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网络和新媒体的迅速发展,一种新的欺凌方式出现在学生之中——网络欺凌,由于网络欺凌和中职生本身特点,使得中职生网络欺凌现状亟需得到解决。因此,本文主要探讨了中职生网络欺凌的影响因素和相应解决对策,以便减少中职生网络欺凌现象的发生,保证他们的心理健康。
关键词:网络欺凌;影响因素;对应策略;中职生
随着信息智能化时代的到来,网络的迅速普及,给学生带来了许多益处,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隐患。而这其中隐藏着一个巨大网络使用群体——中职生。与普通中学生相比,中职生是一群较特殊的群体,他们正值于青春期,情绪波动大、认知水平偏低、学业成绩较差,课业负担较轻,有较多时间上网,很容易将平时生活中的不如意、负面情绪发泄到网络中,这便会引起网络欺凌。1993年,挪威心理学家欧维斯(DanOlweus)给出了欺凌的定义:欺凌是一种带有目的性、反复性的攻击手段,并且欺凌双方之间存在力量的不平衡[1]。网络欺凌(Cyberbullying)又叫网络攻击,是指在虚拟的网络空间发生的伤害他人的攻击行为[2,3]。网络欺凌具有隐匿性强、传播速度快的特点,是一种较普遍、危害极大的隐患。而中等职业学校要把中职生“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具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4],为此,学校应重视中职生网络欺凌的教育问题。
一、影响中职生网络欺凌的因素
(一)中职生心理特点
中职生大多是14~18岁的青少年,他们此时正处于青春困惑期,根据皮亚杰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得知,青少年此时并没有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辨别是非的能力还有待提高,看待问题过于片面化,常以自我的标准作出判断,情绪不稳定,易冲动。而中职生又是青少年中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与同龄人相比,学业不良,课业负担较轻,没有升学压力,但同时又对未来职业感到迷茫,因此他们把这种自卑、迷茫、苦恼、焦虑、无聊等感受通过网络这个虚拟世界转移排解。“自尊心和自卑感并存,使他们变成了内心冲突的个体,有时甚至用过激的方式去掩饰自己可能受到的伤害”[5]。在网络世界中,他们会发布一些自己看不惯或与自己有不同意见的人的言论、图像、视频等,以此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而这种报复心理和行为在中职生自己看来并没有什么不妥,并且觉得网络都是隐蔽的、匿名的,对方并不知晓自己做了什么。其实网络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完全超出了他们的想象,而这种潜在的攻击行为会对他人带来不可估量的伤害,同时也会伤害到自己。中职生心智不太成熟,也易受网上一些激进的人影响,盲目从众,产生一些偏激的想法和情绪,以此出现网络欺凌的行为和被欺凌的行为。
(二)家庭教养方式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的影响是终身的。家庭文化氛围、父母关系及家庭生活模式都会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内心世界,进而影响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和人际交往。“如果孩子经常目睹家中父母之间的攻击和指责,他只会学会以这种方式解决问题,并且很容易转移到学校情境中。”[6]生活在比较独断的家庭、父母经常争吵的家庭中,中职生常受负面情绪的影响而又因自身学习等问题积累的情绪无处发泄,就会在网上这种隐蔽性较强的虚拟空间发泄自己,更易对网上与自己观点不一致之人谩骂、诋毁甚至人肉搜索广而告之,成为网络欺凌的施害者。同时也一些受家庭影响的中职生形成懦弱、自卑的性格,易成为网络欺凌的受害者,在面对欺凌时又不敢寻求帮助。
(三)学校网络教育薄弱,管理不当
中职生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但中职学校不重视网络道德教育和网络安全教育,缺少一定网络文明活动教育。“部分学校教育中存在着重智育轻德育的倾向,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欠缺。”[7]学校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往往成了规则教育,大部分中职生根本不知道自己在网络上应该注意哪些安全问题,网上言行该有什么样的规范。由于中职生网络素养不高,很容易导致中职生在网络上与他人发生冲突,引发网络欺凌。而中职生很难分辨哪些行为是属于网络欺凌,不知道有什么危害,更不會预料到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及如何应对。学校对于网络管理也存在模糊的责任分配,“往往教师对学生的道德生活的关心采取的形式是警惕他不遵守校园的规则和常规”[8],对于学生网上不当行为,学校通常是给予纪律处分或简单说教,没有具体的惩戒措施,教师只是关注课堂上的纪律,忽略在网络世界学生的安全问题,这种片面的教育理念会使学生在网络里为所欲为,更易实施网络欺凌。
(四)社会环境的影响
现代信息科技的发展迅速,但是我国的网络法律法规还未完善,尤其是关于学生网络欺凌的具体惩戒还很少见。所以中职院校对学生网络欺凌的处理通常是说教或给予一定处分;当地政府部门对学校周围的网络服务商的监管不力,惩处不严,以至于一些网吧为了一己之利,允许未成年人进入。而且大多数网吧为了吸引更多的人,常开放一些不良的网站。“国内网络道德规范针对个人的很少,规定得比较笼统,涉及的领域少”[9]。中职生在网络虚拟世界中找到了在现实世界中不被满足的快感,却失去了现实生活中的道德约束,很容易对他人进行言语攻击。我国对于网络道德规范的不完善使中职生有了对他人实施网络欺凌的机会,同时也有了成为网络欺凌受害者的可能。
二、中职生网络欺凌的应对策略
(一)加强心理健康辅导
根据米勒挫折攻击理论,人际压力会导致个体产生攻击行为[10]。而依据伯科威茨对挫折攻击理论修正后的观点,当个体受到挫折时,其会进入攻击行为的准备状态,在没有接受到有效疏导的情况下,经过其自身一系列消极情绪或不良心理状态的处理,非常有可能产生攻击行为[11]。中职生大多承受着来自各方的压力,如没有考上普通高中而沮丧,加上周围亲朋好友异样的眼光,还有对未来的迷惘等,使他们陷入焦虑、不安和烦躁。缓解中职生的不良情绪有助于减少网络欺凌的发生,为此学校应通过设置心理咨询室、开展个体或团体辅导,定期组织心理辅导活动课、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等不同途径的心理辅导,让学生自己学会合理的发泄舒缓自己的情绪,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维持和增强学生的心理健康,使其在学习、生活与人际关系各个方面做出良好的适应,以此来降低学生网络欺凌发生的可能性。
(二)加强网络安全教育
由于网络空间隐蔽性、匿名性等特征,难以判断网上互动对象,而中职生又处于青春期,对网上一些不雅和暴力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都充满好奇心。中职生也易受网上不良键盘手影响,做出一些侮辱、攻击、威胁、伤害他人而自己却没意识到的行为。因此,学校要提高中职生网络安全意识,加强网络内容建设和网络平台监管。通过开展网络安全日、制定网络安全手册、以网络安全为主题的话剧比赛等多种形式吸引中职生积极参与并了解网络安全法规,遵守网络安全道德,学会如何辨别网络是非及网络安全防范技能。同时邀请一些网络专业人士有针对性地引导中职生安全上网,避免网络欺凌。
(三)改善社会网络风尚
给中职生营造一个健康良好的网络环境至关重要,要从源头上杜绝中职生网络欺凌的风险。首先对于社会网络企业来说,网络服务商应该运用科技手段,发挥自身优势,开发过滤软件,对于一些不良信息自动拦截,设置实名制对未成年人实施一定的保护,同时要极度重视学生常用的软件,如微信、微博等,对此要严格监管。其次,网络服务商不应利用中职生的心理成熟度不高,为了盈利而提供一些不健康的视频、图片等来吸引中职生的眼球,而要遵守道德要求、行业规范为学生提供健康的网络产品,如中职生急需的专业操作视频、专业英语练习、学习影视等适合中职生的专栏学习软件。最后,“要避免学生欺凌和暴力通过网络新媒体演变为网络欺凌,消除暴力文化通过不良出版物、影视节目、网络游戏侵蚀,影响学生的心理和行为,引发连锁事件”[12]。因此政府部门要为中职院校、中职生及学生家长提供有关网络欺凌的相关知识及防御措施。通过设置相应的公众号、网络平台、现场宣讲等多种形式为学生家长教育孩子提供学习途径,给中职生文明安全上网、远离网络欺凌提供援助。总之,要通过多种途径为中职生创造一个健康文明良好的上网环境。
(四)改善亲子关系
科学的家庭教养方式,有利于学生和家长之间的沟通。以便在发现孩子有不当的网络行为(如实施欺凌现象)时可以很好的和孩子进行沟通教育;同时孩子有被欺凌的现象时会主动寻求父母的帮助,以免造成不可估量的后果,另外研究发现在家中的私人上网的机会越大,参与网络欺凌的可能性越大[13]。因此家长平时要多关注孩子上网的情况(如对网络的需求程度、喜欢浏览的内容),定期与孩子交流,了解他们的心理需求、情绪变化及情感问题并给予支持。父母要以身作则,以实际行动告诉他们无论在现实世界还是虚拟世界都应该文明言行,并尊重、信任他们;此外,家长还应该多与班主任沟通,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情况。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这对孩子的教育、监督和管理都变得高效易行。
三、结语
综上所述,网络虽然给中职生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带来了便利,但网络欺凌在互连网迅速发展的时代越来越严重。这就需要政府高度关注并结合已有的实证研究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互联网企业开发推广过滤软件从源头上杜绝网络欺凌事件的发生,学校要不断加强对学生、教师综合素质的培养,加强文明网络使用规范。减少中职生网络欺凌,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共同付出努力。
参考文献:
[1]Olweus,D.Bullying at school: What we know and what we can do[M].Wiley-Blackwell,1993.
[2]Li,Q.New bottle but old wine:a research of cyber bullying in schools[J].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2007,23(4),1777-1791.
[3]Corcoran,L,Guckin,C.M,Prentice,G,& Hogeveen,B,R.Cyberbulling or cyber aggression:a review of existing definitions of cyber-based peer-to-peer agression[J].Societies,2015,5(2):245-255.
[4]教育部.教育部辦公厅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的意见
[EB/OL].(2012-12-17)[2018-06-15].http://www.moe.gov.cn/srcsite/A07/moe_953/201212/t20121217_146273.html.
[5]匡瑛,朱倩倩,崔景贵.今天,我们怎样做班主任(中等职业学校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5.
[6]张仁贤,李纯青.校园欺凌的应对与预防[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16:118.
[7]陈晨.青少年网络伤害研究报告[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0:7.
[8]杜威.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M].赵祥麟,任钟印,吴志宏,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141.
[9]檀传宝.网络环境与青少年德育[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193.
[10]吴九君.一种新的预防暴力犯罪的工作模式探析[J].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3):47-49.
[11]高扬.大学生人际压力与网络欺凌的关系:社会兴趣的调节及自卑感中介效应[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18.
[12]教育部.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
[EB/OL].(2016-11-02)[2018-11-20].http://www.moe.gov.cn/srcsite/A06/s3325/201611/t20161111_288490.html.
[13]Zhou Z,Tang H,Tian Y,etal Cyberbullying and Its Risk Factors among Chinese High School Students[J].School Psychology International.2013,34(6):630-647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