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党外代表人士的个性是其“代表性”的构成要素,是党外代表人士个性化培养的研究范畴。本文以“六支队伍”为切入点,分析党外代表人士共性基础上的个性基本要素,旨在为加强党外代表人士个性化培养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党外代表人士;个性化;要素
一、党外代表人士个性化培养的现状
党外代表人士个性化培养研究,既是加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基本要求,也是统战工作的重点[1-3]。目前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党外代表人士个性化培养的价值、发现使用管理的对接、长效机制以及基本要素研究。明确党外代表人士个性化的基本要素研究,认识党外代表人士的代表性,是其基本要素研究的关键。近年来,各地在加强党外代表人士培养上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因为缺乏经验,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政治教育方式单一
当前主要通过集中培训、学习开展政治教育,对党外代表人士不同的传统文化、政治观念、参政议政水平等缺乏针对性培养和重点引导,整体效果虽然不断增强,但从各阶层来看成效还不够突出。
(二)人才培养模式粗放
在专业培养上尚无成型的模式,对于党外代表人士在专业类别、层次等方面没有明晰的划分,专业提升和人才培养模式雷同较为明显,培养定位不够准确,专业提升缺少抓手,从而不利于发挥党外代表人士的专业性作用。
(三)影响力提升缺乏载体
对党外代表人士的影响力在地域、层面、年龄等上的差异不够重视,缺乏个性化的培养载体和锻炼平台,党外代表人士的影响力和群众认同度提升较为缓慢,没有充分发挥其正面的带头、引导作用。
二、党外代表人士个性的特点
(一)政治性方面的个性化表现
1.政治认同差异
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包含两个范围的联盟:一个是大陆范围内,以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为政治基础的团结全体劳动者、建设者和爱国者的联盟;另一个是大陆范围以外的,以爱国和拥护祖国统一为政治基础的团结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的联盟。在爱国的共同基础上,大陆范围内的党外代表人士在政治认同上的最低程度是拥护社会主义,大陆范围外的最低程度是拥护祖国统一。“六支队伍”有着不同的政治认同度,比如民主党派代表人士作为参政党的一员,政治上成熟,自觉性强,坚定拥护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共产党亲密合作;宗教界代表人士在信仰、意识形态、群众性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他们在政治认同上表现为靠得住,赞成党的宗教政策。就每支队伍而言,因为地域、层次等差别也存在一定差异,如东部地区经济发达,改革开放程度深,接触的各类思想较多,党外代表人士政治敏感性较强,西部地区的党外代表人士受外部思潮影响较小,相对而言传统思想观念较强。
2.政治需求差异
党外代表人士因其群体利益不同代表着不同的政治需求,即参与或借助公共权力来实现自身阶层或界别的理念或需求。例如,民主党派作为与中国共产党共同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亲密友党和参政党,与共产党在政治目标和根本利益上具有一致性,所以民主党派代表人士的政治责任感和参政意识较强,他们需求更广泛的民主,更深入参与国家政治,实现其政党理念和利益;非公經济代表人士代表着个体和私营经济,他们希望参与政治活动,推动社会发展的同时,为企业发展带来更多的机遇和更好的环境。
(二)专业性方面的个性化表现
1.专业类别多样
党外代表人士是来自各行业的精英,涵盖经济、建设、科技、教育、文化和卫生等专业,总体可分为3大类型,即学者专家型、经营管理型、行政机关型。其中,学者专家型占大多数,主要集中在学校、医院、科研单位等领域,他们一般都具有高学历、高职称等特点,在某一领域具有较高的学术或技术水平,但社会历练相对不足。经营管理型主要集中在企业等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一般都是本单位的领头人或骨干,他们有较强的领导力、管理能力和社会活动力,人脉资源较丰富。行政机关型主要包括在政府部门、党派机关或社会团体任职的党外代表人士,他们具有一定的行政经验,政治素质较高。
2.思想观念多样
党外代表人士在思想观念上呈现出多样性,有着各自的思想特点和价值观念,如无党派代表人士,思想多元,观点鲜明,注重实现个人价值。非公经济代表人士相对比较务实,关注个人事业的发展,但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功利性色彩比较重,考虑个人地位、个人利益的因素偏多。
(三)群众性方面的个性化表现
1.代表范围有差别
党外代表人士代表着“六支队伍”成员及其所联系群众,有着不同的群体范围,并且具有复杂性,在提升党外代表人士的群众认同度和影响力时,应以所在界别、阶层为主要范围,只有突出界别性,才能保证“代表性”。
2.代表利益有差别
党外代表人士代表着不同界别、阶层的利益,如民主党派代表人士主要代表了民主党派成员的利益,体现在政治上希望有更多的平台,发挥更大的作用,个人事业有更大的发展等。非公经济代表人士代表的主要是非公企业的利益,实现企业转型升级,谋求更大的发展空间是他们的主要利益需求。
三、关于加强党外代表人士个性化培养的建议
(一)个性化提升党外代表人士的政治素质
1.增强政治认同度
以同心思想为指导,对“六支队伍”开展不同的政治认同度教育,循循善诱,步步推进,防止“一刀切”“填鸭”式的教育模式,不断提升“六支队伍”的政治认同度。如针对宗教界代表人士,要着力增强他们对社会主义国家的认同,促进他们进一步深入理解和支持党的宗教政策;针对港澳台海外人士,要着力巩固和发展他们在祖国统一问题上的认识,逐步引导他们增强对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
2.引导政治需求健康发展
针对性地引导党外代表人士的政治需求健康发展,不断增强他们的大局意识,将他们的利益需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有效结合起来,最大程度发挥党外代表人士的积极作用。如组织非公经济代表人士参加公益、扶贫等活动,帮助他们构建企业文化,树立企业形象,不断增强他们的政治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
(二)个性化提升党外代表人士的专业素质
1.建立不同类的型培养模式
针对学者专家型、经营管理型、行政机关型,采用不同的培养方式,提升党外代表人士的专业代表性。学者专家型人才的专业优势突出,应注重培养其专业特长,巩固和提升专业优势,同时引导他们积极投身社会活动,并加强政治安排发挥其专业作用。经营管理型人才的成长背景和产生途径复杂,应结合理想信念教育加强规范的经营管理能力培养,组织他们到发达国家、地区和高校等进行学习培训,提升他们的自我修养和行业代表性,进而更好地发挥参政议政作用。行政机关型人才大部分时间忙于公务,专业容易荒废,应兼顾其专业特长和行政能力,在按照国家公务员标准进行培养的同时,积极搭建培养载体,保持和提升专业特长,并结合专业进行实职安排,增强实践锻炼效果和作用。
2.积极搭建社会活动平台
积极整合社会资源,推动党外代表人士在有关社会团体、人民团体和行业组织任职,并与各种专业性社会组织广泛联系,为党外代表人士在行业、领域锻炼成长提供平台,提升他们在专业领域的影响力。同时,创新活动机制,促进“六支队伍”互动交流,联谊交友,引导不同专业领域的思想观念不断融合,健康和谐发展,并发挥各自行业优势,相互促进成长。
(三)个性化提升党外代表人士的群众影响力
1.着力提高界別影响力
第一,建立党外代表人士与所联系成员和群众的联系机制,定期开展沟通交流活动,巩固和提高党外代表人士在各自界别、阶层中的威信和影响力。第二,提高他们为所在界别、阶层反映意愿诉求、维护合法权益、谋取福利的能力,发挥好党外代表人士的团结、带动、引领作用,从而发挥好界别优势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2.建立个性化的社会服务平台
第一,丰富活动载体,为不同界别、阶层、层面的党外代表人士搭建个性化的社会服务平台,使他们都拥有充足的活动空间和展示舞台,促进优势发挥最大化、活动成效最大化、影响力提升最大化。第二,结合同心思想教育,不断增强党外代表人士的社会责任感,使其群体利益与社会发展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张献生.代表性:党外代表人士的根本属性[J].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0(4):4-6.
[2]吉秀华.试论增强和完善党外代表人士的代表性[J].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1(3):21-24.
[3]鲍跃华.从身份认同到角色认同:党外代表人士代表性的现代转换[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12(5):78-83.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