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字:马克思主义;传统文化;批判与继承
坚持辩证的否定观,就要对一切事物采取分析的态度,反对不加分析地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问题上,马克思主义辩证否定观认为对待中国文化传承,要采取批判继承的态度。
一、中华优秀文化传承的曲折过程
(一)鸦片战争以前中华优秀文化曲折发展
1.繁荣发展时期
中华文化起源甚早,先秦时期的甲骨文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提供了重要的载体,青铜器的制造与使用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物质遗产。春秋时期,儒、道、法、墨等诸子百家思想争鸣,形成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魏晋时期,大动荡、大混乱的局面使得文学发展更为自由,诗歌、小说盛行于世。佛、道、儒三教并行,融合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去。隋唐时期国力强盛,出现了万国来朝的鼎盛局面。开放、兼容的文化政策吸收了大量优秀的外来民族文化。宋元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科技发展最快的时代,四大发明的出现更是加快了世界文明的进程。明清时期的文化艺术则呈现出世俗化的趋势。
2.曲折发展时期
中国历史上一度有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的时期,中华文化亦是经历了巨大的磨难,但是由于当时的中原农耕文明优于游牧文明,入侵中原的统治者更多的是向中原文化学习,使得中华文化没有陷入根本性的危机。明清时期是中国思想文明进程中艰难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在君主专制达到巅峰的时期,出现了早期的资本主义萌芽。随着“西学东渐”的文化交流,部分先驱已经开始质疑封建正统思想。例如,明后期的李贽质疑儒家经典非“万世之至论”;明末清初的顾炎武反对“君主专制”;王夫之的政治上“趋势更新”的唯物主义观点等无疑是对封建专制统治的挑战。因此受到统治阶层的打压,不仅是这些早期带有民主性的思想遭到打压,一些来华的传教士带来先进的西方文化,也常常遭受到驱逐。
(二)近现代时期中华优秀文化的曲折发展
鸦片战争之后,中国被迫打开国门,我们从“天朝上国”跌落“神坛”,从中原文明领先于世的美梦中惊醒,这种优越感逐渐丧失。中国人开始被迫面对西方文化,这对以儒家学说为核心的中国文化产生了强烈的冲击,中国的积极分子开始重新审视中华文化。比较有代表性的如“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洋务派代表人物张之洞,他主张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以达到西学中用的目的。此举虽然没有动摇儒家文化的根本,但随着国内形势的加剧,维新派开始了新的论战:主张以西方的新文化代替旧文化,提倡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维新派大刀阔斧的改革,尤其是教育上的改革,大大动摇了儒家文化的地位。再到后来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更是主张“全盘西化”。例如,胡适曾说过:“我们必须承认我们自己百事不如人。不但物质上不如人,机械上不如人,并且政治、社会、道德上都不如人。”国难当头,国内情势每况愈下,儒家文化再不能成为稳定人心的精神力量。在新文化运动时期更是提出了“打到孔家店”的口号,中华文化在那个时期被破坏的尤为严重。
(三)建国后中华优秀文化的曲折发展
1.中华文化的繁荣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华文化呈现出繁荣发展的趋势。由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需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发展生产。毛泽东同志说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宪法范围内,各种学术思想,正确的,错误的,让他们去说,不去干涉他们。”并且他在1956年正式提出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方针,一时间知识分子热情高涨,积极投身于创作与科研当中。在那一时期涌现了大量的优秀作品,如《五朵金花》《红日》《东方红》等作品。
2.中华文化繁荣再现
改革开放之后迎来了文艺新的春天,在文学艺术和学术领域重立“双百”方针。出现了“反思文学”“伤痕文学”等反映丰富的社会生活的文学作品,如《徐茂和他的女儿们》《被爱情遗忘的角落》。百花奖、金鸡奖、鲁迅文学奖等奖项设立,鼓励文化事业蓬勃发展,中华文化又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
二、以辩证否定观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文化虽然几经波折,但仍然能够完整系统的延续下去,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中华文化兼收并蓄的特点。无论是古代的民族文化交流,近代的中西方文明冲突,还是现在我们提出的振兴中华文化,最关键的还是我们对待中华文化的态度。
(一)对中华文化全面肯定
过去我们在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态度上,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带有形而上学的片面性。在近代之前我们以“天朝上国”自居,自视拥有无与伦比的文化优势,是“天下”的领导者。“传统中国思想家和史家大都视统一帝国及其维持的朝贡制度为理想,而以与外族建立平等关系为耻辱。”中国台湾学者傅乐成认为形成这种天朝上国的价值观一是科举制造成了古代文人对中华文化竭诚崇拜和拥护;二是外族对中原的野蛮入侵造成了对外族文化是摒弃和仇视。因此在对待中华文化的态度上是绝对支持与全面肯定的,因而也造成了盲目自大、闭关锁国,落后于世界潮流的局面。
(二)对中华文化全盘否定
当古代中国的“天朝意识”走向极致时,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等接踵而至,清朝不断被“夷人”打敗,想要被西方国家平等对待都已无可能,至此,作为一种理念的“天朝上国”,彻底崩溃了。随之而来的便是对中华文化的全盘否定。譬如,胡适所认为的“我们百事不如人”,这一观点彻底否定了我国传统思想文化和体制,没有看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部分。到后来的新文化运动等潮流兴起,我们的中华文化遭受到极大的破坏,国内社会形势也变得更加动荡不安。
(三)对中华文化辩证否定
无论是“天朝上国”的价值观还是“我们百事不如人”的观点,都存在着明显的局限性与片面性。所以,应该根据我国自身的文化基础、经济条件、时代要求等有选择地传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在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时候,不能机械的照搬复制,不能不管适不适合当今的时代要求,就不加筛选的继承和弘扬;不能机械地肯定与否定,不能认为只要是祖辈流传的东西就是好的,或者只要是旧时代的就是错的。比如近年来持续高涨的“汉服热”一直备受争议,有人支持,有人抨击,对汉服的看法五花八门,评论争议好不热闹。汉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华文化的文明礼貌和道德修养,这是值得肯定的,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如果将汉服作为常服不够方便、实用。因此对汉服的全盘否定或全盘肯定都是犯了形而上学否定观的错误。在对待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问题上,我们应该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否定观来看待问题。要采取批判继承的态度,不能全盘否定;但是对于一些不符合时代与社会要求的应该摒弃和批判。比如在元朝时期的瓦罐坟——“六十还甲子”,老人六十岁后强制死亡这种残忍的丧葬方式,在当时的统治者看来是生产力水平低下,物质资料匮乏的选择。但如今是不符合我们尊老、养老、爱老的道德要求。因此对待中华传统文化,要采取有分析、有选择、有批判的态度,筛选出符合当代社会和时代要求的优秀传统文化而不是全盘接受。
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否定观来看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有分析、有选择、有批判的筛选出符合当代社会和时代要求的优秀传统文化。将这些筛选出来的符合时代要求和当代社会价值取向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用教育、媒体、文化产业等多种方式传承下去。增加传统文化的感染力、吸引力和影响力,创造出更多惠及于民的文化福祉。
参考文献:
[1]丁婷婷,王宇轩.用辩证否定观看中西方文化冲突与交融中的“体用之争”[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13(3):18-20.
[2]张立胜.试论天朝上国观念在晚清的崩溃[J].广西社会科学,2008(7):109-112.
作者简介:王亚苹(1993—),女,河南汝州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基本问题研究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