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玩社火,闹社火是西北农村地区在元宵节和春节期间流传已久的一项非常重要的民俗文化活动,由于地区差异各地区的社火内容也不尽相同。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新兴文化和传播媒体的迅速发展、农村居民的文化观念等人文意识和环境的影响,部分地区的社火文化已出现了明显的衰落之象。本文以甘肃省景泰县龙湾村的社火为研究对象,在对其当前发展现状考察的基础上,分析其衰落的原因并提出促进其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关键词:龙湾社火;文化;传承;发展
因为对社火民俗活动有着浓厚的兴趣,在观察了解龙湾社火活动后对社火有了更深入的掌握,同时在查阅相关社火研究的论文和书籍后发现对汉族社火的研究不是很多,对社火详细记载的资料和系统调查不完整。与之相关的论文中作者对社火文化研究是以单一的视角论述社火的文化功能,或以社火文化的某一具体的文化形式如“社火脸谱、社火曲目”来进行描述。再者对社火的研究受写作者专业影响会对社火文化从美学、音乐、体育等具体的专业视角进行阐述。对社火研究从地区上来讲,更倾向于研究关陇地区的社火对甘肃白银一代的社火研究较少。现存最系统的研究社火的中国民俗文化丛书《民间社火》是仅有的从社火的历史起源、展演形式、地域分布、传承状况等相关内容对社火文化的系统概述。受经济、政治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各区域社火文化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复兴,而龙湾社火却受多重因素的影响传承与发展每况愈下,所以对龙湾社火的传承与发展迫在眉睫,必须提出切实有效的措施来解决龙湾社火的传承与发展困境。
一、龙湾社火文化的传承现状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
社火起源于古老的对神灵崇拜,最初是民众为祈求神灵的庇护而自发组成的有组织的祭祀活动后发展为民间在春节期间举行的一项传统的民俗文化活动,是对中国传统农耕文化的传承与体现。受当地地理环境等各因素的影响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但随着时代的发展龙湾社火在传承与发展中也存在诸多问题。
(一)重视程度低
1.了解程度浅参与热情低
龙湾社火传承历史悠久,当地居民对社火了解都是以口耳相传的方式,并没有通过具体的系统培训或详细的资料了解社火所具有的文化内涵及它的发展历史。一方面是记载社火的资料有限,没有充分地可利用的资料;另一方面是自1990年《甘肃日报》第一次刊登发现黄河石林,黄河石林开始进入大众的视线时,龙湾村便逐渐发展旅游业。近年来,黄河石林旅游业发展迅速当地人将所有空闲时间用来发展旅游业以此来获取经济利益而非精神文化的满足。民众的参与程度不高,龙湾社火的表演队伍从最初的一村几百人的队伍发展成了如今三个村子一百多人的队伍,社火表演中最精彩的太平鼓与舞狮的人数甚至成了个位数。民众参与热情过于低下导致社火表演效果差,效果差又导致热情低,如此一来便陷入了一个恶性的循环之中。
2.管理者管理不当
龙湾村社火管理人员缺乏先进的管理理念与管理方式,管理机构内部人员意见分化不统一。龙湾社火每年进行一次正式的表演,表演形式大多是沿用先前从未创新,但管理人员对此并不会采取相应的整改措施。当下农村社会结构与人们的思想意识的转变,管理者和当地群众对社火文化不重视。现代文化传播媒体的推广与应用,网络的全覆盖使人们有了更便利更多样的文化选择权。社火文化发展缺乏资金的支持,公益性的表演需要政府的支持,当地政府作为社火文化的管理者对社火的传承发展很难提供足够的发展资金。
(二)自身存在的缺陷
1.表演形式单一内容陈旧
龙湾社火最初表演形式多样舞龙、舞狮、秧歌、跑旱船、唱小曲、踩高跷、腰鼓、太平鼓等。而现在的龙湾社火很多项目因表演人数不足及缺乏表演人才已停止表演,2019年的元宵节社火表演仅剩秧歌、太平鼓、唱小曲、舞狮四种表演形式。且在现有的四种表演形式上没有任何内容或形式的创新,秧歌表演仍沿袭原有的秧歌舞步;太平鼓存在的一个现实状况是“年老的会打打不了、中年的会打不去打、年轻的不会打也不学、年少的想打不会也打不动”,所以太平鼓就变成了简单的背鼓敲鼓;小曲在普调和作词上缺乏创新人才,所唱小曲皆为前人所作之曲且会唱之人为数不多;舞狮已從群狮共争的场面变成了双狮共舞或一狮独秀。
2.基础设施落后
首先龙湾社火现有的社火表演服饰大多是先前保留下来的服饰,在色彩和款式上比较陈旧。其次由于社火经费的欠缺很多表演道具也是沿用原有的道具。社火表演的舞台也受到了很大的限制,每年的社火表演都是集中到黄河对岸的“清凉寺”前,场地都是非硬化的土质场地,舞蹈表演也只有一个简单的戏台子,对于优质的音响等设备更是缺乏。
(三)发展单一化
龙湾社火的单一化具体表现在发展的过程中既没有形成一定的文化产业也没有与当地经济结合带动经济的的发展,只是以大众娱乐的方式进行一年一度的节目表演。而导致这种局面的原因之一是城市化背景下,大量农村人口从土地中脱离出来进城务工经商尤其是青少年。龙湾村受地形限制农业发展不突出,因此农业结构的最大转变是放弃农业大力发展旅游业,旅游业的高收入使很多人在思想意识形态发生了巨大变化,人们更多的追求经济利益和物质的享受,忽视对原有文化的传承。当地政府重视对旅游基础设施的完善忽略了文化需求的增长对民俗旅游的追捧,导致社火文化的发展与经济发展脱离,文化的发展只是以文化的形式并没有形成一定的文化产业。
二、龙湾社火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策略
(一)政府加强投入与支持
1.资金的支持
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离不开政府政策的支持和资金保障。当地政府应进一步增强对龙湾社火文化的重视程度,传承和发展的支持力度与资金扶持。首先改善社火表演的道具与服饰,重新修建或整改当前的表演场地,改善基础设施。其次加大对龙湾社火的宣传投入,利用现有的现代文化传播媒体对龙湾社火表演进行强有力的宣传;政府可以举行社火节;制定相关的表演或者参与奖励机制,提高群众的参与积极性;组织专业人员对龙湾社火调查评估其文化价值并制定专业化的可持续发展策略;聘请专业人员对当地居民进行社火文化知识的科普宣讲;培养专业的文化管理人员管理社火事务。
2.重视教育对社火传承发展的作用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因此当地政府及教育部门应呼吁教师在基础教育教学的过程中结合本土社火文化进行音体美等各方面的教学,培养学生对优秀的本土文化的认同感与自信心。国家也应在各级教学中融入社火文化的相关知识,培养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从基础和起点上对社火文化进行保护与传承。
(二)自身创新
1.内容和形式创新
在杨惠珺的《陕西民间社火的文化地层》一文中说:“社火民俗并非一种封闭、保守、不变的文化形态,具有相当开放的文化吸纳性,任何时代的艺术形式,只要受到群众的喜爱,都可以纳入社火中进行表演。”为此龙湾社火要在时间上与时俱进,空间上打破原有的民俗因素的束缚。例如,在秧歌表演上结合当下简单潮流的广场舞曲,对秧歌表演的曲目与形式进行创新,也可以将民族风的舞蹈加入到社火表演的行列;对流传已久的小曲可以大胆的结合现代乐器进行演奏,如电子琴、萨克斯,将现有的群众生活方式与社会发展的主旋律编词编曲以小曲的形式唱出来;太平鼓在原有的鼓点基础上进行重新编排,一改原有的原地打鼓方式,扩大队伍适当增加一些队形的变换。
2.传承人
社火作为一项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节日活动,表演项目的创新是首要条件,龙湾社火在传承与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多种原因丢失了许多原有的形式。文化的传承不能简单地实行拿来主义,而是要在拿来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吸收新鲜的血液,老一辈的传承人由于自身因素的限制已经无法适应时代的发展潮流,青年人的加入会为社火发展带来新的想法,潮流的见解和新的活力,将传统的观念与潮流的思维结合,对社火的创新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而作为文化传承人就必须要具备文化传承的自觉性与主动性,具备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与管理能力,因此在社火文化传承人的选择上要慎重选择。
(三)多样化发展
多样化发展即社火作为一种文化形式不能单纯的为娱乐大众而存在,而是要多方面全方位的发展,与产业、经济等各种因素相结合。
以文化产业为龙头,综合采取多种方式带动文化的创新。创新文化产业模式,在保留传统文化原有特色不变的基础上,强调文化产业模式在文化创新中的突出作用,开拓艺术型、知识型、体验型相结合的产业增长模式,提升社火文化的艺术性、娱乐性与教育性,促使文化产业向更高层次、更高水平发展。社火表演中最突出的艺术化形式是“脸谱”,社火在创新发展过程中要将艺术与市场相结合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例如,结合社火脸谱制作文化纪念品,并将其进行出售,打造出獨属于龙湾村的社火文化纪念品。
国家地质公园黄河石林高耸在黄河两岸将龙湾社火与当地旅游业结合,旅游旺季进行社火表演或举办社火文化节,鼓励游客参与其中发展文化旅游,并结合当地的农产品、开发社火文化纪念品与旅游纪念品,进行售买拉动当地经济的发展。但文化的创新关键在于有专业的人才,创新也应坚持适度原则,过度的改编与创新会使它丧失原有的味道。
三、结语
赵世瑜先生说:“对于社火的研究,早期民俗学的视角因过多注重其艺术形式、追溯源流,忽视其制度或组织基础而受到挑战。”因此社火研究在专著方面的研究还有待完善。笔者也期待更多的学者关注和研究社火文化,深刻理解社火所蕴含的独特的文化内涵,找出更加切实有效的措施解决社火文化在传承与发展中问题,对社火的知识有更加系统科学的了解,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和保护工作贡献自己的力量。(指导老师:拉勒达)
参考文献:
[1]李建宗.仪式与功能文化人类学视野下的陇中社火[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8(4):156-160.
[2]刘依雨.甘肃白银社火秧歌表演形式化特征研究[J].武术研究,2018(7):115—119.
赞(0)
最新评论