展空间小
该地区职校教师普遍对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认识模糊,常因无法跟上教育改革的脚步而感到很有压力[2]。大多数教师进修课程只是为了评估他们的就业资格,而不在乎在进修课程中能学到什么样的知识,掌握的知识大多局限于专业知识,知识结构较单一。另外,一些教师因工作家庭等原因长期不学习、不进修,教育背景结构不高,知识老化,理论素养严匮乏,使他们应对当前教学改革时越来越吃力,职业发展空间越来越小。
(二)评价制度方面不合理,教师成就感低
教师在考核评价上得不到合理的认可,非但未能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更易产生叛逆的心态和倦怠感。此外,在晋升空间上,有编制教师相对于没编制的就教师在晋升职称时存在着巨大的优势,职称晋升渠道不畅通或难度很大,不安全感就会加重。在不同受教育程度的高校教师中,专科及以下学历的群体薪酬晋升不安全感最强,其次为本科,而硕士学历教师由于自身教学工作经验上的不足,不安全感与工作挫败感相对较重。
(三)教师工作负荷大,教学任务重
在校生素质上参差不齐,学生愈来愈难以约束,增加了教师的心理压力,长此以往,情感上就会呈现倦怠感。经调研发现,被采访对象中有17人担任班主任管理工作,长时间、高工作强度和高体力消耗使教师身心俱疲,很少时间进行知识库的储备与专业知识更新,甚至没有时间完整地备好一堂课。
四、J地区职校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的应对策略
(一)健全和完善教师队伍建设与培养体制,合理树立对教师的期望,为提高职业学校教师的职业认同建立制度平台
首先,建立对教师合理的社会期望,应为职校教师创设宽松公平的工作环境。在学校奖励制度中应对年轻教师给予更多的发展机会与空间,提高其工作积极性与活力。其次,应因校制宜,着手创新与完善教师的评价体系,努力为教师参与学校决策和管理创造条件,积极鼓励和引导教师开展教学研究[3]。此外,管理者还要关注教师的精神文化需求,积极关注教师的内心世界,与其进行有效沟通。
(二)职校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理念,积极进行自我调控
地方职校教师必须首先尝试改变自己的思想观念,积极的自我调节是防止职业倦怠最有效的方法。同时建立合理的自我期望,要不断提高自我认识,更新教育理念,把终身学习的理念贯彻到职业发展规划中,防止因专选项目过窄而造成素质的缺失,不断提高综合素养,培养开展教育教学研究的兴趣,积极拓宽职业发展空间[4]。加强技能培训,拓展专业知识和能力,努力发展领域的兴趣和技能。其次,教师应增强心理适应能力与自我疏导能力,在工作和生活上遇到困难时保持积极心理状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5]。最后,教师应不断加强教学反思,敢于面对,敢于创新与超越。
参考文献:
[1]王芳,许燕.中小学教师职业枯竭状况及其与社会支持的关系[J].心理学报,2004,36(5):568-574.
[2]伍新春,齐亚静,臧伟伟.中国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总体特点与差异表现[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37-42,189-190.
[3]王振宇.我國乡村教师职业倦怠研究的10年:回顾与展望[J].现代教育科学,2019(11):151-156.
[4]陈萌.高校教师工作不安全感、工作倦怠与组织支持的关系研究[J].教育评论,2019(1):122-127.
[5]黄晋生,蔡文伯.民族地区中小学特岗教师职业压力与职业倦怠的关系:工作满意度的中介作用[J].当代教师教育,2019,12(4):67-73.
作者简介:赵鼎洲(1983—),男,山东兖州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教师教育。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