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中原文化传播的路径探索

时间:2023/11/9 作者: 青年时代 热度: 15227
李敬

  摘 要:中原文化传播面临着大好机遇和严峻的挑战,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开拓创新,不断探索文化传播的路径是当务之急。我们要科学研究,确立中原文化传播的基本原则;统筹规划,形成中原文化传播的战略合力;注重交流,强化中原文化传播的外交力量;培养人才,提供中原文化传播的人才支撑。

  关键词:中原文化传播;路径;原则;战略合力

  一、引言

  目前,日益雄厚的经济基础为文化传播提供坚实后盾,不断扩大的开放格局为文化传播迎来全新环境,和平崛起的大国形象为文化传播带来世界认同,传播政策的不断完善为文化传播提供战略支持,可以说中原文化面临对外传播的大好局势;但传播水平与国际地位存在巨大反差,国际话语体系存在西强我弱的严峻局面,认识误区与评价失衡现象广泛存在,优势文化资源面临国际开发与掠夺等,也使我们的文化传播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同时传播主体职能发挥不够,传播载体效能发挥不足,对受众定位不够科学,传播渠道过于单一,传播人才极度匮乏等也是我们不得不直面的现实困境。文化传播关系着经济发展、国家形象和我们民族的未来。推动文化走向世界要立足现实,在对文化传播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进行科学认识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和平发展的大好机遇,主动应对挑战,开拓创新,不断探索文化传播的路径。

  二、科学研究,确立中原文化传播的基本原则

  对外文化传播的目的和效果是要尽可能地克服文化鸿沟减少文化震撼,使传播受众最大程度地接受我们传送的文化信息。就要科学研究,准确把握文化传播的基本原则。

  一是广播与窄播结合的原则。广播针对大众,窄播针对小众,尊重文化差异,挑选文化传播内容,对不同国家文化的受众和同一国家中的文化受众,结合其年龄、教育、婚姻、职业等进行有针对性、差异性的传播。

  二是文雅与通俗结合的原则。我们一方面要选取代表中国文化价值追求、价值理念而让其他文化群体尊崇、向往、追随的高雅部分,另一方面要选取更贴近大众、更能被大众所理解、接受的通俗文化。

  三是形式和内容兼备的原则。要改变文化传播重形式表达、轻实质内容的现状,就要摈弃旧的文化传播窠臼,在确立全球视野的基础上,强化民族精神实质,寻求共通的文化诉求和心理表达。

  四是传统和现代并举的原则。要兼容并包,全面、立体地传播我们的文化,做到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并举、避免单纯传播传统文化,拿传统文化代替中华文化的现象。

  五是一体和多元共彰的原则。要向世界展示真实的中国,就要不断增强传播内容的地域代表性和多元化,避免传播内容的同质化。

  三、统筹规划,形成中原文化传播的战略合力

  当今国际文化市场,西方文化占有优势,得益于这些国家始终保持着高度的文化自尊和文化自信,能够充分认识到文化和文化资源的战略价值并有着清醒的向全球传播和扩张其文化的战略意识,他们更善于利用文化的软力量扩大自己的全球政治和经济利益。这给我们带来启发:文化要复兴要成功地传播,必须依靠全民族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觉醒,要有战略意识和国家意志,从国家层面做好协调和统筹规划,充分调动政府、民间、国内和海外等各方面力量,形成推动文化走出去的合力。

  (一)战略目标要明晰

  首先要明确传播的战略主体。政府既是传播者,也是把关人,传播者代表国家行使传播职能;企业传播更过是一种商业行为;不同的类型的社会组织其传播性质也不同,各有其传播规律与特殊要求;个人传播则更加分散、随意性。要把文化传播战略作为一项国家战略,其战略主体只能以政府为主导并发挥统领作用,同时对各传播主体进行分类研究。

  其次要明确传播的战略目标。我们可以把文化传播的战略目标解析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提高文化的影响力、吸引力和传播力。要实现该目标既要不断地建设我们自身的文化以增强影响力、吸引力,又要不断扩大开放和对外交流的步伐,加速传播力度。第二层次目标是树立当代中国和中原大地的崭新形象。文化既是国家、地域综合实力和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国家形象和地域形象侧面展示,中国作为崛起的大国,中原作为中原崛起战略的重要实施地,在塑造形象上有着强烈的诉求。第三层次目标是通过展现中原文化的影响力,提升国家软实力,赢得国际话语权。在建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和国际社会发展新模式的进程中贡献出中国的理想图景,为世界文化的繁荣、人类文明进步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战略实施要精准

  首先要注重文化传播内容的引导。要关注意识形态、核心价值观、大众文化、精英文化、传统文化等不同的傳播内容的不同传播要求,注重通俗性和包容性等决定传播范围和影响力的重要因素。

  其次要重视文化传播的受众目标引导。为提高传播效果,就要对国际受众从成分结构、受众背景、受众水平等方面进行细分。只有传播适合阶层、背景和适合接受习惯的内容,才对其产生吸引力。

  最后,还要充分关注国际市场目标引导。周边汉字文化圈国家、发展中国家和西方发达国家都是我们的国际市场目标。对目标的选择要关注到传统的相关性、文化心理的相容性、政策的限制性等问题。要充分发挥文化的亲和力作用,首先辐射港台、东南亚华人文化圈和日韩亚洲汉字文化圈等文化传统上相近的外国市场,成为区域性市场上的强有力竞争者,再进军欧美等文化产品国际贸易主流市场。

  四、注重交流,强化中原文化传播的外交力量

  国际交流虽然多以政治活动为表现形式,但其实质却是围绕文化价值观在思想观念上的沟通和较量。开展各种形式的文化交流,已经成为外交活动领域的重要路径;文化被国际世界认可接受的程度,成为衡量国家兴衰的重要标志性因素。文化外交既通过整合内部关系来增强本国公民对自身文化价值的认同感,又借助文化在国际组织中的话语权来影响其他国家。新中国成立之初我们的文化外交以政府外交为主,改革开放以后,伴随着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全方位的交流渠道的打通,公共外交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赵启正在《中国进入了公共外交时代》中指出:“公共外交,它和政府外交组成国家的整体外交。参与公共外交的各方从各种角度表达本国国情,说明国家的政策,表现本国文化,介绍外国公众对本国有兴趣之处以及解释对本国的不解之问题;同时在国际交流活动中也力求了解对方的有关观点,达到知己知彼。”

  一要加大文化中心建设。要合理布局,积极探索文化中心的多模式运作机制,加大增设海外中国文化中心的工作力度,创立中国文化中心的品牌,利用文化中心这一重要渠道,在世界上构筑扩大中原文化影响力的前沿阵地。

  二要加大投资和研究力度。美国把公共外交看作是“国务院战略计划”的两大支柱之一;日本也将其视为其对外政策中必不可少的“中枢”和“支柱”。我们要借助这些成功经验,要把公共外交提升到战略层面,制定长远战略规划,加大投资和研究力度,积极实施海外文化大战略,引导国际社会重新认知中国的形象、中国中原地区的形象。

  三要培养公共外交意识。公共外交中涉及到的可控与不可控元素互相交叠,主动参与意识的丧失会导致我们处于被动地位而发挥不了公共外交应有的作用。

  四要淡化宣传意味,强化人文交流。公共外交往往是细水长流、积少成多,而非轰轰烈烈、大张旗鼓。所以要将空泛的理论说教和政策语汇转化为常识和情感的叙事,避免面子工程、轰动效应,采用细雨润物的方式巧妙地将我们的国情和经验、价值观念与文化特性等传递出去。

  五、培养人才,提供中原文化传播的人才支撑

  人才缺乏和人才素质低下已成为当前制约文化传播的重要问题,特别是缺乏既谙熟国际文化传播规律又具有中国情怀和世界视野、更具有跨文化沟通能力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所以急需通过教育战略和人才战略为文化传播提供庞大的人才队伍支持和国民素质支持。

  一要加大教育改革。当下,我们的教育学术体系严重缺乏本土优良文化的继承和外来优秀文化的精确选择与诠释,我们应将民族文化教育融入到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加强学校文化学科建设,建立起完善的文化教育考评体系,打造出既有中国传统文化底蕴又有国际视野的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有计划地在高等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中增设文化产业经营管理、文化贸易、保险物流等紧缺专业,注重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中介服务、创意人才的培养。

  二要实施人才战略。将国家人才培养战略和国际化人才培养战略结合起来,形成国家文化人才培养的合力。首先要把四个一批、文化名家工程等活动真正开展好,不断培养新媒体新业态人才、宣传文化骨干人才、民营文化企业和民间文化人才、新闻出版和广播影视名家、文化艺术和文物保护名家、文化经营管理名家。其次要建设文化大师级人物和国际化专业文化人才队伍,就是培养既有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修养,又能够深刻体悟中国当代精神并具有国际视野的文化大家和包括国际文化传播人才、国际文化贸易人才、文化創意人才、对外汉语教学人才、高级翻译人才在内的国际化专业文化人才队伍。最后要通过培训、进修、委托培养等方式加强现有人才队伍建设,制定文化人才引进和利用计划,大力引进高级复合型文化人才,优化现有文化人才结构。

  三要健全激励机制。首先要加大对文化人才培养的经费投入,设立不同层次的文化人才发展基金,为文化人才的培养创造良好的环境,保证文化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其次要建立科学有效的人才流动、评价和考核体系、人才选拔任用机制、人才分配激励机制等,建立完善的人才保障制度,如为流动的文化人才建立完善的养老保险制度等,切实解决文化人才的后顾之忧。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Z].2017-10-18.

  [2]习近平.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Z].2018-08-21.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