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当下正处于一个视觉文化盛行的时代,发生着语言文化符号传播朝视觉文化符号传播的转向。这一转变势不可挡,其尤为重要的原因在于互联网技术的日益成熟与普及,视觉文化符号传播在现代商品消费社会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但在网络视觉文化传播迅速发展的同时,这些现象背后也存在一系列的问题与危机。网络娱乐热潮正是这样一个社会环境下的产物,反过来现象也促进着传播的进一步发展,造就了视觉文化的盛宴。本文立足于视觉文化,从网络原创短视频、网络自制综艺节目以及影视IP改编三方面入手,分析这些网络娱乐狂欢现象形成的原因及其反映的时代精神状况。
关键词:视觉文化;网络娱乐;传播
视觉是我们感知环境最重要的一种方式,并且在当今这个充斥着影像的时代,我们可以说是完全生活在一个视觉的世界。但大多数人只是在这其中“看”被带到这个世界里来的各种各样的信息,而几乎不会想到从这个世界跳脱出来,主动去“看”这个世界。尼古拉·米尔左夫曾指出视觉文化在过去常被看做是分散了人们对文本和历史之类正经事儿的注意力,而现在是文化和历史变化的场所[1]。
当下,在大众沉浸于享受网络视觉文化带来的缤纷多彩时,对其背后的危机似乎关注尚浅。事实上这种迅捷的,甚至可以将之称为传染式的视觉文化传播对大众的阅读思维方式以及文化精神形态产生着重要影响,并且低俗化的网络视觉文化传播对受众和社会危害是不容忽视的。因此,在享受视觉文化盛宴的同时,我们也更需要探索网络视觉文化传播中所存在的种种问题。
一、社交网络原创视频的娱乐性狂欢
在新媒体发展迅速的当今,已实现了对用户生活的全方位的覆盖。社交网络上的原创视频满足了人们日常交流和互动的体验,而且符合现代人们碎片化的观看形式,是一种新的视觉文化形式。这里举出一个例子——一款十分流行且受众广大的原创视频软件——抖音短视频。抖音短视频可以很好地解释什么叫做现代人们碎片化的观看形式。首先从时间的角度来讲,在像坐车、排队这样琐碎的时间里,人们可以用手机观看一个个搞笑短视频,这能在短时间内满足人的视觉需求,使人得到情感宣泄。其次,平台内表达相对自由,更多网友能够加入到网络小视频的创作中来,随心所欲地抒发情感,在创作中融入自己的观念,现代人们视觉多元化的需求也得以满足。
从过去到现在,報纸、广播、电视等传播方式越来越丰富,而互联网所做的就是将这些传播方式综合起来,使内容实现了文字、图片、视频的融合,给受众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视觉盛宴。社交媒体平台应运逐渐增多,自然伴随着竞争加剧,这迫使各平台不得不放低门槛以吸引用户。低门槛的准入方式便使得大众乐于参与其中,如此一来,网络用户更加热衷于网络原创视频的生产与传播。然而在此现象之下,问题随之产生。视觉盛宴背后的网络原创视频文化的传播,充斥着视觉审美的喧嚣与大众狂欢的浮躁。
其中一个重要的体现是网络原创视频的审美泛化。谈及原因,除了媒介技术的发展,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消费主义思潮的泛滥。消费社会促使着身体时尚的构建和运行,而身体时尚商业性的本质使得传播媒介走向商业化和娱乐化,网络原创视频的审美消费也就不可避免地陷入此倾向。网络原创视频诞生的平台相对来说较自由和个性化,也可以说,在此领域的审美泛化是一种艺术创作与欣赏从高雅的传统美学进入到日常生活领域这一通俗化的下移过程的伴随产物。当然对于现代生活而言,这一现象的出现是合理的。因为快节奏的生活让时间变得异常宝贵,大众没有太多机会和精力去消费精英文化产品,反而能纾解压力、放松心情的娱乐文化才是大众所追捧的。不过,“娱乐至死”的文化特征也随之诞生。
这也就自然形成了一种消极的文化现象,在网络消费主义的影响下,人们越来越多地愿意吸收快餐式文化,更加注重对感性愉悦的追求,在机械与复制的文化时代,当快感越来越容易被获取和表达,人们就渐渐丢弃了理性,变得越来越不愿意花费精力去做“思考”这件事。美国学者卡琳内斯在书中写道:“……把媚俗艺术看成是对现代日常生活单调乏味的一种快乐逃避。”[2]创作网络原创视频的准入门槛过低,就像抖音短视频所呈现的那样,过度娱乐、恶搞甚至是低俗的内容充斥其中。生活中但凡有吸睛、有娱乐性卖点的东西都可以成为创作的素材。大众审美不断朝通俗化、媚俗化的方向发展,网络原创视频的审美所呈现出来的,是一种娱乐性的狂欢。这也正是消费时代审美特征的反映。
大众狂欢式的喧嚣局面短时间之内还会持续发酵,尽管在近几年的影视作品中也开始出现呼吁理性的声音,但毕竟大众对快感文化的接受已经养成了习惯,而改变习惯,不可能一蹴而就。借用葛兆光先生的话来说,这也是一般知识、思想和信仰在人们娱乐生活领域的体现,而一般知识、思想和信仰的改变是连续且非常缓慢的[3]。
在网络原创视频营造的这场视觉盛宴之下,“娱乐至死”的文化精神营造了一种浮躁的狂欢氛围,大众沉溺于视觉刺激的愉悦,感官的满足取代了理性的思考,长此以往,终会致使媒介文化传播走向畸形。那么如何在感性满足和理性思考之间做出衡量与取舍,这是我们当下应该迫切思考的一个问题。
二、网络自制综艺节目的娱乐浪潮
在这个视觉文化盛行的时代,同样网络自制综艺节目这一波热潮也带来了诸多问题,对于“泛娱乐化”现象的日益加剧,网络自制综艺的传播难辞其咎,其中也存在着感性与理性失衡的问题。
电影、电视、网络成为当代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人们在这种视觉环境中经历着潜移默化的习惯养成,即越来越重视觉体验。同上文所提及,在消费社会,大多本质隐含商业逻辑的电视节目为了迎合大众的这种视觉审美。近几年来,电视节目的创作着力于在一个新的领域攫取利益,于是越来越多的网络自制综艺节目开始出现,而这一现象不仅反映了观众的审美趣味,同时又反作用于此,在无形中强化着这一趣味。
我们或许已经注意到这些网络自制综艺节目大同小异,而所谓“同”之处,是指一些各个节目制作都会采用的固化下来的通用元素,或者通俗称为的“套路”。不同类型的综艺节目,譬如《奔跑吧兄弟》《偶像101》等,都一致地通常首先拟定嘉宾或选手的人设,也都十分注重图象的表达,例如服装搭配、视频剪辑、字幕设计等,依靠后期技术让视觉形象变换无穷,简而言之,即是为了“吸睛”。通过这些影像效果,使观众达到一种视觉欣赏的愉悦,从而使观众沉溺在视觉快感中,被动接受一切表征。
观察近几年的综艺节目,创新的字幕表现形式确实给观众带来了更丰富有趣的视觉体验。尽管有些人可能意识到这是节目制作者有意通过打造字幕来对观众进行视觉刺激,但在的确获得更好的观看效果这一体验下,也就不再追究其动机的是非了。可是这一做法虽然加强了娱乐效果,同时也引发了不少问题。一味地追求字幕的娱乐性和吸引力,字幕的本质作用便遭到弱化,制作人的主观意向在字幕上得以强化体现,节目内容不乏具有故意引导性质,导致字幕文化逐渐降低标准,成为引发泛娱乐化现象的重要因素之一。我们必须意识到多样化的字幕虽然能给观众带来全新的视觉体验,但也不能只是追求视觉的震撼,而忽略了理性的思考。
首先,关于网络自制综艺的呈现,拿一幅绘画作品作为例子,当一幅画呈现在我们眼前时,我们最直观看到的是它的“内容”。理解画面本身需要的只是基本的常识,对于没有艺术修养的普通人来说也并不困难,毕竟作品已经将画面生动的呈现在人面前,并不要求我们运用专业的艺术理论去想象画面之下所蕴含的解释性内容。就算没有后面理解更深层次涵义的一个过程,依然不妨碍我们欣赏到这幅画的有趣,但这只是对明显存在的内容进行发现的简单过程。
其次,网络自制综艺节目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人的窥私欲。明星作为公众人物,隐私权确实多少受到限制,这源于大众对于明星光鲜亮丽的外衣下不为人知面好奇的窥探心理,这种心理为明星身后的资本运作所利用以获取商机,但这种好奇,就如弗洛伊德所说,纯粹是源于一种本我的冲动。而集体窥私欲更是使这种冲动膨胀起来,并且致力于使其合理化,显然这种合理化毫无根据。
再者,网络自制综艺节目将观众性别凝视心理机制发挥得淋漓尽致。选秀类网络自制综艺节目《创造101》和《偶像练习生》就可以作为恰当的范例。《创造101》被称作是中国首档女团青春成长节目,充分展示青春女子偶像的舞台和个人魅力、拼搏精神。而节目召集的101位女生,大多数容貌、身材姣好。节目极力运用身体时尚,通过造型、舞美等手段放大女孩子的身体魅力。可以说,训练生们出众的容颜和靓丽的身姿乃是吸引观众眼球的最佳手段。又如《偶像练习生》节目中的男性训练生形象普遍容貌精致,身形修长。有资料显示,观看《偶像练习生》的观众中女性占72.3%,并且在网络自制综艺节目中女性观众最偏好的节目元素就是高颜值,于是“小鲜肉”在华丽舞台上的火热表演,吸引了大批女性观众的凝视。
性别凝视这一概念源于约翰·伯格,他在《观看之道》中并阐述道:“男子重行动而女子重外观。男性观察女性,女性注意自己被别人观察。”[4]这种不平等的凝视自然决定了大多数男女关系的不平等。性别凝视事实上涉及到一种权力的控制关系。但此处论及女性凝视,不得不提出一个谨慎的思考。当今男星也逐渐成为女性观看和评论的焦点,的确满足了女性观众对男性身体的窥视欲望。但急于为这种现象贴上“女性凝视”的标签是否妥当?女性观众在享受感性愉悦的同时可能不曾考虑过这或许只是娱樂行业为迎合平权给女性注射的一针安定剂,在娱乐狂欢的背后,她们或许已经掉入了消费主义的陷阱。
当然,若不论目的,此类网络自制综艺节目的火爆在某种程度上的确可以起到对女性凝视的助推作用,但由此将女性凝视的真正意义与实现肤浅化是万万不可的,而这一现象的趋势更是需要大众女性提起警惕。
如今网络自制综艺的首要任务是思考如何让节目的内涵与价值观得以正面体现,以求观众在观看的过程中同样重视视觉与精神的审美。因此,重视内容生产,让理性回归节目本身需得尽快得到行业呼吁和落实。
三、影视IP改编热
在现代社会中,大多数人忙于应付高压生活,人们更愿意将短暂的休闲时间用于满足视觉性的感官需求,而不愿太过深入地理解信息,花长时间去耐心阅读,因此直观的、浅显的东西反而更受人们青睐,但与此同时理性与思考正在悄然流失。
影视IP改编现象的存在,本身即是迎合大众对于视觉享受的需求,相对于“读”和“听”,“看”是一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用最快的速度接收最大量讯息的方式。另一方面,小说、漫画本就自带大量粉丝群体,因此改编成电影、电视剧,受众的范围肯定更加广泛。但爆炸式生产的影视IP改编作品不仅会拉低影视作品的整体质量,还会最终使观众产生审美疲劳。其次,在受众的呼吁下,无限还原和贴近原著已作为影视改编作品成功的标准,这一标准虽然满足了原著粉丝群体的情怀需要,但是否会成为影视尤其是编剧行业的创新阻力,这一问题需要引起大众的关注和思考。最后,观众对影视IP改编作品的满意程度,还在于其画面制作水平——通俗和流行的说法称为“画面质感”。而这一愈发严苛的要求仅仅也只是为了满足视觉享受,因此变相地弱化了影视作品内涵的重要性,无疑是造成快餐式文化产品泛滥的重要原因之一。当下影视IP改编事业必须考虑的是如何既满足对视觉的追求,又提升内容的质量,生产出即满足感官又引人思考的具有社会价值的作品。
四、总结
目前国内娱乐文化理性缺失业已成为严峻的问题,在视觉文化传播的时代,文化传播从以“语言”为中心向以“视觉”为中心的转向必然势不可挡。这意味着人类思维活动的主要工具从语言变为图像,事实上存在一个理解世界的方式变化。面对网络视觉文化下直观表面的信息,人们可以轻松地通过视觉感受来理解。然而,大众的思维方式正悄然发生转变,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人们的认知能力已经在不觉中遭到了弱化。由此,极端的网络视觉文化传播势必将导致大众阅读思维的浅显化。尼尔·波兹曼在其对于视觉文化的研究中指出摄影图像是一种只描述特例的语言,无法表达抽象的内容,不能提供给我们关于这个世界的观点和概念[5]。所以大众如果长期接触肤浅化的视觉信息,只会加深其对视觉媒介的依赖。这不禁让人担忧,这种将语言文字信息简化为通俗易懂的图像信息的转变,长此以往,是否会使大众的文化精神遭到破坏,使其逐渐丧失思考与批判的能力。
将柏拉图的“洞穴隐喻”放在今天的“网络视觉文化狂欢时代”来思考,正是在提醒我们意识到自己和洞穴中的囚徒本无差别,大众何尝不是自愿地被捆绑在影像世界中?并且所有人都坚定着一个“认同”,即自己正处在一个真实的世界。可事实上我们时时刻刻都在“看”和“被看”之中,依赖电子屏幕中的影像世界,在我们所坚信的真实世界中演绎着生活。在屏幕前,我们以为自己在看这个世界,但鲜有人思考,我们是否正渐渐与现实生活脱离。我们可不正是被困在山洞里的囚徒,只不过火光投射的影像换成了电子影像,对影壁世界的幻想现实正将我们与真实的世界剥落隔离开来。
在新媒体时代,不可否认,影像的影响早已超越了文字阅读,我们已经无法想象一个没有视觉文化的世界。“视觉文化作为一种形态,它超越了单纯的通俗文化和媒介文化的边界,伸向了艺术史和日常生活领域。”[6]关于视觉文化的思考,应该引起更加广泛的文化研究关注。正如理查德豪厄尔斯指出:“哪怕看来最琐碎的视觉文本也有可能蕴含着被建构的、深刻但无意识的意识形态内容,必须通过理性分析将其揭示出来。”[7]当我们在面对这个五彩斑斓的网络视觉文化世界时,在满足于感性体验的同时应当多一些理性的思考,避免成为“视觉文盲”。
参考文献:
[1]尼古拉斯·米尔佐夫.视觉文化导论[M].倪伟,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39.
[2]马泰·卡琳内斯库.现代性的五副面孔[M].顾爱彬,李瑞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246.
[3]葛兆光.中国思想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14.
[4]约翰·伯格.观看之道[M].戴行钺,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47.
[5]周宪.文化研究的新领域——视觉文化[J].天津社会科学,2000(4):95-98.
[6]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M].章艳,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7]理查德·豪厄尔斯.视觉文化[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4:122.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